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蛋雞的管理,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採取不同的方法
對於下蛋雞來說,在不同的生長時期需要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偏重的方向也是不同的,這樣才能夠在尊重其習性的基礎之上獲得良好效果。第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自然是育雛階段,必須要做好準備工作。育雛房間必須可以接收到自然採光,也要提前保留通風口,做好衛生清潔工作的同時保持乾燥。
先確定進雛的數量,然後才能準備食槽和飲水器,在雛雞的不同生長階段所需要的食槽長度也會有所增加,比如在早期的時候3釐米左右,成長到5周左右時需要加寬為6釐米。食槽的設計應該合理,確保在兩邊都能夠採食,這樣也可以節約空間資源,對雛雞來說,因為剛開始體型比較小,所以大約60隻左右準備一個飲水器就夠了。
在育雛房間之中會使用很多的工具,都需要提前清洗並且消毒,而且工作人員應該按照一定的順序完成,包括在清潔衝洗以後使用藥品噴霧,最後再進行一次燻蒸,完成得徹底而細緻才能避免大量細菌滋生,讓雛雞更加健康。進雛之前前三天左右可以在室內進行一次徹底的消,大多數養雞場採用的都是燻蒸的方法。
具體的實施方法是可以把設備放在室內,然後在地面上鋪上乾淨的墊草,一般都會選擇稻草或者木屑,之後保持封閉的狀態,調節房間的溫度保持在25度左右,溼度70%左右,這樣才能達到最為理想的效果。燻蒸消毒需要等24小時以後才可以把門窗陸續打開,讓室內的有毒氣體散發出去,之後開始對房間進行升溫,一定要達到30度以上,這樣才適合雛雞生長。進雛當天就需要把溫開水準備好,還有專用的飼料,同時作為規模化的養殖場所,必須要常備一些藥品,避免在發現問題的時候手足無措,然後讓工作人員對房間的溫度溼度等情況做好記錄。
如果是從外地購買雛雞,那麼在運輸過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說應該挑選合適的時間,尤其是在夏季,避免在每天溫度最高的時候運輸,這樣很容易生病。如果距離比較遠,需要保證一定的通風狀態,採用箱子運輸的可以在上面打孔。進雛之後需要採取一定的應激措施,比如接種疫苗,每天要保持一定的通風時間,因為在雞舍之內很容易產生氨氣,還有很多的灰塵,這樣的環境是不利於健康的,通風的時候應該選擇在溫度較高的時候進行,當人進入雞舍以內感覺不到刺鼻的氣味即可。
飼養的密度往往也有季節有關,比如說在冬春時節可以增加數量,到了夏秋季節應該適當減少,如果採用的是網養方式力度可以大一些,如果是在地面上平養就應該減少。對於三日以內的雛雞來說,必須要確保全天候的光照,所以人工補光是必不可少的,之後每天可以減少一小時。
當成長到6日以上時可以用專業的工具斷喙,這樣可以避免以後發生互啄現象,之後可以增加少量的飼料,並且在水中添加維生素。每周都應該對雛雞進行稱重,並且觀察其生長情況,攝食情況和精神情況等等。到了育成期,應該及時把雞群轉移到籠子或者雞舍之內,當然這需要在光線昏暗的時候進行,否則容易產生應激。
這個時候環境的溼度可以適當下降,保持50%,溫度也不需要太高,20度左右即可。在育成階段不必刻意的延長光照時間,不過通風管理依舊非常重要,否則是很容易引發雞的呼吸道疾病。對於飼養密度來說,通常在每平方米之內20隻是比較合理的,要準備數量充足的飼料槽和水槽。到了三個月左右時,養殖戶需要觀察雞群之中是否有長勢比較弱或者生病的,可以及時淘汰,避免成本增高。
當進入到產蛋期以後,首先就需要更換飼料,但是必須要給雞群一定的緩衝時間。這個時期溫度和溼度基本上不必產生較大變化,但一定要保持雞舍內的空氣新鮮,尤其是在冬季。光照條件有必要發生調整,可以穩定的增加,絕對不可縮短,通常都是在18周左右時,每個星期增加半小時的光照,一直到每天接受光照16小時左右就可以維持不變,注意燈距離雞群不要過近。最後要做好雞蛋的收集工作,包括盛放的工具還有工作人員都需要消毒,操作時儘量保持安靜,每天應該撿蛋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