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了春節還遠嗎?從小年到元宵節,每一天怎麼過都是有講究的

2020-12-03 妙筆談歷史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區的小年。可能很多北方朋友就有疑問了,難道南方不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嗎?

沒錯,南方的小年比北方要晚一些,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因為古代人的等級觀念很強,所以就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意思是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水上人家臘月二十五過。

後來由於政治中心大多處於北方,所以北方的風俗習慣受官氣影響嚴重,所以北方人民大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受官僚氣息影響弱一些,所以臘月二十四過。

但也不是所有的南方地區都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南京把正月十五叫做小年,雲南的一些地區是正月十六,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過小年。

不過無論是哪天過小年,都是沿襲傳統民俗的好事,不必因為時間不同而爭執~

了解完南北方小年的差異,我們再來看看從小年開始,過年都有哪些風俗吧!

臘月二十三:祭灶。

臘月二十四:大掃除。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糊窗戶。但是現在人們都不用做這些了,所以有些地區有接玉皇、千燈節等活動。

臘月二十六:殺豬燉肉,置辦年貨。

臘月二十七:殺雞、洗澡、趕集。

臘月二十八:貼窗花。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天,又稱作小除夕,需要打酒,置辦酒宴。

臘月三十:吃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

大年初一:走親戚。

大年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三:老鼠嫁女兒,為使老鼠降低繁殖速度,所以大家要早早關燈睡覺,使老鼠沒法結婚。不過現在也不是很講究了。

大年初四:迎灶王爺。

大年初五:接財神。

大年初六:送窮鬼。

大年初七:人節,據說人類在這一天誕生的。人們吃麵條,撈魚生來祈求平安。

大年初八:穀子的生日。要珍惜糧食,祈禱這是一個豐收年。

大年初九:玉皇大帝的誕辰。這一天辦事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七不出八不歸」的說法,意思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沒辦好不能出門,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沒做好不能回家。

大年初十:石頭神生日,又叫石頭節。這一天不能動任何石器,否則會傷了莊稼,影響收成。

正月十一:請女婿。

正月十二:搭燈棚。

正月十三:買燈籠。

正月十四:猜燈謎。

正月十五:吃湯圓。

雖然生活質量越來越好,有很多風俗習慣我們已經不再沿用,但我們還要知道傳統文化是怎樣的。畢竟這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傳統,我們不做也要知道有這麼回事,不能把老祖宗的根都丟了。過年回家後,記得給孩子講一講這些傳統哦~

