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自然界中,大多數動物都是兩性繁殖的,它們有著固定的發情期,就算是獨居且兇猛的老虎在發情期也會成雙成對地出現。因此,對於兩性繁殖的動物來說,雌性和雄性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科莫多龍雖然是兩性繁殖的動物,但是它們一些個體甚至可以孤雌繁殖,還有一些兩性繁殖的動物只需要交配一次就擁有終生生育的能力,比如螳螂、蟑螂、蟻后、蜂王等等。因此,不管用什麼辦法繁殖,它們都能產下後代。
但是,我們飼養下的母雞就是個例外,它不管受精與否,幾乎每天都在產卵,而且它們甚至不需要異性就能產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樣的話公雞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母雞下蛋
母雞下蛋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因為所有的鳥都是卵生動物,它們都會下蛋。關於母雞下蛋這件事,我們可以看成是人類女性的排卵期,女性大約從12-14歲左右後開始排卵,一直持續到44-55歲之間停止排卵,在此期間,除了妊娠期,排卵並不會停止,只不過周期為30天左右而已。而母雞下蛋其實就是母雞的在排卵,這就像女性排卵一樣,即使沒有異性,她們依然會規律性的排卵。只不過,母雞的這些卵都是未受精卵,無論怎麼孵化也不會孵化出小雞的。而且,我們家養的母雞和雌性野生雞的排卵周期以及特點都完全不同。
家雞和野生環境下雞的繁殖特點
家雞是由野生環境下的雞馴化而來的,但是野生環境下的雞並不是指的野雞,因為野雞學名雉雞,它屬於雉科雉屬下的鳥類,而家雞是雉科原雞屬下的鳥類,所以,家雞是由原雞馴化而來的,而不是野雞。
家雞一般在散養的狀態下需要5-6個月才能夠產卵,而且一旦開始產卵,它們的幾乎每天都會產下一枚卵。而原雞則不同,雌性原雞並不是每天都產卵的,它們與其他的野生鳥類一樣有著固定的發情期。一般情況下,原雞的發情期集中在每年的2-5月份。到了這個季節,雄性原雞會通過鳴叫的方式來吸引異性,不過,不同的原雞繁殖的習性也有一定的區別,比如亞洲地區的原雞大都是平時群居,到了繁殖期會成對出現,而斯裡蘭卡的原雞(黑尾原雞)則是一妻多夫制的。
相對來說,繁殖期成對出現的原雞會共同的築巢(在地面上挖一個淺坑,然後鋪上乾燥的草),此後,雌雄原雞會多次交配,每次能夠產下1枚蛋,總計產下6-8枚蛋後,雌性原雞開始孵化受精卵,大約經過20天左右的孵化器,小雞誕生。
對於一妻多夫制的黑尾原雞來說,它們就不同了,通常在繁殖期,由一隻雌性,多隻雄性組成小家庭組合完畢,在發情期,雌性可以與多隻雄性交配,最後總計產下約2-4枚卵後,雌性開始孵化受精卵,雄性原雞們則是負責在附近警戒。
無論是哪一種原雞,它們每年最多也就產下8-10枚卵,然後將卵孵化後,這一點的繁殖任務就結束了。但是,人工飼養下的母雞卻天天能夠產卵,甚至產下的都是未受精的卵,它們也毫不在乎。這就是原雞和家雞繁殖習性的差異。
為什麼家雞可以天天產卵?這樣公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根據科學家在早期人類的遺址中發現的雞骨來看,我國是最早將原雞馴化為家雞的,馴化史已經有了4400多年。而人類馴化原雞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為了吃肉和吃蛋。但是畢竟一隻雞從孵化到產蛋,至少也得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效率太慢,所以,早期的人就把馴化的重心放到了產蛋這件事上。
由於原雞有著固定的發情期,在非發情期它們是不會排卵的,甚至在發情期沒有異性交配的情況下,它們也不會產卵。所以,人們就開始定向培育,把一些產卵能力強的雞留了下來,把那些始終不改變自己產卵習性的雞吃掉。
就這樣在人類的定向培育下,母雞的產卵習性被徹底改變,後來經過一代代的改良,終於有了可以天天生蛋的雞。
除此之外,繁殖是所有動物的本能,作為母雞來說,它們瘋狂的產卵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儘可能地留下後代。由於在人工飼養下,母雞大都與公雞隔離,而且它們每天產的卵都被人撿走,所以,為了保證自己在遇到公雞時就能受精,它們也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產卵節奏,這樣只要能遇到公雞,它們就能產下受精卵。而且每天都在生,卻沒有一個後代的母雞為了讓自己能有後代,它們也進入了這種不斷生,不斷被撿走的死循環中。
公雞存在的意義?
從表面上看,母雞不需要公雞都能下蛋,公雞好像沒了用處。其實不然,因為由於母雞產的卵大都被我們吃掉,所以如果沒有了公雞,當母雞老到不產卵後,我們去哪裡再獲取可以下蛋的母雞呢?因此,即便是在人工飼養下,公雞存在的主要意義之一還是繁殖。
除此之外,由於公雞比母雞的肉質更加的鮮嫩,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公雞才是主要的禽類肉食來源,而母雞則是主要的蛋類來源,它們各有各的用處。
總結
其實母雞原本並不是天天下蛋的,但是在人類的定向培育下,它們才有了這個能力,而這恰恰也是它能夠成為被馴化動物的主要原因。而公雞也是如此,人不能只吃一茬的雞蛋,而是需要在母雞產蛋能力衰退之後,找新的母雞繼續下蛋,所以公雞依然肩負著繁殖的重任,除此之外,公雞確實比母雞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