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阿里組織架構調整:向外技術賦能 加重To B業務

2020-11-29 千家智客

  原標題:解讀阿里組織架構最新調整,關鍵詞有這些……(附張勇公開信)

  作者:張宇婷

  新官上任三把火。

  就在阿里巴巴傳承人計劃不到三個月,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第一次發布重大人事戰略調整。他的公開信宣布阿里最新一次面向未來的組織升級,主要涉及四大方面:阿里雲升級阿里雲智能;加強技術、智能網際網路的投入和建設;天貓自我升級和裂變為大天貓;為未來5年到10年的發展奠定組織基礎和充實領導力量,全力打造阿里商業作業系統。

  張勇在公開信中寫道:「要打造阿里商業作業系統,賦能商家,實現』在數字經濟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我們就要面向未來,不斷升級我們的組織設計和組織能力。」

  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陳杭認為,「對於阿里這樣體量的公司來說,組織結構的調整將帶來深遠影響,在網際網路紅利逐漸褪去的當下,各大巨頭都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組織的潛力挖掘,以期獲得新的內生增長動力。比如今年9月,小米做了成立8年來最大的一次組織機構調整,通過成立4個網際網路事業部來實現流量變現。」

  阿里巴巴11月2日發布了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2019財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年與自然年不同步,從每年的4月1日開始,至第二年的3月31日結束)。阿里巴巴實現收入851.48億元,同比增長54%,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盈利為234.53億元,同比增長6%,而2017年同期Non-GAAP下淨利潤為220.89億元,同比增長6.18%。其中核心電商收入724.75億元,同比增長56%;雲計算收入56.67億元,同比增長90%。集團收入已連續7個季度保持超過50%的高速增長。

  這家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報告的季度盈利遠高於分析師的預期,同時卻將全年營收預期下調了6%。

阿里巴巴24日收盤股價(來源:谷歌

  同時,財報的強勁表現並沒有阻止阿里巴巴在股票市場的跌勢。截至北京時間11月24日美股收盤,阿里巴巴報150.33美元,相較於6月14日歷史最高收盤價210.86美元下跌近30%。今年6月14日,阿里巴巴股價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比2014年的IPO價格上漲210%;隨後,由於中美貿易爭端令投資者擔心該公司利潤增長前景,股價一路下挫。

  一、向外技術賦能,加重To B業務

  「商業作業系統」是本次張勇公開信中的關鍵字眼。作業系統(英語:operating system,縮寫作OS)是管理計算機硬體與軟體資源的電腦程式,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的內核。阿里被重新定義為賦能商家的商業作業系統,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何在本次業務調整中,阿里雲首當其衝。

  張勇在信中提到: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張建鋒將兼任總裁,向其直接匯報。這一點並不意外,2004年7月,張建鋒加入阿里巴巴,擔任淘寶網技術部架構師,其後出任淘寶副總裁等職,成為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之一。2015年3月6日,張建鋒任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負責人。同年12月,擔任中臺事業群總裁。2016年4月1日,任職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CTO)、中臺事業群總裁、集團技術戰略執行小組組長。2017年雲棲大會成立阿里巴巴達摩院後,兼任達摩院院長。

  張建鋒此前接受《商業周刊/中文版》專訪,談及阿里是BAT中唯一設立CTO職位的公司,是否意味著阿里的技術體系的不一樣。張建鋒回覆:「非常大的不一樣。其他公司是按照BU制度,大家各管各的。各部門自己做。阿里是統一的。我們是從伺服器、網絡、機房都是一起的。上面的數據、計算都是一起的。再上面業務平臺是一起的。再上面才會有細分的業務,由各部門的工程師再做工作。阿里巴巴的IT水平可以顯著降低這些企業的IT成本。如果阿里收購一家企業,原來這家企業的技術費用需要一個億,併入阿里之後,最多不會超過五千萬。數據打通之後,可以做更多的關聯分析和計算,商業價值也增加的。我們希望所有業務方的上面創新成本降到最低。比如你做自然語言處理,阿里數據中臺做好之後,各個業務團隊都可以用。我要保持我的技術非常有競爭力,做到最好。」

