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星只擁有一種氣候的行星:沙漠行星

2020-12-05 最愛寒冬的梅花

簡介 編輯 由於沙漠行星在科幻小說中往往象徵著[1] 孤立與自恃,並且好萊塢在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拍攝電影的成本相對較低,所以該類行星在科幻電影中一再出現。不過,《星球大戰IV:新希望》中塔圖因的拍攝地點為突尼西亞。 科學家發現沙漠行星比海洋行星適宜生命存在 從科學角度來看,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沙漠行星並不真實。因為該類行星上缺乏植被,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進而也就缺乏氧氣,並不適於人類生存。除非像沙丘般設定有其他維持氧氣平衡的機制,或者並非完全只有沙漠的表面。 沙漠行星表面沒有海洋,卻擁有廣袤的乾旱沙漠,可能零星分布著綠洲。 最新研究稱,沙漠行星比類似地球的水世界更有可能孕育生命 相似行星 編輯 以沙漠行星背景的真實行星 火星 在海盜號探測火星並發回探測資料之前和之後,許多科幻小說即把火星當做一顆沙漠行星。

這些科幻小說包括: 漫畫《星際牛仔》將火星描繪為二十一世紀十分重要的一顆殖民星球。 在李·布瑞凱特的火星人系列故事中,火星表面大部為沙漠所覆蓋,其間零星分布著一些綠洲文明。 在拉瑞·尼文的眾多小說的發生背景「已知空間」中,對於行星上居民來說,水是一種陌生的外來物質。 在菲利普·狄克的小說《火星時流》中,火星已經成為地球上的聯合國的殖民地,該星上水資源極度匱乏,是一種嚴格配給物資,而水工聯合會的主席則成為該星上權力最大的人。 2000年的電影《火星任務》講述了美國航天航空局第一次載人探測火星任務遇到災難性事故之後展開的一次營救活動,營救人員在火星上發現了火星人,而在火星西多尼亞區發現的「人臉地形」則構成了故事的重要情節。 2000年的電影《紅色星球》講述了一支從地球前往火星的遠徵隊遭遇到了火星上可怕的昆蟲而覆滅的故事。

該片外景拍攝於澳大利亞和約旦的沙漠。 在《星際旅行》中,火星是第一顆經過改造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至24世紀,火星軌道上的「烏託邦平原」船塢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星際艦隊基地。 火星亦出現在了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的科幻小說《火星之沙》中。 在電影《全面回憶》中,火星上居住著發生變異了的人類和勞工,在這裡獲得空氣需要交稅。 土衛六 《星際牛仔》將土衛六描繪為一個經過人類改造的、類似於撒哈拉沙漠的荒漠世界。 在DC漫畫中,土衛六是精神力競賽的基地,著名的超級英雄「土星女孩」即是來自土衛六,她是30世紀的超級英雄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 斯坦利·G·溫鮑姆1935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土衛六上的飛行》講述了一對來自地球的夫婦與土衛六上寒冷、

多風的沙漠氣候作鬥爭的經歷。 在《星際旅行》系列中,21世紀中葉的人類已經在土衛六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圓頂狀定居頂,其中一個更成為了地球被第三次世界大戰毀滅之後人類的安全港。澤弗拉姆·科克倫曾經在土衛六上帶過一段時間,而後進入企業號委員會。查爾斯·塔克三世在該衛星表面的一次訓練任務中差點喪命。該衛星是星際艦隊鍾愛的航線中間站之一。至24世紀,這個荒漠世界已經完成改造,適於人類生存。 史蒂芬·巴克斯特1997年的小說《泰坦》講述了美國航空航天局前往土衛六的計劃因為一次災難性的著陸而近乎失敗,執行計劃的太空人必須為生存而掙扎。巴克斯特生動的描繪了前往土星系的旅程。 在《變形金剛》中,土衛六這個荒漠世界上居住著外邊近似人類的生物;五面怪曾經在此短暫的建立了一個基地,但不久之後即廢棄了;後來土衛六上又建立起了super-Destron Metrotitan,被命名為「泰坦」。 電視劇《神秘博士》中,曾有一集的故事情節發生在土衛六上。 處於宜居地帶的沙漠行星 編輯 當分析這些行星的寒冷外部極限時,

