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我的小農莊裡都會讓母雞抱上幾窩小雞,老雞帶小雞的樣子實在是很可愛,也很好玩,這不前幾天又給一隻抱窩的母雞裝上了一窩雞蛋,這個母雞的體型小了一些,就給它放了21個,太多了怕它照顧不好,正好家裡有一個原來做涼菜櫥窗的玻璃柜子,為了省事起見,乾脆就把它放在了有兩個平方大小的玻璃櫥窗裡,放上料,兩三天換一次水。
這樣有一個什麼好處,因為事情太多,肯定沒有事情天天去給它弄食弄水吃,這樣的話除了5天和15天的照蛋和兩天換一次水外,其餘的時間就不需要怎麼照顧它啦,等到小雞出殼後,老雞也不至於帶著小雞跑得太遠,剛出殼的小雞跑得太遠是不行的,因為小雞太弱,身體器官發育還不健全,這個時候要儘量小範圍活動,大概10多天時間後,等到絨毛褪去,就可以讓它們跟著老雞到處跑動了,不過最好還是能夠集中飼養一段時間才好,畢竟自然界的食物還是不能及時滿足小雞的需要的。
小雞真正具有抵禦風寒的能力需要扎齊老毛才行,這個階段基本要有1個月的時間。也就說小雞不受限制的活動最好等到1個月後,否則小雞感染沙門氏菌、球蟲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關於小雞的溫度問題,基本不需要過問,這也是為什麼用老雞抱小雞的好處,對養雞人來說,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件福利吧。
另外,在小雞放出前,要做好小雞的防疫工作。
那麼為什麼要讓小雞小範圍內集中飼養10多天時間後,再擴大一些範圍活動,直至一個月後完全讓其不受限制活動呢?
這裡著重給大家介紹一下小雞在10天前的時間集中飼養的重要性。
在這10天左右的時間裡,尤其是第一周最為關鍵,在養雞界有著小雞養殖的黃金周之說,這一周飼養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小雞未來的生長發育與成活率,因為第一周是小雞消化系統快速形成的階段。
小雞一生的健康狀態全看整個消化系統功能的健全程度,這一點和大部分的動物是一樣的,特別是雞鴨鵝等禽類,大同小異。
那麼這一周該如何管理呢?
應該說跟著老雞的小雞不需要考慮溫度和溼度的問題,只需要考慮的是開水和開料問題。
關於開水和開料,也是飼養小雞最關鍵的事情,這兩者先做哪項工作後做哪項工作好呢?
看是一件小事,其實裡面的學問還是很大的,這些細節上的小事情都關聯在一起,也就影響了小雞的生長和成活率問題。
小雞在出殼後要先進行開水,然後再進行餵料。
先開水的目的是讓雞排出體內的胎糞,將腸道內的物質排洩出來,小雞才會有飢餓感,而開水有助於小雞腸道的蠕動,加速小雞胎糞的排出。
另外,也防止先出殼的雞出殼時間過長,有脫水現象的發生。
開水後的工作就是餵料了,過去農村都會餵一些煮熟的雞蛋黃摻小米,現在可不需要這麼費事啦,直接餵小雞的育雛顆粒料。
綜上所述,母雞孵化出小雞齊苗後,應先進行開水,然後進行餵料,這樣經過一周多時間的精心照顧,小雞的消化系統基本建立起來了,在老雞的帶領下,先是在受限制的小圈子裡呆到紮起全身的老毛,即差不多30天的時間小雞就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運動了。
聊聊三農的人和事,分享種植和養殖的實操經驗,歡迎關注@我和我的小農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