  張建鋒的回答佐證了張勇在公開信中所闡述的阿里雲與阿里巴巴中臺之間的關係。阿里巴巴集團過去幾年在實施中臺戰略過程中構建的智能化能力,包括機器智能的計算平臺、算法能力、資料庫、基礎技術架構平臺、調度平臺等核心能力,將全面和阿里雲結合,向社會開放,為全社會服務。阿里雲智能平臺是阿里巴巴集團中臺戰略的延伸和發展,目標是構建數字經濟時代面向全社會基於雲計算的智能化技術基礎設施。

  2009年9月,阿里雲成立,阿里成為國內最早布局雲計算的平臺型企業。過去9年的持續投入,阿里雲成為國內目前市場份額最高的雲計算平臺。阿里雲也是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的技術基礎。最後張勇特別感謝阿里雲前任總裁胡曉明在過去四年,將阿里雲的技術和商業融合。

  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前參謀長曾鳴在此前接受《商業周刊/中文版》書面採訪時回覆:「智能商業是一場大的升級和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既有像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通用平臺的機會,更有全新的產業重構後形成產業網際網路的機會。在智能商業時代,所有的企業都要實現在線化、智能化和網絡化。」雲計算服務,以及阿里巴巴提倡的「中臺」思維都是促使中國商業社會中的不同規模企業實現在線、數位化的基礎工具。曾鳴也表達:「智能商業最基本的商業模式是C2B,也就是客戶驅動,未來的商業模式在本質上是ToC驅動,但同時要打穿整個供應鏈,做到客戶需求驅動。過去20年網際網路發展To C服務已經達到一定水平,To B的服務很大程度還未實現軟體化、在線化的過程。離協同和在線有很遠的距離。所以未來的需要把ToB實現在線化、協同化、工具化和智能化。但是To B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浪潮,是和To C同步發展的。To B的趨勢是被To C所驅動的,只有To B的變革上一個新的臺階,ToC的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C2B模式。」

  「阿里的這次調整重點加強了雲事業部和新零售技術事業群,但總體方向是圍繞著打造「阿里商業作業系統,賦能商家」的方向進行,顯示了阿里持續加碼ToB的決心。」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陳杭提及,阿里巴巴本身有著強烈的2B基因。與其他網際網路巨頭主打ToC不同的是,阿里巴巴的起點就是2B,天然就是To B的基因,阿里通過在企業IT後臺、物流、金融等方面對B端賦能,順其自然衍生出了阿里雲(IT後臺)、菜鳥(物流)、金融支付(螞蟻金服)這三大基礎設施(B端賦能),這些基礎能力輻射到B端的企業,從企業日常經營的方方面面入手,通過這些基礎設施平臺踐行阿里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實際上,與阿里巴巴相近的,小米也在通過自己生態鏈賦能B端企業的企業產品設計、工業設計、IoT、AI接口等。美團也在向自己生態內的餐飲企業,提供軟體支持。

  二、 「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架構的延續

  根據阿里巴巴公開信息顯示,2015年以來的3年間,阿里進行了3次大的系統性的組織架構調整。

  2015年12月,阿里設立中臺事業群,讓組織結構從「樹狀」變為更靈動的「大中臺、小前臺」的網狀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避免了不同業務對應不同基礎能力的重複建設,也為創新提供基礎。在過去兩年,消費者能感受到阿里系不同產品之間的對接,例如基於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的各類生活服務等類似的跨界服務。這種組織結構,讓阿里生態超越了純電商業務,形成了一個包含基礎設施為底層、商業、服務、娛樂橫向有機連接的系統。從2015年12月開始,「大中臺、小前臺」組織結構一直沿用至今,實際上,本次調整也是對這種組織戰略的進一步延續。

