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60年代第一支反滲透研製以來,反滲透膜一直在水脫鹽和水淨化中處於主要和領先位置。反滲透技術越來越成熟,使得反滲透膜在水處理行業的應用更加廣泛,不僅應用與海水、苦鹹水淡化,純水、超純水製作,還廣泛地應用於中水回用、廢水處理、化學分離、食品濃水等領域。
反滲透膜是一種藉助於選擇透過(半透過)性膜的功能,以壓力差為動力的透過膜,經過產水流道流入中心管,然後在一端流出匯入產水管路。進水中雜質,如離子、有機物、細菌、病毒等被截留在膜的進水側,然後在濃水出水端流出,從而達到分離淨化目的。這種技術具有效率高,耗能低,操作管理方便等優點。
在實際純化水設備應用中,儘管設計時儘可能在預處理中改善反滲透的進水水質,但在反滲透膜表面仍然會由於原水中亞細微粒、膠體、微生物等汙染物質的存在及運行過程中對難溶鹽類的成倍濃縮而產生沉澱,使得反滲透膜被汙染後出現系統產水量減少、脫鹽率下降等膜性能方面的變化。
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不同膜汙染及其特徵,以及當膜發生汙染時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化學清洗呢?
圖一 不同膜汙染及其特徵
RO膜需要化學清洗判斷依據如下:
一、汙堵類型的分析
我們需要對可能造成膜汙染的情況進行分析。
1、分析進水水質,經過分析進水水質報告,判定汙堵的原因;
2、檢測之前清洗後的效果判定,判定汙堵的原因;
3、分析膜面上所截留的汙物的SDI值;
4、分析保安濾器濾芯上的沉積物;
5、檢查進水管內表面及膜元件的進出水端面,如為紅棕色,則表示可能已發生鐵的汙染;泥狀或膠狀沉積物通常為微生物或有機物汙染。
二、清洗膜元件的判定依據
1、標準化產水量降低10%以上;
2、進水和濃水之間的標準化壓差上升了15%;
3、標準化透鹽率增加5%以上;
以上的標準(基準)比較條件取自系統經過最初48小時運行時的操作性能。
判定是否需要清洗,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進水溫度降低,元件產水量也會下降;
2、預處理水量、進水壓力控制失常或產水回收率的增加,也將會導致產水量的下降或透鹽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