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實這兩句話啊都是說明了一個意思,就是我們想要得到多好的結果,前期就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沒有前期的鋪墊,註定贏不來後期的成功。
就像我們廣大養殖肉雞的朋友,都想要一個好料比、好收益。那麼,育雛就是我們的基礎,就是我們的關鍵!一定要了解肉雛雞的特點,針對性的飼養管理,儘量去減少弱雛以及死淘的現象。努力幫它度過「魔鬼周」。
首先我們要了解肉雛雞的生理特點:
1.雛雞消化能力差
雛雞的消化器官發育不健全,膽汁酸分泌嚴重不足,消化機能較弱,但第一周雛雞消化系統發育卻很重要,決定著一周乃至一生的體重。促進消化系統發育,增加雛雞體重是非常重要的。
2.雛雞抗病能力差
雛雞的免疫器官發育還不成熟,第一周齡是肝臟、胸腺、法氏囊等免疫器官開始發育的時候,現在雛雞隻能靠母源抗體來抵抗外界的病毒,抵抗力較差,所以保證肝臟等免疫器官良好的發育是關鍵。
3.對於溫度很敏感
既怕冷又怕熱 剛出殼的雛雞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初生雛雞個體小,羽毛稀,體溫要比正常雞低3℃,在低溫下,雛雞感到寒冷;相反,當環境溫度過高時,因雞無汗腺,不能通過排汗的方式散發體熱,雛雞也會感到不適。雛雞對溫度反應十分敏感,育雛時要嚴格掌握好育雛溫度,溫差不要太大,3-5度的溫差最適宜,大約控制在33-38度,能夠保證正常生長發育。
根據肉雛雞的生理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存在著膽汁酸分泌嚴重不足的問題,影響雛雞免疫器官的發育,造成了雞隻脂肪轉化率低、抗病能力差等特點,所以額外給雛雞補充膽汁酸是必要的。
其次就是開口藥問題。
最近幾年「開口藥」被廣泛重視,很多養殖朋友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觀念:養雞就開口藥,不用不放心。我們用開口藥的目的呢,無非就是避免首次進食因缺乏消化液而帶來的肝腸壓力,排除母源毒素、促進脂溶性物質吸收、長得健壯。
在1—7日齡給雛雞補充膽汁酸來彌補雛雞自身分泌不足的缺陷,膽汁酸是膽汁的主要組成成分,具有保護肝膽健康,促進肝臟及消化免疫系統的發育,可以提高雛雞對脂肪以及脂溶性維生素的利用率,提高雛雞免疫力,增加雛雞體重,提高成活率。幫助雛雞度過「魔鬼周」,迎來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