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摘要:先天性嗅覺喪失患者的嗅球體積和嗅溝深度

2021-02-15 特教類SSCI與SCI摘要

Olfactory bulb volume and depth of olfactory sulcu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olfactory loss

     Olfactory loss is considered as idiopathic (IOL) when no cause can be found, neither on the basis of a standardized history nor a thorough clinical evaluation. Olfactory bulb volume (OB) has been shown to be de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olfactory loss due to trauma, infections, or sinonasal disease. However, OB volume has not yet been investigated in IOL patients. Twenty-two patients with IOL were compared with 22 controls in terms of olfactory performance and of OB volume assess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Psychophysical testing conWrmed that patients had lower scores than controls: P < 0.001 for threshold (T), discrimination (D), identiWcation (I) and global TDI score. Mean right, left and total OB volumes were signiWcantly smaller for IOL patients as compared to controls. Both for IOL and controls, there was a signiW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odor thresholds and total OB volume,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IOL have decreased olfactory function and decreased OB volume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s. This was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for patients with postinfectious or posttraumatic olfactory dysfunction, but not for patients with uneventful conditions possibly damaging their olfactory apparatus.

    在沒有標準病史或全面臨床評估的情況下,嗅覺喪失被認為是特發性(先天性)(IOL)。由於外傷、感染或鼻腔疾病而導致嗅覺喪失的患者,其嗅球體積(OB)已被證實降低。然而,在先天性嗅覺喪失患者中尚未研究過嗅球體積。22名先天性嗅覺喪失患者與22名對照組在嗅覺表現和磁共振成像(MRI)評估嗅球體積(OB)方面進行了比較。心理物理測試結果顯示,實驗組在閾值(T)、鑑別(D)、鑑別(I)和整體TDI評分上均低於對照組P<0.001。與對照組相比,先天性嗅覺喪失患者的平均左右嗅球體積(OB)和總嗅球體積(OB)均顯著減小。在先天性嗅覺喪失患者和對照組中,氣味閾值和總嗅球體積(OB)分別有顯著相關性。總之,與對照組相比,先天性嗅覺喪失患者的嗅覺功能下降,嗅球體積(OB)減小。這一結果以前被證實是針對感染後或創傷後嗅覺功能障礙的患者,而不是針對可能損傷其嗅覺器官的正常情況的患者。

                                                                 doi: 10.1007/s00405-010-1230-2

Journal: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Published date:19 March 2010

....END....