相關焦點

  • 小年到 | Of course I still love you!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 小年到,你可知它的由來,原是一出「婚姻折子戲」?
    【明一悅讀原創,感謝喜歡,謝絕抄襲】春節真正的臨近,不是火車站擁擠的人群,亦不是孩子們手裡燃起的鞭炮,而是小年到了。小年到了,大年還會遠嗎?說到小年,我們都清楚,關於它的習俗有很多。俗語說得好:辭舊迎新小年忙,擦窗掃地淨灶膛。送得灶王上天去,多多美言迎吉祥。所以,有人也稱小年為灶王節,北方臘月23,南方臘月24,從小年這天開始真正的「忙年」。
  • 你知道嗎?南北方過「小年」竟有五種版本!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了。從今日起,荊楚網將在春節期間每日推出一期《年俗趣話》,為您介紹中國的傳統年俗,以及湖北各地過春節的獨特習俗,祝您過一個喜慶祥和的春節。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認為一定要敬重灶王,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是要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 從小年祭灶的由來分析小年習俗歷史
    小年是民間的祭灶日,也是「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要開始準備年貨、祭灶等。據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的日子,大家都非常重視,不僅會在家裡進行大掃除,還會在灶臺上貼上「灶王爺」掛圖。然而,由於中國的地域差異,過小年的時間也有所偏差,一般來說,北方臘月廿三過小年,南方廿四過小年。那麼,小年到底是哪天呢?我們還需要回到古代,從小年祭灶的由來中尋找答案。
  • 小年溯源:小年都有哪些習俗?民間祭拜的灶王又是何方神聖?
    小年溯源:小年都有哪些習俗?民間祭拜的灶王又是何方神聖?一覺醒來,雖然北京的天空依然沒有飄下一片雪花,但春節的腳步卻是越來越近了!今日是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我國北方俗稱的「小年」。雖然關於「小年」的確切日期上,南北雙方都各執一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的百姓都要祭灶王。那麼,小年都有哪些習俗?民間祭拜的這個灶王又是何方神聖?雖說小年是每年都過,但這兩個問題,可能多數人都搞不清楚!一、灶王是誰?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 小年來歷由來傳說故事 小年祭灶習俗有什麼講究?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8日電(記者 上官雲)「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每當這首「過年謠」唱起,就意味著傳統的「小年」到了,人們開始做糖瓜、祭灶,忙忙碌碌打掃屋子,準備過年的各種吃食……  》》過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有什麼習俗  》》2018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什麼時候小年來歷由來傳說故事
  • 2020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過小年的傳統習俗介紹
    民間把每個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日稱為「過小年」,也同時稱為小年、小年節。過小年雖然不是過年但卻是在預示著新年即將到來,也是十分重要傳統節日。那麼2020小年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以及過小年的傳統習俗介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2020過小年是哪天幾月幾日?
  • 小年祝福語簡短2020 農曆小年有什麼風俗 小年快樂朋友圈問候語
    2020年小年就要到了,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小年祝福語,讓我們一起迎接小年的到來吧。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 「小年」英文怎麼說?小年的習俗都有哪些?
    Minor Spring Festival或Minor Chinese New Year   對於小年用英語怎麼說,有人建議可以用Minor New Year,但New Year顯然不是春節的意思。   那麼,小年究竟做什麼呢?   1.
  • 今天是小年了,帶你看看全國各地的小年都要吃什麼?海南的最特別
    今天是小年了,帶你看看全國各地的小年都要吃什麼?海南的最特別!今天就是小年了,從今天開始就正式宣布進入春節的前奏,馬上就快要過年了。雖然之前常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但實際上小年才是進入年味的標誌。過了今天的小年,大家都開始進入忙碌的年貨準備工作,很多外地工作的人,都開始陸陸續續的返鄉回家。一般來說,對於北方地區,臘月二十三日,也就是今天就是小年。而南方部分地區,則是臘月二十四是小年,也有些地方把除夕前夜當作小年,也有把正月十四當作小年的。不論何時當作小年,都離不開吃這個話題。下面給大家說說,看看全國的各地的小年都要吃些什麼?
  • 小年又雙叒叕來了,原來小年的英文還可以這樣說!
    一年一度的"小年"到了。說到小年,你可能會想到:"小年"是春節的序曲,人們通常把這段時間稱之為"迎春日"。也可能會想到:小年的日期也不同,有的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有的地區是臘月二十四。還可能會想到:在小年這一天,有些地方會有一些習俗,如祭灶王、掃塵、剪窗花等。那你有沒有想到小年用英文如何說呢?現在和小天一起來學一學"小年"的英文表達,開心過小年的同時,積累一下英語知識。
  • 過小年啦!送灶王爺上天需注意這些事項!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爺要上天」,到了臘月二十三小年節,異鄉打拼的遊子們歸心似箭,超市裡的年味更濃了,家家戶戶也都忙活熱鬧起來了,這也預示著春節的號角即將吹響。那麼,關於小年的風俗習慣,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年,人們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 農村過年送灶神過小年具體是什麼時候,有何講究?
    在古代臘月過年都要祭拜送別灶神,由於古代社會很多人存在許多具體的實際問題,造成不同的人群祭灶神和過小年時間都不統一,具體原因是這樣的:第一,臘月23日是官方人員過小年送灶神。古代百姓過小年送灶神本來是臘月二十三日,可是有許多在外當官的人要回家陪父母過年。因此,把臘月二十三日定為官方人員過小年送灶神的日子。
  • 春節將至,朝鮮人過新年嗎?單位裡都發什麼福利?
    寒冬臘月,當雪花飄起,小學生懷抱獎狀高高興興放假回家,也就說明,新年不遠了。新春佳節,對與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外漂泊的遊子不遠千裡,擠破腦袋也要回到家中,團團圓圓過新年。問題來了,朝鮮人過春節嗎?冬季,身著羽絨服騎自行車出行的朝鮮婦女。
  • 小U專屬甜蜜配方,過年有它才有味兒!
    中國人過春節都講究要有「年味」。回家途中晃動的車廂是年味,飯桌上熟悉的味道是年味,除夕夜天空中綻放的煙花是年味,年節期間走親訪友互道一聲祝福也是年味。小U覺得,所謂年「味」,最重要的還是一個「吃」字。2.關東糖 Guandong candy關東糖又名「灶糖」,原本是小年前後才能吃到的一種甜品。小年祭灶神(Kitchen God)時,人們會將糖融化後的關東糖塗抹在灶神嘴上。這種做法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想將他的嘴粘住,避免他在玉帝面前說壞話;另一方面則是意在讓他多說「甜言蜜語」,來年給自家帶來好運。
  • 有道理嗎?
    除了分享一年之中發生的趣事樂事,其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俗語,比如說「公雞打架頭對頭,夫妻吵架不記仇」,「門前有馬非為富,家中有人不算窮」,簡短有趣的同時,還能學習到一些人生哲理。我想這就是俗語的魅力吧,用樸實是字句,揭示出深邃的哲理,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聊聊下「二九不上門,三十不討債」這則俗語,你們知道什麼意思嗎?
  • 過年掛燈籠的寓意是什麼 在臨沂掛燈籠有何講究說法
    過年掛燈籠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燈籠不僅是古代時候人們的照明工具,經過漫長的發展,燈籠還被人們賦予了特別的寓意。過年的時候掛燈籠,有著吉祥的象徵,而且燈籠的形狀和顏色都很喜慶,過年掛燈籠很有節日的氣氛。小編來為您介紹一下過年掛燈籠的寓意。
  • 初一到十五的年俗以及四大春節來歷傳說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 古代元宵節怎麼過?
    「一年明月打頭圓」,正月十五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代把夜稱宵,所以「上元節」又叫「元宵節」。現代人過元宵有吃湯圓,觀燈,舞龍,猜燈謎等習俗。那麼,古代元宵節是怎麼過的呢?漢代:祭太一神、燃燈表佛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祭祀「泰一」神。「泰一」神又稱「泰乙」、「太一」或「太乙」。
  • 元宵節+雨水=下雪!北京人還能看到「超級月亮嗎」?
    這樣一來,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天兵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有趣的傳說(二) 相傳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