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雞也能一眼辨公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2021-01-1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東路4月14日電 (記者周月光 實習生黃健)剛出殼的雛雞,看起來沒兩樣,但有人一眼就能辨別公母。今天,全省雛雞性別鑑定技能決賽在文昌市舉行,瓊海市養雞場女工鍾玉銀奪得冠軍。

  今天上午,來自全省各地的35名雛雞性別鑑定高手,匯聚文昌市東路鎮譚牛文昌雞股份公司孵化廠,3500隻剛出殼的小雞分批擺到他們面前。競賽規則是,不用任何儀器,鑑定出100隻雞的公母,用時短、準確率高的為優勝者。上午10時,裁判員一聲令下,第一批競賽者手眼並用,一邊辨別一邊抓雞,比賽開始。

  「母雞的肉又嫩又鮮,比公雞更受歡迎。母雞苗比公雞苗一般貴5倍。如果把公雞苗誤當作母雞苗飼養,會造成很大浪費。」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說:「島內年出欄文昌雞8000多萬隻,幾乎全部是母雞苗育成的。因此,雛雞性別鑑定是項重要技能。」

  經過5批角逐,冠軍被瓊海的鐘玉銀奪得;亞軍2名,分別是瓊海的蒙美姑和海口的李秀梅;季軍3名,分別是海口的陳川武、儋州的蔣中碧、澄邁的付小弟。裁判組統計結果表明,有兩名選手在4分鐘內準確鑑定100隻雞的性別。

  冠軍獲得者鍾玉銀是瓊海天明雞場職工,從事雛雞性別鑑定有15年歷史。她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雛雞性別鑑定靠的是經驗,要不斷摸索、不斷總結。剛開始時,她也經常犯錯,準確率不高,速度比較慢。但隨著時間推移,水平越來越高。現在,她每年鑑定200多萬隻雛雞的性別,準確率超過99%。