阿部豐和研究同事發現當地球接收陽光下降至72-90%時,淺綠色行星將完全冷凍,這取決於行星旋轉軸朝向恆星的傾斜度。這種情況下,沙漠行星比淺綠色行星具有更好的全球冰凍抵禦性,當接收光線下降至58-77%時才完全冰凍。這意味著陸地行星可遠離恆星,卻仍具備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對於這些行星的熾熱內部極限,研究人員估計液態水可穩定保存於淺綠色行星極地,這裡是該行星最寒冷的區域,照射的陽光是現今地球接收陽光的135%。相比之下,液態水可穩定保存於沙漠行星極地情況下,照射的陽光是現今地球接收陽光的170%。這意味著當沙漠行星可近距離環繞恆星運行,且仍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 像這樣的沙漠陸地行星非常接近科幻小說《沙丘》中描述的阿拉基思行星,扎恩勒說:「雖然我並不知道這部小說中阿拉基恩行星上生存的沙蟲是怎樣的,但是沙漠行星的赤道區域過於熾熱無法適宜生存,而極地區域的生存條件更適宜一些。

我真實地認為極地區域是最佳生存區域,這裡可能有更廣闊的水域,甚至還有小溪流和湖泊。」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行星科學家吉姆-卡斯汀(Jim Kasting)稱,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研究。然而卡斯汀仍不確定這項發現將真實地幫助發現新適宜居住行星,無論它是沙漠行星還是淺綠色行星。 卡斯汀說:「基於我們的認知標準,為了揭曉是否哪顆行星適宜居住,它們需要具備水存在的跡象,目前我們通過望遠鏡尚不清楚是否能探測到沙漠行星上有足夠的水資源。因此我並不認為它將改變我們在遙遠太空尋找地外文明的策略。」 扎恩勒持不同意見,他說:「我們不可能探測到這些行星存在水的跡象,但或許能探測到氧氣的存在。同時,我們在其它地外星球上發現許多存在水資源的情況,但這並不能作為該星球具有適宜居住性的判斷依據。」 發現第一顆適宜居住行星 編輯 如果是這樣的話,由於沙漠陸地行星比淺綠色行星更接近於主恆星運行,且具有適宜居住條件,扎恩勒認為,發現適宜居住的沙漠行星要早於適宜居住的淺綠色行星。

前者更接近恆星運行,它擁有運行速度更快的軌道,途經恆星前方使恆星光線變暗的概率較大,這更加便於我們通過望遠鏡進行探測。 同時,卡斯汀並不確定少量水能穩定存在於行星表面。他猜測沙漠行星上的少量水資源將被巖石吸收,或者被吸入地幔之中。扎恩勒同意卡斯汀的觀點並強調指出,我們並不是要尋找永久性適宜生命居住的星球,只需要滿足生命體能夠長時間存活即可。沒有行星能夠永久性適宜生存,甚至包括地球在內。 未來有一天,地球將變成一個沙漠世界。伴隨著太陽的衰老,太陽每隔10億年亮度就會增加9%,太陽輻射會分解水成為氫氣和氧氣,將最終耗盡地球上的液態水資源。然而,研究人員計算地球在太陽步入衰老期的數十億年裡仍可能保持適宜居住性,地球能夠避免失控溫室效應現象,在太陽死亡之前可能僅損失三分之一的海洋。 目前令科學家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金星曾經是否是一顆適宜居住的沙漠陸地行星?金星是太陽系內最火熱的行星,或許曾經的環境狀況能夠孕育生命。

