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2020-11-25 海南日報

  周末特稿

  海南的樹、海南的石、海南的山、海南的水、海南的文化……讀他的盆景,枝葉之間,閃爍著海南靈動的美

  盆景大師劉傳剛

  本報記者 範南虹

  他,拘來海南天地之美,山川之勝,風物之韻於方寸間,用盆景詮釋海南。他是劉傳剛,中國盆景藝術大師、BCI國際盆栽大師、海南省盆景協會會長。

  7月27日下午,初識劉傳剛位於海南花卉大世界的錦園,只見林木蔥籠、奇山葳蕤、風雨相破、水復澹澹,一片美不勝收。不過,這神似大自然的美景,皆源自盆中,那是劉傳剛的盆景藝術之美。

  慧心得識海南之美

  劉傳剛成名就很早,還在20多歲的時候,他拜師我國著名的盆景藝術大師賀淦蓀教授,賀教授就誇劉傳剛在盆景藝術方面大有可為。

  果然,年紀輕輕的劉傳剛,憑著一盆盆造型獨特的盆景屢獲國內國際大獎而出名,被業界戲稱為「盆景獲獎專業戶。」

  劉傳剛不僅兩次獲得「中國盆景藝術大師」稱號,還被國際盆栽賞石協會授予「國際盆栽大師」的稱號,列其入國際專家名錄。

  「海南大美真吾師。」劉傳剛說,是海南獨特的美,成就了他。

  1992年,在湖北鹹寧林業部門工作的劉傳剛,因公前來海南考察。踏上海南島,他立即被這個熱帶島嶼吸引了:遍地蔥蘢的綠色,蓬勃向上地生長,這裡不僅植物豐富多樣,而且石材也很多樣,尤其是火山石,很適宜製作盆景。

  海南熱帶雨林的美,更讓劉傳剛震撼,那些樹木高大、古老、蒼勁有力,這是一個「萬物競自由」的世界,是難得的盆景表現的題材。

  在海南考察的7天裡,劉傳剛驚喜急切的腳步把海南轉了個遍。

  「雨林裡的植物,相互競爭,相互攀附,為了爭奪陽光,拼命向上生長,它鼓勵人們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海南的大海、沙灘,一望無垠,坦蕩磊落,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它喻意著一種寬廣的胸懷;雨季的颱風,摧枯拉朽,萬物向它低頭,有一種勢不可擋的雄奇之美……」在劉傳剛眼裡,海南的一切都是美的。

  「人生只若初相見」,他把對海南初相識的驚豔永刻於心。性急且果斷的劉傳剛決定留在海南,他要師法海南大自然,用熱愛的盆景藝術表現海南大美,創造出不一樣的盆景,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成為一代盆景大師。

  回到鹹寧後,劉傳剛把自己新買的摩託車變賣了7500元,辭職來到海南。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這一決定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去放棄。

  匠心巧釋海南之美

  「當初他來海南,是先斬後奏的。他在海南把一切安排妥當後, (下轉A2版)

(上接A1版)才告訴我他已經辭職了。」 採訪中,劉傳剛夫人王四英告訴記者,為了追尋、詮釋海南之美,劉傳剛斷了退路,放棄了一切,工作、職位、房子、家電……,直奔海南而來。

  但是,20年過去,站在劉傳剛製作的《弄潮》、《天涯新雨》、《天涯勁風》、《鹿回頭》、《獨木成林》、《南國雨林》等一系列獲獎的盆景前,即使不了解劉傳剛內心的人也會釋然他當年的選擇。

  美,讓人身心愉悅。但,追求美卻是一種痛苦的過程。

  初到海南,謀身立命最為緊要。劉傳剛在海口白水塘建了個園藝基地,王四英就在門口開個小店賣礦泉水,一天僅有七八元的收入。

  劉傳剛則不分晝夜,遍尋海南山山水水,一是為了更加深入體會海南之美的神韻,二是尋找適合製作盆景的海南材料,他要用海南原生態的盆景材料,詮釋海南之美。

  「踏遍青山人未老」。幾年功夫下來,劉傳剛不僅熟悉了海南植物的秉性,其創作的欲望和靈感也被激發出來,有如井噴,博蘭、香蘭、海南黃花梨、榕樹、九裡香、三角梅等海南鄉土植物,都成為他製作盆景的首選材料;雨林、大海、沙灘、黎苗風情、島嶼風光、神話傳說等海南的風物人情,都成為他要表達、詮釋的對象。

