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去年提出的「五新」戰略(即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一直備受關注,作為「五新」中最具代表性的「新零售」,更是引發了諸多討論。
新零售究竟是什麼?它有什麼核心特徵?整個行業應該如何適應新零售的趨勢?這些問題,你真的理解嗎?
2017年3月9日,在上海舉辦的「2017中國電商與零售創新國際峰會」上,阿里研究院正式發布「新零售研究報告」(以下稱「報告」),首次系統解讀新零售。
我們從報告中提煉出了以下關鍵點:
一、新零售的定義
新零售的定義是「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數據驅動的泛零售形態」,其核心價值是將最大程度地提升全社會流通零售業運轉效率。
二、新零售的三大特徵
1、以心為本
掌握數據就是掌握消費者需求。未來DT技術帶來的巨大創造力,將無限逼近消費者內心需求,圍繞消費者需求,重構人貨場,最終實現「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
2、零售物種大爆發
多元零售新形態、新物種會大量孵化出來。藉助DT技術,物流業、大文化娛樂業、餐飲業等多元業態均延伸出零售形態,更多零售物種即將孵化產生,包括自然人零售,未來有望實現「人人零售」。
3、零售二重性
即指二維思考下的理想零售。任何零售主體、任何消費者、任何商品既是物理的,也是DT化的,需要從二維角度去思考新零售,同時,基於數理邏輯,企業內部與企業間流通損耗最終可達到無限逼近於「零」的理想狀態,最終實現價值鏈重塑。
三、新零售知識框架
報告從前臺、中臺和後臺三個維度,系統闡述了新零售知識框架的結構。
◇前臺:重構「人、貨、場」
1、在場景上:
新零售將帶來「無處不在」的消費場景,無論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大賣場、便利店,還是線上的網店、各種文娛活動、直播活動,都將成為消費的絕佳場景,這其中,各種行動裝置、智能終端、VR設備等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2、在消費者端:
過去傳統零售條件下,對消費者畫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各種調研只能完成模糊的畫像,而在DT條件下,可以對消費者進行更清晰的畫像,包括其性別、年齡、收入、特徵都可以進行畫像,直至完成全息清晰的畫像,對品牌商而言,消費者的形象躍然紙上。
3、在交易商品上:
消費者的訴求也從單純的「商品+服務」,過渡到「商品+服務+內容」,消費者不光關心商品的性價比、功能、耐用性、零售服務等指標,更關心商品的個性化專業功能,以及商品背後的社交體驗、價值認同和參與感,甚至在服務方面,基於DT技術的定向折扣、個性化服務、無縫融合的不同場景,都將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體驗。
最終,新零售將重構「人、貨、場」這三個要素,從過去的「貨-場-人」進化到「人-貨-場」。
在傳統零售條件下,品牌商按照經驗進行供貨,線上線下割裂,對消費者的畫像也是模糊的,而在新零售下,消費者實現數位化和網狀互聯,可以清晰辨識和服務,最優供應鏈+智能製造,實現了按需智能供貨,加上無所不在的消費場景,從而實現了「人-貨-場」的重構。
◇中臺:營銷、市場、流通鏈、生產模式變革
1、新營銷:以消費者運營為核心的全域營銷
2、新市場:基於數字經濟的統一市場
3、新流通鏈:新零售服務商重塑高效流通鏈
4、新生產模式:C2B催生高效企業
◇後臺
新零售後臺包含這些方面:
1、數字經濟基礎設施
2、3D/ 4D列印改變商品生產方式
3D列印:以數字模型文件為基礎,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可高度定製化。未來十年內越來越多的人通過3D印表機就能自己製作服裝。
4D列印:無需列印器就能讓材料快速成型的新技術。一種能夠自動變形的材料,只需特定條件(如溫度、溼度等),不需要連接任何複雜的機電設備,就能按照產品設計自動摺疊成相應的形狀。4D列印最關鍵是記憶合金。
3、AR/ VR虛實結合的消費體驗
4、傳感器和物聯網:提升門店消費體驗
物聯網:通過傳感設備,按約定協議將任何物品通過物聯網域名建立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網絡概念,即「網際網路概念」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信息傳感設備主要包括: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雷射掃描器等。
具體應用場景如下:
5、人工智慧:貫穿新零售全程
人工智慧:應用計算機科學對人的意識、 思維的信息過程進行模擬的技術。AI三大基石:數據、 計算、算法。
四、新零售和傳統零售的區別
首先,實體與虛擬深度融合。傳統零售的人、貨、場在物理空間和時間維度上得到最大的延展,消費者不受區域、時段、店面的限制,商品不受內容形式、種類和數量的限制,消費者體驗和商品交付形式不受物理形態制約。
其次,消費者實時「在線」。品牌商與零售商以消費者為中心,利用數位技術隨時捕捉全面全域信息感知消費需求,完成供需評估與即時互動,激發消費者潛在的消費需求,提供給消費者全渠道全天候無縫融合的消費體驗及服務。
第三,回歸零售的本質,零售企業利潤將主要來自於商品和服務的增值,而不再是信息差利潤。中國傳統零售業在發展過程中以商業地產租金、聯營扣點方式賺取高額利潤的方式將不可持續,藉助新技術和新資源降低成本,儘可能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滿足個體需求和用戶體驗的商品及服務,才是零售發展的方向。
第四,全供應鏈數位化。流通路徑由複雜向簡單轉變,供應鏈前端更加柔性靈活,數據化管理為實現庫存最優化乃至「零庫存」提供精細的決策支持。供應鏈後端形成快速高效經濟的新倉配一體化,供應鏈、交易交付鏈、服務鏈三鏈融合。部分供應鏈中間商職能產生轉變和分化,成為新生態服務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