  2016年底,阿里提出了「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製造、新技術、新能源)戰略。2017年1月,在阿里「五新」戰略開始之年,阿里再次進行組織結構升級。2017年1月,阿里宣布啟動銀泰的私有化。2月,阿里與百聯集團展開全方位合作。7月,內部孵化兩年的盒馬鮮生正式面世。10月,全球科學研發機構「達摩院」成立,推動科技創新。2018年4月,阿里全資收購餓了麼,10月,餓了麼與口碑合併,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

  2016年底,阿里提出了包括新零售在內的「五新」戰略。而後,盒馬鮮生,銀泰、大潤發等傳統商超逐漸完成新零售改造,完善阿里巴巴新零售布局。

  此次調整之後,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能事業群,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張建鋒(花名:行癲)將兼任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成立新零售技術事業群,高速增長的天貓升級為「大天貓」,形成天貓事業群、天貓超市事業群、天貓進出口事業部三大板塊。此次調整涉及的人員中,新零售技術事業群總裁吳澤明(花名:範禹)和負責阿里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陳麗娟(花名:淺雪)均為80後。三年前,70後張勇成為阿里巴巴CEO,其管理層也大多是70後。

  張勇認為,「未來企業要適應市場的變化,一定是從組織結構的根本上進行自我改革和升級。」在公開信的最後,他說道:「數字經濟時代正撲面而來,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不僅要積極擁抱變化,而且要主動創造變化,這樣才能引領時代的腳步,成為新時代的』造風者』!」(馬傑對本文亦有貢獻)

  附:阿里巴巴執行長張勇(逍遙子)公開信

 