相關焦點

  • 行星軸傾斜度是衡量行星氣候和存在生命因素
    同時,科學家考慮到該現象的負面影響:這樣的星球擁有炎熱的夏季和非常寒冷的冬季,這樣不會形成任何複雜的生命形式。德國波茨坦市萊布尼茲天體物理學會博士後助理研究員雷內-赫勒(Rene Heller)說:「行星軸傾斜角度是衡量一顆行星氣候和可能存在生命的至關重要因素。」據悉,赫德是該項研究報告第一作者,他和研究同事分析發現由於紅矮星周圍宜居行星的潮汐引力交互作用可導致行星傾斜度減少。
  • 其他行星氣候是怎樣的?
    我們稱之為「家園」的這個行星,每年世界各處都會深受惡劣天氣所害。當人類將會一直致力於探索太陽系中的其他部分,其他行星上的氣候會是未來漫遊計劃的一個顯著的障礙。如果你認為有時候地球氣候不好,等到你了解其他行星的天氣(為你準備了什麼),你會改變你的想法。但是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逃離地球上的致命風暴,到其他行星避難嗎?
  • 妊神星——首顆擁有星環的矮行星
    >這是迄今發現的第一顆擁有星環的矮行星。由微粒和碎屑組成的、69千米寬的星環,環繞著鵝卵形的星球妊神星。 撰文:Michelle Z. Donahue 天文學家在觀測一顆行星從遙遠恆星前經過的過程中,有了意外的發現:這顆鵝卵狀的行星周圍環繞著一條69千米寬的星環,星環由微粒和碎屑組成。
  • 比鄰星是否擁有第二顆行星?
    令人興奮的是,從宏觀上講這顆行星看起來和地球差不多大而且離地球也不遠,距離大約為4.2光年。那麼在這個附近的星系中會有其他行星嗎?另一個研究小組在2020年1月15日公布了他們的證據,證明有第二顆更大的行星圍繞著比鄰星運行。不過這時,這個更大的第二顆行星仍然被認為是候選行星。雖然目前還沒能證實,但研究人員確實為該行星的存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
  • 歐南臺證實,比鄰星發現宜居類地行星!
    在這幅藝術家繪製的想像圖中,比鄰星這顆紅矮星出現在這顆行星的地平線上方,而在比鄰星這顆「太陽」的右上方還能看到另外兩顆亮星,它們是半人馬座α(南門二)雙星。這顆行星比地球略大一些,處在比鄰星的宜居帶內,溫度適宜讓液態水存在於行星的表面。圖片來源:ESO/M.
  • 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現身
    科技日報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劉霞)據英國劍橋大學網站21日報導,由該校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LTT 9779b。研究人員指出,此前有模型指出,此類行星不可能存在,因此,對其進行進一步分析有助洞悉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歷程。
  • 歐南臺證實,比鄰星發現宜居類地行星!| 果殼 科技有意思
    這顆人們搜尋了很久的行星,編號為比鄰星b,每11天就繞著它那顆寒冷的紅色母星公轉一圈,溫度也適合液態水存在於它的表面。這顆巖石星球只比地球略重一點,是離我們最近的系外行星——或許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太陽系外生命可能的居所。描述這一裡程碑式發現的論文,2016年8月25日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太陽系只有4光年多一點,是除太陽以外離地球最近的恆星。
  • 科學家:銀河系或擁有數十億適居行星
    科學家經長期研究發現,銀河系內可能存在數十億顆恆星擁有繞其軌道運行的適居行星。經過長達6年的研究,科學家得出這一結論。根據他們的研究,適於人類生存的行星在銀河系內非常普遍。據科學家估計,銀河系內可能有多達100億顆恆星擁有處於適居區或者說「金髮姑娘區」的行星。
  • 已確認比鄰星的第二顆行星
    2016年,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一顆圍繞比鄰星運行的行星,命名為比鄰星b(Proxima Centauri b)。就在幾天之前,天文學家宣布確認比鄰星恆星擁有第二顆行星比鄰星c(Proxima Centauri c)。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擁有三顆恆星,比鄰星是其中最小且離我們最近的一顆。
  • 外星行星告訴你,《星球大戰》是真的!
    科洛桑的居民不只擁有這一整顆行星經過工程改造的全部表面,他們還能夠人工改造並控制氣候。在克卜勒-452b上,環境會明亮變得越來越溫暖,因為它的母星輸出的能量在增長,這是恆星逐漸衰老的症狀。如果這顆大小相當於地球1.6倍的行星真的像地球一樣,如果那裡真的存在擁有技術文明的生命,那裡可能真的需要某種氣候控制工程才行。