  全國一等獎作品《鹿回頭》,就是根據海南黎族傳說製作的。一株形似坡鹿的古樹,站在懸崖邊回首探望,樹身上生長的枝葉,既像鹿角,又像少女頭上被風吹揚起的秀髮;國際金獎作品《天涯勁風》靈感則來源於海南的颱風,三株生長在岸邊的古樹,枝葉被大風颳得凌亂,但樹幹則傲然挺立,它不僅生動再現了颱風襲擊海南的情景,也表現了海南人民千百年來戰勝自然災害的頑強不屈的精神。

  海南雨林之美,也啟發了劉傳剛,開創出一個新的盆景門類———「雨林盆景」。它模仿雨林裡萬物生長的特點,植物枝葉全都直線向上生長。全國銀獎作品《南國雨林》,像一片密集的雨林,氣勢浩蕩奔放。

  盆景是空間的藝術,它將自然之美拘於方寸小盆內。而劉傳剛獲得國際金獎的《弄潮》卻沒有盆,放置在一塊形似海南地圖的石板上,盆景無盆,美不再拘於方寸,延伸到了盆外,也把人的目光引到了盆外,給人無限遐想。

  盆景還是時間的藝術,《弄潮》成形於1995年,後又經過17年的反覆修剪、整枝、塑形,越來越完美。據劉傳剛介紹,他的很多盆景,都是經過數年,甚至十多二十年的精心打磨,才臻於至美,在國內國際各種盆景展覽引起轟動反響。

  盆景要「傳自然之神,傳作者之神。」聽劉傳剛講述《弄潮》的過程,不僅看到了海南建省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大潮,也像看到了他自己闖蕩藝海的故事。

  對自己得意弟子的作品,賀淦蓀這樣評價:「自然清新,神韻天成,飛揚流暢,雄渾壯麗」。

  熱心傳揚海南之美

  藝術已有大成。劉傳剛並未止步。

  他要把海南的盆景藝術,把海南之美向世界傳揚。

  劉傳剛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盆景起源於中國,但它傳到日本後,卻由日本推向世界。2001年,劉傳剛到美國西雅圖參加國際盆景展覽活動,各國都派出代表上臺現場表演盆景製作藝術,但主辦方卻不允許中國代表上臺。劉傳剛很氣憤,他不甘心盆景起源地的中國代表被外國人小看,更希望讓海南的盆景藝術藉此走向世界大舞臺。

  劉傳剛自告奮勇要求表演,並表示不收出場費,如果盆景製作壞了,賠償主辦方的材料費。獲得允許上臺後,劉傳剛在觀眾詫異的目光中挑選了其他代表都不要的材料,開始裝盆、造形、綁紮、修剪,他每完成一步,臺下的觀眾就發出一陣驚呼,當一盆造形獨特優美的風動勢盆景完成後,臺下的觀眾起身給他鼓掌,掌聲長達一分鐘之久。隨後,觀眾紛紛上臺和他一起,在他製作的盆景前拍照留影,還向他索要籤名。他現場製作的盆景拍出了全場最高價:18600美元。

  「第二天,主辦方就給我舉辦了專場表演,每小時付費3000美元。」劉傳剛笑說,毛遂自薦,他大賺了一筆。這以後,劉傳剛先後參加了10多次國際盆景擂臺賽,場場完勝,他和他的海南盆景在國際上打出了名聲。

  「材料豐富,題材多樣。海南盆景,應發展成一個大產業。」劉傳剛說,選美大賽是海南新興的「美麗黃金」產業,盆景也一樣。比如博蘭,它是一種灌木,但長不高大,可它枝幹看上去虯勁古老,恍若經歷了成百上千年的歲月,而且它葉片細小繁密,枝條柔韌,容易綁紮造形,用博蘭製作的盆景,表現力特別強。

