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的飼養管理技術水平直接關係到雛雞的成活和發育,而且對以後的產蛋和種用價值,都有很大的影響。
1.飲水
雛雞的第1次飲水稱為初飲。初飲最好在出殼之後24小時左右進行,初飲時間太遲易造成雛雞脫水和虛弱。開食前先飲水,一般在給料前2-3小時左右提供飲水,這樣可以避免脫水發牛,在最初1-3天的飲水中加入蔗糖或葡萄糖可降低死亡率。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用溫開水,水要新鮮,不要用陳水,飲水應注意消毒,飲水量隨舍溫的變化而不同。
飲水的方式各異,在人員比較充足的蛋雞場可用滴管將雛雞逐個滴嘴,或用手抓住雛雞的頭部,使喙部插入水盤幾次強迫飲水,目的是教會飲水及早飲上水。
雛雞的需水量與品種、體重和環境溫度的變化有關。體重愈大,生長愈快,需水量愈多;中型品種比小型品種飲水量多;高溫時飲水量較大。一般情況下,雛雞的飲水量是其採食幹飼料的2-2.5倍。需要密切注意的是:雛雞的飲水量忽然發生變化,往往是雞群出現問題的信號,比如雞群飲水量突然增加,而且採食量減少,可能有球蟲病、傳染性法氏囊病等發生,或者飼料中含鹽分過高等。雛雞在不同氣溫和周齡下的飲水量列入表3-2中。
2.飼餵
(1)開食時間。給初生第一次餵料叫開食。適時開食非常重要,原則上要等到雞群羽毛幹後並能站立活動,且有2,3的雞隻有尋食表現時進行。有試驗表明,雛雞在羽毛幹後24小時開食的死亡率較8.16.36小時為低,一般開食的時間掌握在出殼後24-36小時進行,此時雛雞的消化器官才能基本具備消化功能。過早開食,雛雞缺乏食慾,對消化器官有害,也影響卵黃的吸收利用,不利於今後的生長發育;過遲開食,雛雞的體力消耗大,影響今後的生長和成活。由於出雛時間的拉長,大型雞場還要求分批開食。
(2)開食方法。開食時使用淺平食槽或食盤,或直接將飼料撒於反光性強的已消毒的硬紙、塑料布上,當一隻雞開始啄食時,其它雞也紛紛模仿,全群很快就能學會自動吃料、飲水。有條件的雞場或專業戶可採用人工誘食的方法,讓雞群儘快吃上飼料。開食料要求新鮮、顆粒大小適中,易於雛雞啄食,營養豐富易消化。常用的有碎玉米、小麥、碎米、碎小麥等,這些開食料最好先用開水燙軟,吸水膨脹後再喂,經1-3天後改餵配合日糧。大群養雞場也有直接使用雛雞配合料的。
(3)正常飼喂。開食1-3天後,應逐步改用雛雞配合飼料進行正常飼喂,並在餵食器中盛上飼料,每天多次攪拌餵食器中的食物,促使雛雞開始使用餵食器,一周後撤除開食器具。
開食後,實行自由採食。飼餵時要掌握「少餵勤添八成飽」的原則,每次餵食應在20-30分鐘內吃完,以免幼雛貪吃,引起消化不良,食慾減退。從第2周開始要做到每天下午料槽內的飼料必須吃完,不留殘料,以免雛雞挑食,造成營養缺乏或不平衡。一般第一天飼餵2-3次,以後每天餵5-6次,6周後逐漸過渡到每天4次。餵料時間要相對穩定,餵料間隔基本一致(晚上可較長),不要輕易變動。從2周齡時,料中應開始拌1%砂礫,粒度從小米粒逐漸增大到高粱粒大小。
雛雞飼料的需要量依雛雞品種、口糧的能量水平、雞齡大小、餵料方法和雞群健康狀況等而有差異。同品種雞隨雞齡的增大,每日的飼料消耗是逐漸上升的,牛產中飼養員應每日測定飼料消耗量,如發現飼料耗量減少或連續幾天不變,這說明雞群生病或飼料質量變差了。此時應立即查明原因,採取有效的措施,保證雞群正常生長發育。一般地,育雛期間大約需要1.1-1.25千克飼料。
為了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提高養雞的經濟效益,小型雞場和廣大農戶可使用青飼料餵雞。使用了青飼料,在配合飼料時就可以少添或不添複合維生素添加劑。給雛雞第一次餵青飼料(即「開青」)的時間一般是在出殼後的第四天,開青用的飼料可以是切碎的青菜或嫩草等。飼餵量約佔飼料總量的10%左右。不宜過多,以免引起拉稀,或雛雞營養失調。隨著雛雞日齡的增長,可逐步加大餵量到佔飼料總量的20%-30%。大型雞場一般不餵青料,飼餵營養全面的全價配合飼料。
蛋用雛雞的飼料形狀有兩種:乾粉料和溼拌料。一般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的大型雞場或規模較火的專業戶宜採用乾粉料,省工省時,雞群能比較均勻地吃到飼料,只是適口性稍差。一些小型雞場可採用溼拌料,這種方法能保持雛雞旺盛的食慾,有利於雛雞對飼料的消化吸收。但工作繁瑣,勞動強度大,要求及時處理料槽中的剩料,現餵現拌,掌握好飼餵量,減少浪費。溼拌料應拌成半乾半溼狀,捏在手中能成團,輕輕拍擊能自動散開:
(4)雛雞日糧。雛雞日糧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較為豐富,熱能不至缺乏。配合雛雞飼料時,重點在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蛋白質是雛雞生長發育最主要的營養成分,雛雞月齡越小,對蛋白質營養的要求越高。口糧種粗蛋門含量在6周齡內應為20%左右。要重點滿足蛋氨酸和賴氨酸兩種限制性胺基酸的需要。另外,在雛雞日糧中還應該添加足夠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