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喙是雛雞飼養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斷喙可有效防止啄羽,啄肛,啄蛋等啄癖的發生;它可以避免小雞浪費飼料,降低飼料成本。但是斷喙也可能引起雛雞一些應激反應。
例如,不正確的斷喙會導致雛雞出血並降低其抵抗力。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導致死亡。因此,在斷喙期間應特別注意雛雞的飼養和管理。通常在7-9天日齡的時候進行。此時,雛雞個體很小,易於操作,出血少,應激小。如果斷的較為準確,則可以一直保留直到產蛋為止,不用再次斷喙。
1、斷喙方法
斷喙時,用左手握住雞,拇指靠在雞的後腦,食指放在雞的脖子下部。輕輕按雞的喉嚨以收縮舌頭,以免割傷舌頭。注意不要用力過大,建議不要左右搖動雞頭。中指護胸,將雞身體握在手掌中,將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兩個爪子夾住以固定它,然後將雞頭向刀片傾斜,使上喙比下喙更多切一些。
切除的部分為:上喙從喙的末端到鼻孔的1/2,下喙從喙的尖端到鼻孔的1/3。注意切斷生長點,其餘部分與鼻孔距離2mm。切斷部分的橫截面呈焦黃色,不應有滲血。
2、斷喙時的注意事項
(1)在炎熱的夏天,應在清涼的早晨或傍晚進行喙切割以減輕應激。
(2)使用磺胺類藥物時切勿割斷喙,否則很容易引起出血。
(3)雞群受應激時,切勿割斷喙。例如,如果雞群剛剛接種過疫苗或剛剛患上疾病,則必須在雞群恢復正常時進行。
(4)斷喙可能誘發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葡萄球菌疾病等疾病。因此,有必要在斷喙之前和之後加強籠子等衛生和消毒工作,並及時放置抗生素。
(5)上下喙張開時,禁止進入斷喙孔,否則可能會割斷或燒傷雞舌。
(6)斷喙的長度必須適當。斷喙不充分,會在產蛋後期容易形成啄癖,無法實現斷喙的效果。如果喙切得太大,會影響雛雞的飲水和餵養,進而影響雛雞的發育。
(7)由於斷喙後常有嚴重的應激反應,因此有必要加強雞斷喙後的飼養和管理。斷喙後一星期內應給予足夠的飼料,以減輕傷口接觸食槽而引起的痛苦;飲用水應保持新鮮;
斷喙後一周之內,不得進行任何防疫措施或其他措施,以免加重應激。可以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K和多維電解質,以減少斷喙後的出血和應激。
(8)喙切不徹底的,可以在育成期(10-14周齡)進行第二次斷喙。在第二次斷喙之前的24至48小時,應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K,以防止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