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 曾慶江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五公」中,趙鼎的宦海生涯尤為曲折,也是際遇最為悲壯的一個。他兩度為相,多次遭貶。宋高宗曾讓趙鼎主持宋金和議,趙鼎以一顆拳拳愛國之心,在歲幣、劃界以及禮節等諸多問題上與金方發生激烈的爭執,這使急於求和成功的宋高宗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再加上秦檜大力排擠,趙鼎最終罷相。後來被貶海南吉陽軍時,還給朝廷上謝表說:「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趙鼎一心為國,堅持和權臣抗爭,最終以死明志,絕食而死,使得他的逝世更增添一份壯烈,這也使得他倍受海南人民尊重。
兩度為相,多次遭貶
趙鼎(1085—1147),字符鎮,自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累官至河南洛陽令。高宗即位後,除權戶部員外郎,因知樞密院張浚的推薦,又任司勳員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四年(1130年)籤書樞密院事。紹興四年(1134年),「以趙鼎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宋史》卷27)在這一年,他督促宋高宗「親總六師,臨江決戰」,最終大破金人於大儀鎮,這場戰役對於人心惶惶的南宋王朝來說,有較大的震動和鼓舞作用。宋高宗如此感嘆:「趙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興,可謂宗社之幸也。」後因罷免大將劉光世一事,趙鼎與時任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的張浚意見不合,主動棄相,以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
總體上講,趙鼎和張浚之間的分歧在於趙鼎是「主守派」,而張浚則屬於「主戰派」,他們之間的爭鬥類似於當年王安石和司馬光之間的「君子之爭」。紹興七年(1137年),張浚因淮西兵變而引咎辭職,趙鼎因此又官復原職。趙鼎非常有政治才幹,他處理軍國大事得心應手,曾一度讓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出現中興局面。同時,他還有一雙慧眼,著名的抗金將領嶽飛就是在他的大力舉薦下走上歷史舞臺的。但是,趙鼎的雄心抱負與大志卻因為秦檜的南歸而夭折。時任樞密使的秦檜因「每事惟公之命是從」,騙取了趙鼎的信任,並向朝廷大力推薦,從而出任右相,得以補張浚之缺。其實,趙鼎並不是不知道秦檜的為人,之所以舉薦秦檜,是因為秦檜從中挑撥趙鼎和張浚的關係,趙鼎希望通過他來抵制張浚的勢力。趙鼎和張浚晚年在福州相遇,談及此事,方知自己都被秦檜出賣了。
秦檜擔任宰相後,不光是朝廷的中興局面不再,趙鼎的命運也發生了陡轉。紹興八年(1138年),金人遣使議和,朝廷很多大臣認為金人多欺詐不可信表示反對,這讓傾向於議和的宋高宗無所適從,趙鼎建議高宗下詔說:「講和非吾意,以親故,不得已為之。但得梓宮及母后還,敵雖渝盟,吾無憾焉。」宋高宗讓趙鼎主持宋金和議,趙鼎以一顆拳拳愛國之心,在歲幣、劃界以及禮節等諸多問題上與金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這使急於求和成功的宋高宗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再加上秦檜大力排擠,趙鼎最終在這一年罷相,「以忠武節度使出知紹興府,尋加檢校少傅,改奉國軍節度使」。秦檜率同僚為趙鼎送行,但是由於早已經看透秦檜為人的趙鼎對其不以為然,「不為禮,一揖而去」,這使得秦檜對趙鼎更加惱怒,從而使得兩人的矛盾進一步升級,最終秦檜將趙鼎置之於死地。客觀地說,趙鼎和秦檜之爭並不是主戰和主和之爭,而是主和內部不同意見的爭鬥。與秦檜不同,趙鼎是一個有很高氣節的人,他所要的和議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戰爭,另一方面又努力追求相對平等的和議,因此自然會在歲幣、邊界以及禮節等各方面不肯對金人一味相讓,這才成為一心求和的宋高宗和秦檜的絆腳石。