相關焦點

  • 研究稱大多數COVID-19輕症患者出現味覺和嗅覺喪失症狀
    一項新研究發現,在COVID-19輕症患者中,味覺和嗅覺喪失是最常見的新冠症狀之一。在觀察了來自18家歐洲醫院的2500多名COVID-19患者後,大多數COVID-19患者都報告說他們的味覺和嗅覺喪失。幸運的是,大多數人在數天後就恢復了味覺和嗅覺。
  • 用嗅覺也能分辨方向,被低估的人類嗅覺
    匯聚了嗅覺感覺神經元軸突的嗅神經(人的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第一對)將這一側的氣味信息傳遞到腦內同側的嗅球,嗅球接著通過僧帽細胞和簇狀細胞這兩種輸出神經元,將大部份信息投射至同側的下遊初級嗅覺腦區,這其中包括位於嗅球後方的前嗅核、與氣味辨別密切相關的梨狀皮質
  • 研究發現:年輕新冠患者更易失去嗅覺和味覺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8月4日報導,愛爾蘭研究人員對46名患者做了檢查,要求他們評估嗅覺和味覺的變化,也就是嗅覺喪失和味覺喪失的情況。報導稱,約半數參與者有嗅覺和味覺失常的經歷,這是新冠肺炎的已知症狀。
  • 有地區約15%新冠患者出現喪失了嗅覺和味覺的症狀!
    不過,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嗅覺、味覺的喪失是否可能是COVID-19感染的早期徵兆。他們失去了嗅覺、味覺……早前,3月23日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NBA猶他爵士隊中鋒魯迪·戈貝爾在個人推特上透露,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了嗅覺和味覺喪失的症狀。
  • 用嗅覺分辨方向,其實人類的鼻子也很靈啊!
    匯聚了嗅覺感覺神經元軸突的嗅神經(人的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第一對)將這一側的氣味信息傳遞到腦內同側的嗅球,嗅球接著通過僧帽細胞和簇狀細胞這兩種輸出神經元,將大部份信息投射至同側的下遊初級嗅覺腦區,這其中包括位於嗅球後方的前嗅核、與氣味辨別密切相關的梨狀皮質
  • 用嗅覺分辨方向,其實人類的鼻子也很靈啊!
    匯聚了嗅覺感覺神經元軸突的嗅神經(人的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第一對)將這一側的氣味信息傳遞到腦內同側的嗅球,嗅球接著通過僧帽細胞和簇狀細胞這兩種輸出神經元,將大部份信息投射至同側的下遊初級嗅覺腦區,這其中包括位於嗅球後方的前嗅核、與氣味辨別密切相關的梨狀皮質以及負責空間定位的
  • 北京近期新冠肺炎患者出現嗅覺味覺改變,專家稱大多患者嗅覺味覺能...
    近期,在北京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吳國安通報,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相繼出現非典型症狀,其中33人出現嗅覺改變,21人出現味覺改變。不少人擔心,嗅覺、味覺的改變,是否會成為患者無法被根治的「後遺症」?縱觀全球疫情,國外確診患者有不少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個例。那麼,嗅覺、味覺喪失對於中國的確診患者來說,是最近才出現的症狀嗎?
  • 第306醫院顧建文詳解嗅覺障礙檢測與神經系統疾病
    目前我國已有文獻報導,通過簡易臨床嗅覺定量測試法探討腦梗死患者急性期嗅覺功能與認知功能的關係,此種嗅覺檢測方法應用於神經內科臨床嗅覺功能的初步篩查,具有經濟實用、簡便易行、無創傷等優點,但目前處於探討和試驗研究階段,尚未普遍應用於臨床且有待於進一步的完善。
  • 得新冠喪失嗅覺?!哈佛科學家發現:都是暫時的
    暫時失去嗅覺,也被稱為「嗅覺喪失症」,是新冠病毒最早及最常見的症狀指標之一。事實上,此前的研究表明,它比發燒、咳嗽更能準確預示人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對電子健康記錄的分析表明,與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相比,新冠病毒患者失去嗅覺的可能性要高出27倍,但發熱、咳嗽或呼吸困難的可能性僅高出2.2至2.6倍左右。▲新冠病毒攻擊的是支持嗅覺神經元的細胞,而非神經元本身。圖據Getty Images但是,究竟什麼原因導致新冠病毒患者失去嗅覺卻一直未能找到。
  • 男子鼻塞十年喪失嗅覺 徐州六院手術將其治癒
    十年前,王先生沒有明顯誘因地出現鼻塞,起初症狀較輕,沒有引起重視,後來逐漸加重,伴有濃涕,但不易擤除,慢慢地嗅覺也喪失了。近日,王先生感覺病情加重,便到徐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求治。該院耳鼻喉科醫師胡華偉為患者診斷為慢性鼻炎、慢性鼻竇炎,且患者長期鼻塞,只能靠嘴呼吸,咽部也紅腫不適,嗅覺喪失更是讓他痛苦不堪。
  • 頂尖醫學專家研究表示:喪失嗅覺的人,可能是隱藏新冠病毒攜帶者
    據Science alert 發布的一篇報導,英國醫學專家也開始關注新冠病毒患者喪失嗅覺和味覺的這個問題。 專家指出,在很多疫情嚴重的國家中(中國和義大利),約有百分之三十的新冠病毒患者發現自己出現了嗅覺喪失或減退。 專家Clare Hopkins及Nirmal Kumar說:「在韓國,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的輕症患者中,有30%曾出現喪失嗅覺的問題。」
