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雞屬於有性生殖的生物,只有公雞和母雞交配之後,才能繁衍後代,也就是產下受精卵。然而我們知道,在養雞場,尤其是蛋雞養殖場,很少能夠見到公雞的身影,清一色的都是母雞。但是這些母雞仍舊能夠正常下蛋,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雞蛋
雞屬於鳥綱,然而鳥綱中的其他生物只有在繁殖季節時才會下蛋。似乎只有雞是非常特別的生物,它們不僅能夠常年下蛋,還能夠不經過交配就產蛋。
其實它們之所以有這種天賦,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人為選擇的結果。
首先,鳥綱中的其他生物也有即使不交配也產蛋的生物,而且非常常見,比如:家庭飼養的寵物鸚鵡,在繁殖季節時即使它們沒有接觸過公鸚鵡,也會產蛋,只是產下的蛋沒有受精,所以無法孵化。
在自然界中,也有一些鳥類在繁殖季節時會產下沒有受精的蛋,但這種情況比較少,原因是它們在野外會經常遇到異性,並且在基因的驅使下與異性交配,所以我們在野外觀測到的蛋通常是受精卵,都能夠孵化出幼崽。
也就是說,雞之所以不交配也能產蛋,其實並不是它們有特殊技能,而是這本來就是鳥綱家族的常規操作。不過,如果沒有公雞,那麼母雞產下的蛋就無法孵化,所以公雞的存在仍舊非常有必要。
另外,相對於母雞而言,公雞的體型可以更大,生長速度較快,所以作為肉雞飼養時,農場主一般會選擇飼養公雞,而非母雞。
母雞為什麼能每天產蛋?
儘管鳥綱裡的其他鳥類也能夠不交配就產蛋,但是很少有物種能夠像雞鴨鵝等家禽一樣經常產蛋,其他鳥綱生物只是在繁殖季節裡產蛋,這是因為產蛋是一件非常耗費能量的事情,如果保持高頻次的產蛋,那麼許多生物將會因能量缺乏而死亡。
另外,許多鳥類有明顯的發情期,這是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並不像家禽一樣舒適,它們的食物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幼崽出生在寒冷的季節,那麼由於食物短缺,會導致幼崽成活率下降;而出生在食物豐盛季節的幼崽則會成活率變高。
正是因為鳥類具有明顯的發情期,所以它們只要在發情期裡產蛋就可以了,這既可以節省能量,又可以幫助它們撫育後代。
但是以雞為代表的家禽則被人類馴化了,最開始雞也只在繁殖季節才會產蛋,但是人類有意無意間充當了自然選擇,在遠古時期的女人們就懂得保留下蛋較多的雞,吃掉不喜歡下蛋的雞,久而久之,下蛋較多的基因就會被保留下來。
而現如今,自從孟德爾揭開生物遺傳規律後,一大批遺傳學家因此而誕生了,他們專門研究生物的性狀與遺傳關係,並通過自己所學的知識,培養了一大批產蛋較高的雞。
比如:海蘭褐殼蛋雞,這種雞就是專門為產蛋而生,只要能夠滿足它們的能量供應,它們就能夠多下蛋,據統計發現,80周齡的海蘭褐殼蛋雞大約能夠產蛋344枚。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門提供肉類的品種,比如:白羽雞,它的特點就是生長周期短,能夠快速出欄,滿足人們的需要。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育種師專門培育的這些雞,所產的雞蛋營養價值不如土雞,其實現如今研究發現,只要是科學養殖,即使是蛋雞產的雞蛋,營養價值和土雞也不相上下。
只是土雞價格昂貴,人們很難負擔得起,而洋雞蛋價格低廉,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人對蛋白質的要求,因此培育雞品種的育種師和袁隆平一樣,都是消滅饑荒的戰士。
總結
針對雞為什麼不交配也能產蛋,這一點其實是雞綱家族的老傳統了,只是很少有生物會像以雞為代表的家禽一樣產蛋那麼頻繁而已。
而它們產蛋頻繁的原因,也是因為人類的馴化,以及人類為它們提供穩定且充足的能量。當然,古代時的雞產蛋頻率並不如現如今的雞產蛋頻率高,而發生這樣轉變還要感謝現如今育種師們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