相關焦點

  • 解讀滴滴組織架構調整:全力加碼創新業務,加速年輕化
    作者 / 速途網 李楠每年到了年底,各大廠商都開始了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今年由於疫情的關係,很多企業也通過架構的調整改善了財務狀況,而年底的調整更像是對於今年一年業務變化的總結,面對未來不確定的競爭環境變化做出的主動改變。
  • 張勇發阿里最新組織調整:阿里雲成阿里雲智能,CTO行癲兼任總裁
    繼馬雲退休刷屏後,今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發出全員公開信,阿里巴巴迎來第一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這其中,張勇宣布,阿里最新一次面向未來的組織升級:阿里雲升級阿里雲智能;加強技術、智能網際網路的投入和建設;天貓自我升級和裂變為大天貓;為未來5年到10年的發展奠定組織基礎和充實領導力量,全力打造阿里商業作業系統。
  • 98頁PPT,看懂阿里、小米、京東、美團的組織架構和戰略變遷
    告訴你一個秘密,關注我們的都是行業大佬和精英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方正證券發布的名為 「從組織架構視角出發,回顧四大商業巨頭的戰略變遷——阿里、小米、京東、美團」的報告。這份長達98頁PPT的報告很詳細地梳理了四家公司的發展階段及對應的組織架構調整,還是有點意思的。
  • 九號公司調整組織架構:成立四大機器人團隊,推動業務快速發展
    外界對此或許無需過多擔憂,因為他們已然鎖定機器人賽道,有了新動作:據內部消息人士稱,12月3日,為推動機器人業務快速發展,實現AI及機器人技術持續領先,九號公司對原機器人團隊進行優化調整,成立「AI及機器人技術研究院」、「商用機器人事業部」、「家用服務機器人事業部」、「機器人移動平臺產品線」四大新的組織架構,進一步建設精幹穩定、能打勝仗的機器人團隊,夯實機器人核心技術,推進機器人產業落地,以便適應機器人業務未來
  • 九號公司調整機器人組織架構,正研發家用機器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陳維城)12月3日,九號公司(689009.SH)發布內部信顯示,為推動機器人業務快速發展,九號公司對原機器人團隊進行優化調整,成立「AI及機器人技術研究院」、「商用機器人事業部」、「家用服務機器人事業部」、「機器人移動平臺產品線」四大新的組織架構,推進機器人產業落地
  • 九號公司啟動上市後首次組織架構調整,成立四大機器人新架構
    外界對此或許無需過多擔憂,因為他們已然鎖定機器人賽道,有了新動作:據內部消息人士稱,12月3日,為推動機器人業務快速發展,實現AI及機器人技術持續領先,九號公司對原機器人團隊進行優化調整,成立「AI及機器人技術研究院」、「商用機器人事業部」、「家用服務機器人事業部」、「機器人移動平臺產品線」四大新的組織架構,進一步建設精幹穩定、能打勝仗的機器人團隊,夯實機器人核心技術,推進機器人產業落地,以便適應機器人業務未來
  • 當技術為組織所累時怎麼辦?將你的組織架構旋轉90度!
    一般在系統架構調整時,要提前考慮相應的組織架構的調整,兩邊聯動才能產生效果。詳見 [附錄 12]。康威法則是近年流行的微服務架構背後的組織原理。微服務架構是一種演進式架構,利於組織業務的不斷迭代演進。 核心業務領域服務和技術基礎設施 (IaaS/PaaS) 能夠形成標準化體系化的產品,沉澱為組織中臺資產,便於組織重用、集成和規模化創新。
  • 京東組織架構大調整之後 徐雷:我們必須主動求變
    起初是部分垂直業務傳出調整,隨後是員工離職潮傳聞,緊接著,去年底,發生了年內第二次組織架構大調整。今年3月,伴隨著對996、8116等加班現象的討論而來的,是京東集團多名高管離職,物流集團快遞員薪資結構調整被傳「降薪」……各色消息湧現,一時令外界迷惑了:京東發生了什麼?要往哪裡去?與京東各項調整同時發生的,是去年下半年開始網際網路巨頭齊刷刷開始進行組織架構調整。
  • 從Hadoop到自主研發,技術解讀阿里去IOE後的系統架構
    本次分享共分為視點、技術專題、應用實踐三大板塊:「視點」從人物著手細分阿里當時所面臨的形勢及各個據測制定的依據;「技術專題」主要從實踐出發剖析飛天5000節點擴展時所遭遇的艱難險阻及應對之道,涉及架構調整、性能優化、系統運維等多個領域;「應用實踐」則更注重於雲實踐經驗及用例分享。
  • 上市後,九號公司開始調整優化機器人組織架構,增強機器人底色
    外界對此或許無需過多擔憂,因為他們已然鎖定機器人賽道,有了新動作:據內部消息人士稱,12月3日,為推動機器人業務快速發展,實現AI及機器人技術持續領先,九號公司對原機器人團隊進行優化調整,成立「AI及機器人技術研究院」、「商用機器人事業部」、「家用服務機器人事業部」、「機器人移動平臺產品線」四大新的組織架構,進一步建設精幹穩定、能打勝仗的機器人團隊,夯實機器人核心技術,推進機器人產業落地,以便適應機器人業務未來
  • 網際網路大廠的「中臺戰略」剖析:進擊的中臺,組織的礪煉