  雛雞性別鑑定技術含量非常高,這一點,在收入上體現得非常明顯。鍾玉銀說,在養雞場,普通工每天的工資才20多元,而雛雞性別鑑定工,1小時工資就達到20元。

  據了解,全省首屆農村實用人才實用技能競賽共有7項活動,今天舉行的雛雞性別鑑定決賽是第4項活動。

相關焦點

  • 雛雞分辨公母:怎麼鑑別雛雞的公母?這些方法看完就會了
    提要:雛雞分辨公母:辨別雛雞性別作用大,這些方法很實用小雞分辨公母,對於養殖有巨大的作用,我們都知道母雞生蛋,公雞不能生蛋,那麼在養殖場裡面清一色的母雞是如何分辨出來的呢?所以,根據這些方法判斷小雞公母,只可增添談資罷了,不可信以為真。生產上分辨公母的常用方法。常用的能夠分辨公母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觀察生殖器法,一種是羽色法。
  • 鑑別師1小時內可摸清1000餘只雛雞的公母
    鑑別師1小時內可摸清1000餘只雛雞的公母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06日 10:59 來源:   楚天都市報消息:借著一盞檯燈的光線,32歲的河南女子王曉紅(化名)帶著口罩全神貫注,抓起剛出殼的小雞娃從肛門部位分辨公母
  • 分辨公母、保證存活率,新手養雛雞雷區千萬要避開
    雛雞的好壞、成活率的高低直接關係著養殖場蛋雞產蛋期的直接利益,也影響了整批雞的生產效益。那麼,我們在育雛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問題來降低死亡率,提高成活率,以及把控育雛期的均勻度呢?一、雛雞怎麼分辨公母?1.看雞冠可以將雛雞抓握在手中,使雞頭朝下,然後觀察雞冠的倒立方向,如果是雄雛雞,那麼雞冠則一般是倒向右側,相反的要是雌雛雞,雞冠則會倒像左側。
  • 文\海南日報記者 範南虹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熱帶海南島的  不同表情  文\海南日報記者  範南虹  「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地處赤道兩側,位於南北緯23°26′之間,佔全球總面積39.8%。」這段話,是百度百科上關於「熱帶」的名詞解釋。讀者如果還記得初中的地理課本的話,上面對「熱帶」的解釋也如出一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周末特稿  海南的樹、海南的石、海南的山、海南的水、海南的文化……讀他的盆景,枝葉之間,閃爍著海南靈動的美  盆景大師劉傳剛  本報記者 範南虹  他,拘來海南天地之美,山川之勝,風物之韻於方寸間,用盆景詮釋海南。他是劉傳剛,中國盆景藝術大師、BCI國際盆栽大師、海南省盆景協會會長。
  • 大海裡的「最美差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6月8日,第三個世界海洋日,海南日報記者參與了一次珊瑚放歸活動,把在陵水新村港繁殖好的鹿角珊瑚、柱狀珊瑚、紅珊瑚等,分別移入到黎安港、三亞灣等海域,見證了這一非常艱辛的「最美差事」。  在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以下簡稱熱海所)陳宏的手提電腦裡,有一個名為「最美差事」的文檔,其中存放著陳宏從事的珊瑚修復研究成果以及每次放歸活動的記錄。
  • 氣作山河壯本朝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文\本刊特約撰稿 曾慶江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五公」中,趙鼎的宦海生涯尤為曲折,也是際遇最為悲壯的一個。他兩度為相,多次遭貶。後來被貶海南吉陽軍時,還給朝廷上謝表說:「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趙鼎一心為國,堅持和權臣抗爭,最終以死明志,絕食而死,使得他的逝世更增添一份壯烈,這也使得他倍受海南人民尊重。  兩度為相,多次遭貶  趙鼎(1085—1147),字符鎮,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累官至河南洛陽令。
  • 烏龜怎麼分公母,教你三招一眼看出烏龜公母(圖解)!
    烏龜怎麼分公母呢?雖然對於這種爬行動物,公母的分辨並沒有大型貓科、犬科動物方便,但是每種生物都是有分辨方法的,而且烏龜的分辨公母的方法還是很簡單的,知道烏龜怎麼分公母,再看自己養的就一眼能分辨了。一、分辨烏龜公母的方法公龜:公龜的尾巴是細長的,但是基部粗大,洩殖孔距離腹甲後緣比較遠,而且洩殖孔在腹甲以外,孔型為長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介紹,以水母為代表的刺胞動物,佔據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的根基部位,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演化的開始。而作為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桃花水母又是該物種類群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盲枝,對於揭示遺傳基因規律、解讀遺傳密碼,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價值。  為什麼偏偏只有它能適應淡水?環境因子對它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桃花水母的身上有太多謎團待解。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
  • 殘忍:貓狗糧中的雞肉原料,可能是剛出生不到1天就被攪碎的雛雞
    工廠裡成批剛出生的雛雞被直接攪碎一群剛出殼的雛雞,嘰嘰嘰的叫,憧憬著自己的未來,然後被一起堆到傳送帶上,傳送帶的盡頭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一個攪碎機,出殼不到一天的雛雞就這麼來了個「地球一日遊」。這不是什麼恐怖電影裡的鏡頭,而是歐洲某些家禽育種企業每天都在進行的日常工作。雞肉是很多狗糧貓糧中常用的肉類蛋白質,那麼這些雞肉的來源到底是哪裡呢?
  • 王麟來瓊會歌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海口6月29日訊 (記者戎海)應海南東西鼎盛文化邀請,以一曲《QQ愛》走紅網絡的歌手王麟,今天下午亮相海口宣傳自己的最新專輯《幸福的味道》,並於晚上在開匯酒吧舉行歌友會。以舞臺形象甜美可愛而被歌迷所喜愛的王麟坦言,近來生活頗不幸福:母親身體不太好,而自己和原東家華友飛樂之間的合約糾紛又再起風波,王麟面臨30萬元的索賠。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文\見習記者 蔡 倩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通訊員 黃茲志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 傑  將南洋風格與本土元素相結合是海南僑鄉建築的普遍特點,文昌符家宅,不但海南人文元素隨處可見,還將南洋風格與伊斯蘭風格的時尚大氣
  • 江西東華綠殼蛋:年產蛋240枚,綠殼率100%,雛雞還能自別雌雄!
    他還爭取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常信先生支持,在撫州市設立全市第一個院士工作站,爭取科研經費,對科研高看一眼,厚愛一份。在政府領導正確指導及多方的不懈努力下,東鄉綠殼蛋雞於2010年12月正式被國家農業部授予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登記證書編號:AGI00426)。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