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過雞的人都知道,母雞不用交配,自己也能夠下蛋,我們所吃的雞蛋基本就是這麼來的。既然母雞不用與公雞交配就能下蛋,那麼,公雞的存在又有什麼意義呢?
人類養雞已經有十分漫長的歷史,它們最初從野生的紅原雞馴化而來,時間至少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紅原雞的來頭不小,它們的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恐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吃的雞肉可謂是「恐龍肉」。
恐龍曾經主宰過地球長達1.5億年,它們曾經廣泛分布在地球上。不過,恐龍並不都是我們所熟知的霸王龍、梁龍、腕龍這樣的龐然大物,事實上,還有很多體型很小、甚至身上長有羽毛的恐龍。
具體而言,恐龍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像霸王龍這樣的非鳥類恐龍(蜥臀目),另一類是像手盜龍這樣的鳥類恐龍(鳥臀目)。在6500萬年前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中,非鳥類恐龍以及大部分鳥類恐龍走向滅絕,只有一小部分的鳥類恐龍倖存下來,它們進化成了現在的各種鳥類,其中包括家雞的祖先紅原雞。
這個進化過程非常漫長。隨著時間的推移,鳥類恐龍發生基因突變,產下了不同的蛋,它們可以孵化出不一樣的鳥類。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演化,這種差異逐漸累積起來,終於誕生了紅原雞,進而才有被馴養而來的家雞。
作為鳥類恐龍的後代,雞也像它們的祖先那樣屬於卵生動物,它們會生蛋,新的個體會在蛋中發育成長。至於為什麼未受孕的母雞也能下蛋,這其實是母雞的排卵過程。
母雞最快在三個半月後發育成熟,它們的卵巢會開始產生卵細胞。隨著卵細胞的發育,卵黃逐漸沉積,雞蛋中的蛋黃其實就是卵細胞。
當卵細胞發育到一定程度時,它們會離開卵巢,進入輸卵管的漏鬥部(傘部)中。卵細胞在這裡停留大約15分鐘,然後會進入蛋白分泌部。在蛋白分泌部中,卵黃會被腺體所分泌出的蛋白所包括,由此形成了蛋清,這個過程持續3小時。
然後,卵細胞會進入峽部,在那裡形成一層蛋殼膜,把蛋清和卵黃包裹起來。接下來,卵細胞會到達子宮,含鈣物質會逐漸在蛋殼膜上沉積,由此形成了堅硬的蛋殼。
最後,卵細胞從洩殖腔排出體外,這樣就得到了雞蛋。由此可見,這樣的生蛋過程其實是母雞的排卵過程。由於沒有經過受精,這種雞蛋不會孵化出小雞,這就是我們通常所食用的雞蛋。
雖然母雞不用交配也可以下蛋,但孵不出小雞的雞蛋無法延續後代。因此,公雞的存在意義就很明確,它們可以與母雞進行交配,讓卵細胞受精,這樣才能繁衍後代。在交配時,公雞與母雞的洩殖腔孔相對,公雞至少會排出15億枚精子,它們可以長時間在母雞體內存活,持續時間可以超過半個月。
一般而言,母雞每年能產下大約300枚雞蛋。母雞隻有在窩裡產下足夠多的蛋時,它們才會停止排卵,開啟孵化模式。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會不斷把雞蛋拿走,這樣母雞就會不停下蛋,無暇孵化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