    「中臺是組織的外化,最終服務於商業模式」,脫離戰略與組織維度的企業數位化轉型往往事倍功半。中臺概念之所以被爭相傳播,與企業所面臨的成長瓶頸期以及企業技術架構的發展階段強相關。我們通過阿里中臺轉型的故事看到:自頂向下、切入正確的場景、產品化思維是中臺戰略不可或缺的要素。
  • 美團組織架構調整:充電寶、單車、公交、地圖業務調整至美團平臺
    近日,美團發布組織架構調整公告。為進一步加強線下線上流量品牌一體化,強化美團平臺建設,將原LBS平臺下屬充電寶業務部、兩輪事業部、公交業務部、地圖服務部調整至美團平臺,相關負責人向美團平臺負責人李樹斌匯報,李樹斌繼續向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匯報。
  • 平頭哥行癲重整阿里toB山河
    不過,截至2018年升級前,阿里雲面臨諸多挑戰: 1、 命名很難體現阿里核心競爭力,數據與智能要素須強化,理念須升級,產品須強化定義。2、 集團原組織架構中,阿里雲面向內部的整合,到了瓶頸期。各種技研要素、中臺以及諸多業務中的2B服務缺乏整合與協同。甚至能看到不同單元間的內部博弈。
  • 祥生控股管理架構調整引發人事波動
    上市57天後,祥生控股集團(02599.HK)(下稱「祥生」)組織架構調整引發了外界的關注。  針對這一信息,祥生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應稱,「年末的個別人員變動屬於公司業務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正常變化,與行業其他公司的情況一致,關於祥生裁員30%的傳聞並不屬實,目前公司各項業務仍在有序進行中。」  在發布祥生大裁員消息的報導中,還提到了祥生正在進行的大規模區域拆分。
  • 網際網路企業組織結構不斷調整的信號是什麼
    一個重大調整是新成立的京東零售V商務集團,整合戶外運動、圖書、寵物等業務。原京東零售平臺商務中心負責人韓瑞對此負責,向徐雷匯報。這種跨部門的業務拆分和整合也出現在美團去年12月的組織結構調整中。根據美團內部決定,將服務體驗部、美團搜索、NLP語音相關團隊調整為美團平臺;任命美團平臺負責人李樹斌為產品委員會主席,向王興匯報;任命基礎研發平臺負責人張錦懋,被任命為技術委員會主席,向王興匯報工作。,部分業務與交通事業部合併,組建新的平臺部門智能交通平臺,負責LBS基礎設施建設。它擁有交通、地圖、無人機配送、視覺智能等團隊。夏華夏被任命為艾委會主席,並向王興匯報。
  • 80後批量當總裁 詳解阿里巴巴組織架構布局:做未來「造風者」
    這不,在剛剛過去的天貓雙11,創下了2135億單日交易額的記錄和10.35億包裹的物流奇蹟後,正當所有人都在感慨如此的巨大成功時,阿里巴巴居然馬不停蹄地做了一次巨大的組織架構的升級和調整!這完全是一種不滿足現狀的做法啊!
  • 架構設計:業務邏輯和技術分離
    期待好的架構可以在迭代中自然湧現。這個想法有點太理想化了,在現實中,只要能 work 的代碼,工程師是很少有動力去重構和優化的。 3. 架構師的職責 作為架構師,我們最重要的價值應該是「化繁為簡」。但凡讓事情變得更複雜,讓系統變得更晦澀難懂的架構都是值得商榷的。
  • 阿里吳敏芝:人工智慧HOLD住天貓雙11,客服機器人賦能數十萬商家
    阿里吳敏芝:人工智慧HOLD住天貓雙11,客服機器人賦能數十萬商家 2019-11-13 0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銀行組織架構改革三大模式
    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加快推進深層次改革,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內部組織機制,否則向新模式轉型可能就會變成空中樓閣。 自2005年中資商業銀行股改上市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組織架構經歷了全方位、系統性的變化,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目前均已基本形成較為穩定的組織架構模式。與此同時,隨著外部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商業銀行的組織架構也在持續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
  • 實例分析:一整套業務系統產品技術架構的方法論
    業務型基礎服務也不要忽視,比如:城市服務、入口管理等,這些如果前期沒有執行好的標準,系統一旦累計幾年,將難以調整。業務架構和數據運營,都會在後面專項的提到。重點說業務系統的架構方法。三、技術架構的兩個原則(1) 說到系統架構,架構師的組織能力很重要,組織的不只是一個系統的各個功能元素,需要具備組織不同的系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