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生蛋,蛋生雞」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是讓我們了解的很清楚,母雞產蛋蛋孵小雞,整個過程貌似沒有公雞啥事,因此有的小夥伴就好奇了,公雞的存在有何意義?

從常規道理來講地球上數百萬個物種發展進化到今天,形成了統一的繁殖模式,都是雌雄分別提供一半基因進行基因上的交流,最後誕生擁有親本雙方基因的後代。當然也有部分簡單的生物,它們採取的是無性生殖,只通過分類自己誕生後代,這個過程就不需要另一半的參與了。
但是無性繁殖得到的後代基因型和親本是相同的,這不利於生物的進化,生物的進化本質上來說就是基因突變和變異,最終被自然環境所選擇。而對於恐龍的後代現代的一些鳥類自然都是有性生殖的,它們需要親本雙方都提供一半基因。
我們家裡養的雞大多數都是紅原雞的亞種家雞,它們的馴化歷史已經超過了4000年,現在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來源,誰家早上還不吃點雞蛋的,可能只有灣灣某些目光短淺譁眾取寵的人才認為我們吃不起茶葉蛋。因此說雞蛋每天的消耗量都十分的巨大,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不能拒絕這個簡單易得的美食。
【「我們不一樣」,並非所有雞蛋都能孵化出小雞】
一般來講,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大部分雞蛋,它們都是無法孵化出小雞的,它們的主要作用就是給我們提供營養了。因為我們吃的都是專業養雞場出售的雞蛋,這些小雞自從可以下蛋之後就被關在狹窄籠子裡,上下左右前後都是母雞,沒有公雞的參與自然雞蛋是無法孵化出小雞的。
而一些家裡散養的雞,沒事的時候出去閒逛尋找食物,因此即使家裡沒有養公雞,但也有可能在外尋覓到如意郎君,共同度過快樂時光,此後母雞產的蛋就都能孵化出小雞了。
很多鳥類都是為了使收益最大化,它們需要產一定數量的蛋之後才進行孵化,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如果蛋太多了,後期孵化後難以全部養活,如果太少了孵化一個周期太不值了。因此當雞窩裡雞蛋積攢到一定數量,母雞會進入孵化模式了,身體溫度升高不吃不喝的開始「趴窩」。因此為了不讓它們進入這種孵化模式,只需要每天把它們產的蛋收走就行了。
【公雞到底做了什麼?才能讓雞蛋孵化出小雞?】
公雞雖然沒有小丁丁,但是它們擁有洩殖腔,是可以和母雞進行交配的。公雞踩到母雞身體上,洩殖腔相對,把生殖細胞傾瀉到母雞體內。這些精細胞會儲存在母雞輸卵管的精窩處,並且在那裡的保質期大約是24-25天,這也就意味著它們的一次交配,就可以保證母雞連續二十多天都產下能孵化小雞的雞蛋。
雞蛋有著堅硬的外殼、兩層卵殼膜、蛋白部分、卵黃膜、卵黃,如果是受精後的雞蛋還有胚珠。雞蛋的這些結構它們都是在母雞身體內,像流水線作業一樣,在它們不斷向下移動的時候形成的。
整個過程需要大約24個小時的時間,最終蛋殼才能硬化產出體外。在整個「流水線作業」中就有一個步驟經過精窩處,如果有精細胞存在,就會完成受精。如果沒有,雞蛋依然會繼續行程。這也就導致了雞蛋和雞蛋之間的不同,有的可以孵化出小雞而有的不能。
能孵出小雞的雞蛋,對著太陽光或者暗室燈源看,能在雞蛋中心看到胚珠的存在。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