  • 戈貝爾新冠病發出現新症狀,已經喪失味覺和嗅覺
    北京時間3月24日消息,爵士中鋒戈貝爾談到自己確診新冠後,出現喪失味覺和嗅覺的情況,而且越來越嚴重,他已經連續四天沒有聞到任何氣味。由此可見,嗅覺和味覺的喪失也是新冠症狀病發的特徵。戈貝爾和他的隊友米切爾不同,米切爾是無症狀患者。此前,米切爾在談論自己病情時說,他和平常人沒有什麼區別,即使他走在大街上也沒有人能發覺。戈貝爾是爵士隊最早被確診新冠的球員,也是整個NBA聯盟確診最早的,NBA在戈貝爾確診後立刻宣布停擺。現在,戈貝爾出現新的新冠病症,可能他的病毒出現病變,又或者是新冠病毒引發出的其他特徵。
  • 外媒:新冠患者不能忽視嗅覺訓練 須與氣味和記憶「獨處」
    參考消息網11月11日報導 外媒稱,嗅覺喪失是感染新冠病毒後的主要症狀之一。由於人體味覺的80%是靠嗅覺產生的,因此感染新冠病毒後味覺也會發生改變,很多患者自述吃任何東西都很寡淡。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1月9日報導,醫生從這類患者身上會注意擔憂和痛苦,因為患者感到自身健康受到影響,且一種極大的挫敗感影響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報導稱,還有一些患者出現了味覺障礙的現象,也就是品嘗味道時失真。經常會有患者會說肉嘗起來像汽油,或者感覺「所有食物都腐爛了」。
  • 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奪走」患者的嗅覺?原因在這裡……
    在經過幾個月的報導和更嚴格的臨床研究中,包括新發地疫情中的33位患者,以及Aviva和查爾斯王子的案例,我們更加堅信新冠病毒會導致嗅覺喪失。>和MERS,會導致嗅覺喪失。在大多數病例中,當症狀消失後,嗅覺就會恢復,因為嗅覺喪失僅僅是鼻子阻塞的結果,阻止了氣味分子到達鼻腔內的嗅覺受體。但在某些情況下,嗅覺喪失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然而,對於新冠肺炎而言,嗅覺喪失的模式是不同的。許多患者報告說,他們突然失去了嗅覺,然後在一兩個星期內又突然完全恢復正常。
  • 北京近期新冠肺炎患者出現嗅覺味覺改變 專家回應
    近期,在北京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吳國安通報,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相繼出現非典型症狀,其中33人出現嗅覺改變,21人出現味覺改變。不少人擔心,嗅覺、味覺的改變,是否會成為患者無法被根治的「後遺症」?縱觀全球疫情,國外確診患者有不少出現嗅覺味覺喪失的個例。那麼,嗅覺、味覺喪失對於中國的確診患者來說,是最近才出現的症狀嗎?
  • 摩擦生熱我懂,但是它居然還能產生嗅覺?
    哺乳動物嗅覺系統主要由嗅上皮、嗅球、嗅皮層三部分組成。嗅覺感受器在鼻腔上端的嗅上皮內,由幾百個基因調控,這些感受器位於嗅感覺神經元上並可以感受氣味。嗅覺感受器的一端向嗅上皮表面突出,其末端向粘液中伸出許多纖毛感受氣味,很像水草在水中搖擺的樣子。嗅覺感受器的另一端則匯成神經束,經過篩板進入嗅球,與嗅球內的神經元建立聯繫。
  • 科學家首次揭開嗅覺產生之謎,驚訝於大腦也會「編碼」
    喜歡吃香菜的人,愛它的味道和口感;討厭香菜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避而遠之。這兩種人似乎永遠不能和解,這其中也存在一個嚴肅棘手的科學問題:大腦如何將氣味化學反應轉化為嗅覺感知的。鼻子中的感覺神經元檢測氣味分子並將信號傳遞給嗅球,嗅球是前腦中最初進行氣味處理的結構。嗅球主要將信息傳遞到梨狀皮質,梨狀皮質是嗅覺皮層的主要結構,進行更全面的處理。
  • 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的麻醉
    通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才發現原來是一例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患者,牙齒先天缺如。由於該類患者常有多系統的異常,對麻醉有啥影響呢,查閱相關資料,整理如下。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候群又稱先天性外胚層缺陷,Siemencs症候群,是一組外胚層發育缺損的先天性疾患,累及皮膚及其附屬結構如牙和眼間或波及中樞神經系統,有時可伴有其他異常。
  • 研究顯示:90%失去嗅覺味覺的新冠患者或能在4周內恢復
    新華社北京7月8日新媒體專電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耳鼻喉科-頭和頸外科學卷》月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感染後喪失嗅覺或味覺的新冠肺炎患者中,90%的人將在幾周內開始出現這些症狀消除的情況。據合眾國際社7月2日報導,研究人員說,即使在有關症狀持續或惡化的患者中,這些症狀揮之不去也不意味著新冠病毒繼續留在他們體內。作者們寫道:「在具有輕微症狀性疾病的患者中,嗅覺或味覺喪失是新冠肺炎最常見和頑固的症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