  • 雙星系統也可以擁有行星
    擁有兩個太陽的外星行星,數量遠遠超過天文學家先前的預料。圖片來源:UniverseToday.com設想你生活在一顆有兩個太陽的外星行星上。
  • 宜居行星,不僅擁有地利,還需搶佔天時
    「行星的地質構造對生命的繁息十分重要,而最佳的地質構造條件貌似只存在於銀河系早期形成的行星中,而這之後便很難再現,」雪梨麥格理大學麥格理行星研究中心的主管、主要研究者克雷格·奧尼爾說道
  • 太陽系八大行星:哪顆行星最漂亮一目了然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小行星.行星直徑:4,880 千米。 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太陽系中第六大行星.行星直徑:12,103.6 千米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六大行星.
  • 圖片中的天文學 | 變星、行星狀星雲與星暴星系
    行星狀星雲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至紅巨星末期時形成的,由稀薄電離氣體組成有明晰邊緣的小圓面狀天體。中心恆星最終會成為一顆白矮星,被它拋出的氣體因為受到該恆星的紫外輻射照射而發光。在梅西葉星表中只收錄了四個行星狀星雲,M97是其中赤緯最高的一個。1781年2月16日梅尚發現了這顆天體,1844年威廉·史密斯首次將它歸類為行星狀星雲。
  • 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現身 公轉周期僅19個小時
    據英國劍橋大學網站21日報導,由該校科學家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最新一期《自然·天文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發現了一種新行星——「超熱海王星」LTT9779b。研究人員指出,此前有模型指出,此類行星不可能存在,因此,對其進行進一步分析有助洞悉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歷程。
  • 圖片中的天文學|變星、行星狀星雲與星暴星系
    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深空天體,一個是位於右上角呈圓形的行星狀星雲M97,亮度約為9.9等,另一個是位於左下角側面朝向我們的棒旋星系M108,亮度約為10等。兩者在照片裡看上去似乎相隔不遠,這是因為它們都位於我們同一個視線方向附近。實際上,M97距離我們只有2600光年,而M108的距離超過4500萬光年。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最近,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擁有「九號行星」的系統,該發現為這一假說注入了新的活力。
  • 科學家發現比鄰星不只一顆行星,還有一顆6倍地球質量的潛在行星
    行星上面有生命存在嗎?其實天文觀測中已經發現比鄰星系中有行星存在,2016年8月時歐洲南方天文臺宣布在比鄰星附近發現一顆行星!它就是比鄰星b,和地球差不多大小,距離比鄰星只有700萬公裡,比水星到太陽的距離還近得多,然而由於比鄰星是一顆紅矮星,質量只有太陽的1/8,所散發出的光和熱也比較弱,表面溫度只有2800k左右,所以其宜居帶比太陽系更靠近星體,因此比鄰星b這顆行星位於比鄰星的宜居帶中。
  • 科學家稱離我們第二近的行星很可能氣候宜居 距離僅11光年
    科學家稱離我們第二近的行星很可能氣候宜居 距離僅11光年  Winnie Lee • 2018-07-11 17:04:46 來源:前瞻網
  • 宇宙十大行星之最 這顆行星可能有生命
    然而,2006年的一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卻投票決定將冥王星降級,列入「矮行星」行列。  冥王星發現於1930年,是九大行星中離太陽平均距離最遠,質量最小的行星。科學家掌握的資料很有限,只知道它的質量約為月球的1/3,半徑為1400公裡,表面平均溫度不超過零下221攝氏度,其構成物質的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釐米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