  劉傳剛獲得國際金獎的作品《弄潮》,就是用博蘭為材料製作的。三株看上去很古老的博蘭種植在一塊石板上,石板邊緣撒上大理石碎屑,像環繞海南島四周那潔白的沙灘。挺拔的博蘭,就像是大海上追波逐浪的弄潮兒。

  因此,劉傳剛製作的盆景,材料都是自己種植培育的。這就避免了到山裡挖掘古樹樁頭製作盆景帶來的環境破壞。在劉傳剛的帶動下,博蘭盆景已漸具產業規模,博蘭也成為全國盆景製作的主打材料。

  20年裡,劉傳剛不僅精心鑽研盆景藝術,還傾力打造海南盆景產業。身為海南省盆景協會會長,2003年,鳳凰花城拆遷後,劉傳剛在眾多會員的推選下,在南渡江邊選了一塊地,重新創辦了海南花卉大世界。

  「海南花卉大世界是一個大平臺,不僅展示、銷售海南的盆景藝術,還展示海南的民風民俗和地方文化。」劉傳剛告訴記者,海南花卉大世界規劃了10個景點,有8大功能,省內有規模的盆景花卉園藝企業,基本上都集中在這裡。

  看來,劉傳剛還在「傳美」,因為,他要把海南盆景打造成一個了不起的產業,把海南之美向世界傳揚。            (本報海口7月28日訊)

相關焦點

  • 文\海南日報記者 範南虹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熱帶海南島的  不同表情  文\海南日報記者  範南虹  「熱帶,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地處赤道兩側,位於南北緯23°26′之間,佔全球總面積39.8%。」這段話,是百度百科上關於「熱帶」的名詞解釋。讀者如果還記得初中的地理課本的話,上面對「熱帶」的解釋也如出一轍。
  • 大海裡的「最美差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6月8日,第三個世界海洋日,海南日報記者參與了一次珊瑚放歸活動,把在陵水新村港繁殖好的鹿角珊瑚、柱狀珊瑚、紅珊瑚等,分別移入到黎安港、三亞灣等海域,見證了這一非常艱辛的「最美差事」。  在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以下簡稱熱海所)陳宏的手提電腦裡,有一個名為「最美差事」的文檔,其中存放著陳宏從事的珊瑚修復研究成果以及每次放歸活動的記錄。
  • 雛雞也能一眼辨公母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她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雛雞性別鑑定靠的是經驗,要不斷摸索、不斷總結。剛開始時,她也經常犯錯,準確率不高,速度比較慢。但隨著時間推移,水平越來越高。現在,她每年鑑定200多萬隻雛雞的性別,準確率超過99%。  雛雞性別鑑定技術含量非常高,這一點,在收入上體現得非常明顯。鍾玉銀說,在養雞場,普通工每天的工資才20多元,而雛雞性別鑑定工,1小時工資就達到20元。
  • 氣作山河壯本朝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文\本刊特約撰稿 曾慶江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五公」中,趙鼎的宦海生涯尤為曲折,也是際遇最為悲壯的一個。他兩度為相,多次遭貶。後來被貶海南吉陽軍時,還給朝廷上謝表說:「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趙鼎一心為國,堅持和權臣抗爭,最終以死明志,絕食而死,使得他的逝世更增添一份壯烈,這也使得他倍受海南人民尊重。  兩度為相,多次遭貶  趙鼎(1085—1147),字符鎮,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累官至河南洛陽令。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王麟來瓊會歌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本報海口6月29日訊 (記者戎海)應海南東西鼎盛文化邀請,以一曲《QQ愛》走紅網絡的歌手王麟,今天下午亮相海口宣傳自己的最新專輯《幸福的味道》,並於晚上在開匯酒吧舉行歌友會。以舞臺形象甜美可愛而被歌迷所喜愛的王麟坦言,近來生活頗不幸福:母親身體不太好,而自己和原東家華友飛樂之間的合約糾紛又再起風波,王麟面臨30萬元的索賠。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全方面多角度立體化展示美好新海南
    本報海口11月2日訊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李文粹)11月2日,「壯麗新時代 美好新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貿區FT帳戶業務漸入佳境
    本報海口4月18日訊(記者王培琳 通訊員任爵一 鄧昕)海南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轟……」2月13日下午,位於文昌市東路鎮的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