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分辨圓形和半圓形,嘗試用圖形添加的方法表現母雞和小雞。
2.願意親近小動物,體驗母雞和小雞在一起的快樂。
教學準備:
1.大草地背景圖一幅,母雞、小雞圖片若干。
2.16開綠色紙,小雞粘貼紙少許,圓形、半圓形彩紙。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觀察畫面上的母雞,分辨圓形和半圓形
師:今天天氣真好,誰在草地上?
(l)分辨母雞的背和肚子:上面「平平的」是母雞媽媽的什麼地方?下面「彎彎的」是母雞媽媽的什麼地方?
(2)「平平」、「彎彎」是什麼形狀呢?一起用手比劃一下。
2.觀察比較小雞和母雞的外形
師:母雞咯咯叫,小雞寶寶都到媽媽的身邊來了。
母雞有圓眼睛,小雞呢?(小雞也有……)母雞有尖嘴巴,小雞呢?(小雞也有……)母雞有兩條腿,小雞呢?(小雞也有……)母雞有翅膀,小雞呢?(小雞也有……)母雞頭上戴著小帽子,小雞呢?(小雞沒有……)母雞說:你們長大了也會有帽子;母雞脖子上圍著紅圍巾,小雞呢?(小雞沒有……)母雞說:你們長大了也會有紅圍巾。
3.觀察比較母雞和小雞的動作
師:母雞媽媽在草地上捉蟲吃,小雞呢?(小雞也會……)
二、嘗試表現
1.教師提示
師:又來了一位雞媽媽,聽:「咯咯噠、咯咯噠」誰也來了?(黃母雞)
2.教師演示,幼兒分辨母雞的主要特徵
(1)黃母雞的身體也是什麼形狀?上面平平的是母雞媽媽的什麼地方?下面彎彎的是母雞媽媽的什麼地方?
(2)黃母雞媽媽可漂亮了,她戴上小帽子(添畫雞冠),圍上小圍巾(添畫肉垂),穿好衣裳(添畫翅膀),高高興興地出門去了(添畫腳)。
3.幼兒嘗試表現小雞
(1)黃母雞媽媽也想起了自己的寶寶:「咯咯、咯咯,寶寶快跟媽媽一起出門去捉蟲吧。」
(2)(幼兒在貼有雞蛋的紙片上添畫小雞)小雞還在雞蛋裡,大家來當小雞,自己從雞蛋裡鑽出來,跟媽媽一起去捉蟲。
(3)小一自己鑽出來了,小二也自己鑽出來了,小三、小四都自己鑽出來了。(教師將幼兒畫的小雞逐一貼在雞媽媽的身邊,並介紹幾個造型不同的小雞。)
三、操作表現
大家都來當雞媽媽,帶著小雞寶寶出來玩好嗎?
1.粘貼半圓形添畫成雞媽媽。
2.粘貼圓形添畫小雞。
3.雞媽媽帶著小雞寶寶去捉蟲(添畫草地,畫小蟲)。
四、分享交流
數一數每位雞媽媽有幾個小雞,小雞寶寶都會自己鑽出蛋殼來跟著媽媽一起捉蟲了。
精心挑選適合幼兒欣賞的美術作品,讀懂幼兒的「童聲」和「童畫」,紿予幼兒更為寬鬆、自主的環境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