秦檜先找機會將趙鼎徙知泉州,不久謫官居興化軍(今福建莆田),再移漳州,然後又責清遠軍節度副使,潮州安置。為使趙鼎永遠不得復用,秦檜給趙鼎羅列了兩大罪名,其一是對議和大計反覆,其二是「資善堂汲引親黨」,「邪謀密計,深不可測」。對於前者,趙鼎為了國家利益同對方討價還價,也居然成為罪名,而後者的「邪謀密計」是何等密計,
也說不出所以然,等同於「莫須有」。在潮州五年期間,趙鼎閉門謝客,過著一種離群索居的生活,從來不談論時事,偶有人問及先前的事情,趙鼎也多自責之語,並無任何怨恨之辭。儘管趙鼎採取這種消極退隱明哲保身的方式,政敵們仍然不放過他。在紹興十四年(1144年),中丞詹大方誣陷趙鼎曾經受賄,因此移海南吉陽軍(今海南三亞)安置。
身騎箕尾歸天上 氣作山河壯本朝
趙鼎被貶海南吉陽軍,還給朝廷上謝表說:「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他的雄心抱負並沒有因為個人的際遇而動搖。秦檜看到這則文字之後也感慨:「此老倔強猶昔。」(《宋史》卷360)而這進一步給趙鼎招來滅頂之災。在吉陽軍3年,心力交瘁的趙鼎寄居在水南村裴聞義家裡,基本上過著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其門人故吏因為懼怕秦檜,都不敢同他來往,甚至書信也沒有,只有廣西將軍張宗元偶爾給他送一些酒食。這讓秦檜非常惱火,他一方面將張宗元調離,另一方面責令吉陽軍每個月將趙鼎的具體情況上報。紹興十七年(1147年),「詔趙鼎遇赦永不檢舉」(《宋史》卷30),並且追究先前待趙鼎甚厚的潮州錄事參軍石恮,將其除名,潯州編管。
趙鼎知道秦檜不會放過自己,這樣下去只會連累自己的子孫,就派人對兒子趙汾說:「檜必欲殺我。我死,汝曹無患;不爾,禍及一家矣。」趙鼎只能以死抗爭、以死明志,他給自己書寫了墓志銘:「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後人把「騎箕尾」指代國家重臣之死。不久,趙鼎絕食而死,遺言「屬其子乞歸葬」,「天下聞而悲之」。但是趙鼎的這一小小願望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滿足,其子嗣只好將其葬於昌化縣(今海南昌江)舊縣村。直到第二年(1148年),趙鼎才「得旨歸葬」,昌化的趙鼎墓便成為衣冠冢。趙鼎衣冠冢坐北向南,墓前陰刻「大宋狀元內侯宰相趙鼎公之墓」。因為趙鼎一心為國,堅持和權臣抗爭,同時又因絕食而死,使得他的逝世更增添一份壯烈,這使得他倍受海南人民尊重。每逢清明時節,當地百姓紛紛到墓地緬懷「趙鼎公」。可惜墓石毀於「文革」時期,不禁讓人扼腕而嘆。2005年,舊縣村村民籌資重新為趙鼎衣冠冢樹碑。
雖然趙鼎逝世了,但是秦檜仍不放過他的兒子趙汾。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逼迫趙汾承認自己與張浚、李光、胡寅等「謀大逆」,株連賢士達53人之多,所幸秦檜不久一命嗚呼,不然不知還會有多少人慘遭毒手呢。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追復趙鼎舊職,宋孝宗即位後,追贈趙鼎太傅,諡號忠簡,並追封豐國公,配享高宗廟庭,還擢用他的孫子輩十多人。
分明一覺華胥夢 回首東風淚滿衣
趙鼎在海南時期創作一些詩文,體現了自己一以貫之的愛國情懷和不甘迫害的悲憤心情,如他在赴吉陽軍路途中寫道:「悽然推枕,難尋新夢,忍聽伊言語!更瀾人靜一聲聲,道『不如歸去』。」(《賀聖朝·道中聞子規》)「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鷓鴣天·客裡逢春》)「舉頭見日,不見長安。漫凝眸,老淚悽然。山禽飛去,榕葉生寒。到黃昏也,獨自個,尚憑欄。」(《行香子》)
趙鼎的愛國情懷永遠得到人們的尊重。同樣因為遭受秦檜迫害被貶到海南的胡銓曾動情地寫下一首《哭趙忠簡》詩來緬懷這個讓自己非常佩服的老前輩:「以身去國故求死,抗議犯顏公獨難。閣下大書三姓世,海南惟見兩翁還。一丘孤穴留窮島,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慳一老,中原何日復三關。」
明人尹之逵在《宋趙忠簡公鼎》中對其詠嘆道:「中興賢相推公首,遠竄何當瀛島間?九死丹心仍魏闕,千秋豪氣壯河山。可憐王業終南渡,尚念宮車未北還。為問當年諸宰執,更誰堪與濟時艱?」明朝臨高才子王佐也有詩《趙忠簡公鼎》:「身騎箕尾壯山河,氣作中原勝概多。立贊建康開左纛,左揮羯虜倒前戈。孤忠惟有皇天在,萬口莫如國是何?直待崖州滄海涸,英雄遺恨始消磨。」這些詩作都對趙鼎卓越的政治才幹、忠貞的愛國情懷以及悲壯的人生結局進行了詠嘆。趙鼎的愛國情懷以及悲壯經歷一直感召著海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