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是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了。
從今日起,荊楚網將在春節期間每日推出一期《年俗趣話》,為您介紹中國的傳統年俗,以及湖北各地過春節的獨特習俗,祝您過一個喜慶祥和的春節。
如今,說到一家之主,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自家媳婦或母親,再往前推一段時間則是男人當家做主,但是放在古代,真正的一家之主其實是灶神。
灶神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周朝就已經有了相關記載,灶神與門神、戶神、井神、中溜神並稱五祀,保護一家人的平安。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認為一定要敬重灶王,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是要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
如今,估計已經沒有人家再去供奉灶王爺了,但時至今日,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小年」享用糖瓜的習俗依然被保留了下來。
南北「小年」的五種版本
1、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為「北方小年」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2、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為「民間傳統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這天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3、江浙滬地區:除夕前一天為「小年夜」
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歷史上,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稱此夜為小除夕。
4、四川、貴州部分地區:除夕夜過「小年」
在我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5、江蘇南京等地:正月十五過「小年」
相傳明成祖朱棣篡權奪位後,南京百姓對其殘忍和苛政怨聲載道,藉由正月十五的燈會懷念上一位帝王的寬政,於是元宵節成了南京的小年。
湖北年俗地圖之武漢
武漢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邊地區(沔陽、漢陽、黃陂、孝感等地)遷入的,因此,武漢的過年習俗散發著濃鬱的鄉土氣息:要收拾屋子、換春聯、貼門神,過小年時要請灶神。
臘月三十是武漢人最重視的節日,俗稱「過年」。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年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等。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置一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日氣氛。
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間的。開飯前守舊規矩的人家還要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祖儀式之後,大家才開始上桌吃飯。魚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餘。
拜年在武漢也有講究,初一拜父族的爺爺奶奶伯伯;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舅舅;初三拜妻族的嶽父嶽母;初四拜訪親友;初五是財神生日,商店復業接財神(很多做生意的人都要到歸元寺燒頭炷香,祈求新年財源滾滾);初六則把初一累積起來的垃圾倒掉,這叫「送窮」。
關於過年,武漢還有很多歇後語:像臘月下油麵——有鹽(言)在先;三十夜裡吃藕——看穿了;跛子拜年——以歪就歪等等。但是不論這個年怎麼過,過年的滋味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是歡喜和甜蜜的。
春節從前不叫「春節」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節,而叫元旦。
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曆記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國民黨曾試圖廢除春節,但是被中國人民強烈抵制後以失敗告終。
作者:楊威
編輯:胡瑩
出品:荊楚網(湖北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