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時,就有"豐則賤糴,歉則貴糶"的理念了,時至今日,"穀賤傷農、米貴傷民"依然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糧食關乎國計民生,糧價有切乎糧農的個人利益,更是關係到消費者的權益,故而問題不僅重,更是難!對於"穀賤傷農、米貴傷民"各行各業又作何解釋呢?
一、 "穀賤傷農、米貴傷民"究竟是個什麼問題
一到秋收,農民就忙起來了,對於他們而言,遇到一個豐產的好年景決定了一年的收成。而當一年中其他行業衰落時,農業的基礎性優勢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這時就會出現糧價哄抬。
雖然對於種糧農民來說不失為一件好事,但這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卻無疑增加了一筆負擔,米價上漲——吃飯就成了問題。
其實這是個彈性問題,作為生活必需品,農產品缺乏彈性,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人們並不會因為農產品價格的變化而大幅度的擴大或者降低對農產品的需求,這對於作為生活必需品的糧食來說,不管其價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人們依然要購買。
在農產品價格降低時,會因為兩種原因對農民收入產生一定的影響:
首先,因為人們對於農產品的需求變化不大,所以糧食的貴賤對消費者而言產生的影響不大,而這對於農民本身的損失本來不大。
不過因為國家對糧食價格的控制,所以在糧價較往年便宜的時候,政府收價可能會偏低一些,所以使農民的收益出現損失,自然也會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出現"穀賤傷農"的情況。
其次,過於豐產使糧食產出變多,本來糧食豐收了,農民的收入會更高些,他們應該高興才對。但豐收是屬於全體農戶的,而這樣的豐收相對也就不能稱之為"豐收"了,因為產量的增加,導致供給超過了市場需求量。糧食的價格就會下降,農民的收入減少。
由於農業生產周期性造成的,農產品的儲存不能存放太長時間。在市場交易時,商家會壓低價格。在供給過剩的情況下,農民迫切達成交易,這就使糧價進一步下壓。
再加之前文提到的人們對糧食需求缺乏彈性,並不會因為大米促銷就扛回去幾袋大米,所以導致了農產品滯銷,故而使農民收入降低。
當年頭不好的時候,或者恰逢自然災害等年頭,糧價自然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雖然人們對其購買力不變,但是人們對因為米價的上漲而感受到一定的經濟壓力,簡而言之就是"錢不值錢"了,這自然也是間接的"傷民"。
其實對於這樣的"怪圈"在西方也有獨特的解決辦法,即通過經濟學的多方博弈,哄抬物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方經濟危機發生時,資本家將牛奶倒入大海,但我國的農民因為不懂這些經濟學理論,所以幾乎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那麼國家就要為了維護農民權益,以及保障消費者利益而想些辦法了。
二、"穀賤傷農、米貴傷民"又該怎麼破?
雖然如今我國糧食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給充裕,並且小麥、稻穀等兩大口糧庫存處於歷史高位,更是能夠滿足全國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大意,畢竟糧食價格深受市場波動的影響,而在這種關乎國計民生的問題上國家更是應該慎之又慎。
而這個經濟學"怪圈"又應該如何破解呢?
01:國家多舉措穩定糧價
糧價關係著各行各業的市場價,對於國家來說,穩定糧價就是穩定各行各業的物價,而穩定糧價,最重要的時能夠確保農民賣得出糧,市場消耗的動糧,這不妨從以下幾點入手:
其一,實施調整糧價,糧價受到市場的影響,容易帶給農民負面情緒,國家在察覺到糧價對農民影響之後,務必第一時間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讓糧價穩於預期,有利於農民來年對耕地安排。
其二,發揮市場宏觀調控作用,國家在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大手"操縱好糧價,加強政府儲備吞吐調節,滿足加工廠的各項需求,確保市場能夠穩定運行。
其三,糧食跨區域流通,發揮國家總攬全局的優勢,加強產銷合作,在區域難以自給自足或自產自銷時,在一定範圍內推動"糧食大流通"網絡的正常運行,搞活國內各個區間的發展。
02:高科技推動小農發展
對於農民而言,種地已經成了一生最重要的事,但是對於年輕一輩來說,很少有人願意再留在農村了,那麼將來的糧食要如何供應,糧食供應不足之後對於消費者而言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如何讓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上升,這也成了時下面臨的一個難題。
對於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而言,最重要的時從科技入手,將高科技成果惠及千萬農民,對於老一輩的農民可能不容易接受這個觀念,那麼可以採取一定的政策吸引年輕人回鄉,再加上新的耕地政策,促進"回流"有效。
而這不妨引入西方對於"農場"的概念,將中國的耕地選擇最具有基礎地力的進行承包,強化科技支撐,推廣良種良法配套等增產技術,提高糧食的單產水平,確保糧食穩增收。
除此之外,因為目前我國面臨著耕地面積不足等問題,故而解決糧食生產問題除了從科技入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保護耕地面積,嚴防死守18億畝紅線,用好地種好糧,確保各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將一些地區把耕地轉化工商業用地的現象扭轉。
三、"糧"為民用
如今的糧食問題早已不是簡單的由供求關係決定,更多的也受到資本與貨幣的影響,而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糧食生產、消耗最大的國家,自然也收到多方關注。
穩定糧食價格不僅從國家入手,更要注意投機資本對糧食市場的炒作,維護好市場秩序也成為如今破解"怪圈"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