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茂洲
圖:蔣思鋒
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土相連,文化交融,方圓千裡的大地上,有著相同的文化氛圍和風俗,甚至連說話口音都極為接近。本文就談一談這一帶一個奇特的風俗——罵外甥或外孫。
一說罵,你可能會以為這是外甥或外孫調皮搗蛋、惹人生氣所以罵他,錯了!罵他不是表示生他的氣,而是要表達對他的親近、討好和不見外。
罵人是真罵,罵人用的詞是真髒,不僅罵人為「畜」(龜孫,好像比畜還不如。),還涉及兩性,可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訓人。
外孫子住姥姥(當地老稱呼叫「姥娘」,「姥姥」是後來叫的)家,是最招人罵的,姥姥家村上男女老少,都罵他的奶奶,喊他「龜孫」。
鄰居家姥姥姥爺、舅舅妗子輩的見了外孫、外甥輩的小娃兒,就會這麼誇讚或抱怨:喲,這個小龜孫秧子,你咋長這麼俊!
他奶奶的,又拉褲子裡了!快點兒快點兒,我替你把著,把褲子脫下來用水濯一濯!你這個小龜孫,真噁心人!
外孫子大一點兒,用詞兒稍有變化:龜孫秧子,怎麼恁煩人!滾一邊去!
恁奶奶,沒你恁麼鬧人的!
甚至外孫子已經成年了,舅舅輩的還是敞開了嗓子罵:劉三兒你這個龜孫,咋那麼大繃子(那麼長時間)不來了?可怪想你的!
他奶奶的,他過有(錢)了唄。有錢的龜孫就跩,姥娘家也不來了!
當外孫的在姥姥家莊上,那就是個人人能罵的貨色。如果沒人罵,要麼是人緣不好沒人理,要麼他攤上什麼不幸的事了,大家沒心情罵了。就像酒場裡,感情深,一口燜;對外孫、外甥,那是感情深,罵龜孫。
最關鍵的是,和親姥姥家關係越好的,罵得越勤,罵得越狠。不勤不狠,感情不深!
最最關鍵的是,這外孫挨了罵,不能惱,惱了說明你不知好歹,是個憨熊;更不能回罵,回罵了不用回罵的對象動手,親舅親姥爺就要揍人了。
所以,這一帶老年間農村的外孫兒外甥兒,在姥姥村上,都是好脾氣。一進莊就擺好一張笑臉等人罵,沒人罵這笑臉的表情就白搭了。誰愛罵誰罵,挨了罵還得說幾句有趣的話逗人家開心。大家哈哈大笑以後,還會賞他一句讚美:這個龜孫,就是個好嘴兒!
外孫的罵也不是白挨的。那些說不清出了多少「服」的舅舅、妗子,姥姥、姥爺,甚至別門外姓的長輩,罵過之後一個個喜笑顏開,一下子變得格外親近大方。正端著飯碗吃飯呢,如果湊巧吃肉,一定會把菜碗從底到上翻個遍,給這「龜孫」夾一塊肉嘗嘗。
家裡有個糖塊啥的,也難得慷慨地拿出來給「龜孫」吃。所以,有的外孫子五六老十、頭髮花白、一臉褶子了,到姥娘家莊上參加紅白喜事,喝酒喝到二八甌上,還會賣一回乖,大聲嚎氣地說:「咋了?我才不管呢!外甥是姥娘家的狗,吃飽我就走!」他一嗓子喊完了,四周必定是一片迎合的笑聲。
看出來了嗎?感情是罵出來的,能挨罵,就能擔待事。沒人罵你,你和誰都沒情沒分,誰擔待你?
除了外孫兒外甥兒,房份比較遠的自家爺們,不同姓的叔侄爺孫兄弟之間,也會罵。如果罵習慣了,有了幾分感情,不同姓的晚輩也可以試探著回罵。笑著罵幾個來回,也就笑著收場。當然也有罵惱的,推搡幾下被拉開,以後就鬧不起來了。為啥?傷自尊了,影響感情。
那些能見面就罵(俗稱「罵大會」)的叔侄爺們,往往感情深厚,彼此有事都能吃熱上前。到了正經場合,就不許嬉皮笑臉亂罵,那可真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點兒都不許亂的。這才是能架勢的真感情。至於罵大會罵惱的,往往會被認為性情「叫毛」,不厚道,難得有交情。
外地人不懂這規矩,初到此地,看人家罵得熱鬧,就可能眼饞,也要跟著罵幾句表示親熱。那可不得了,一罵就可能罵出亂子來。為啥?你別看他們罵得不可開交,其實都有嚴格的規矩,犯了規矩就會出亂子。
比如罵外孫兒外甥兒,你可以罵他龜孫,可以罵他奶奶、老奶奶、祖奶奶,但你切不可罵他媽。罵錯了外甥兒外孫兒可以打人,打了你一圈兒人還得說你白活幾十歲,啥道理不懂,該打!
異姓兄弟罵大會,只能拿嫂子開涮,往上輩罵是錯嘴,揍人沒商量。異姓爺們,罵大會,長輩只能拿和自己同輩人女眷調侃,錯了輩分也是要翻臉的。所以,這裡罵人的風俗,看似亂糟糟,其實就像馬路上行車,各有各的道,秩序井然,不懂規矩,你就別上路。否則,出了交通事故你可擔不起責任。
我說的這都是舊年老規矩。現在,也許是大家都有文化了,罵人被視為不文明,所以這靠罵人聯絡感情的就少了。特別是年輕人,自己不罵人,也受不得別人罵。就算是長輩罵,也會變臉失色地不自在。所以現在大多數人都知趣,一般不罵人了。
外孫兒外甥兒有時也挨罵,但罵的人少了,除了自親的姥姥姥爺妗子舅,會偶爾罵一句,其他人就很少罵了。
但是,同樣是誇孩子,不帶個「罵兒」,似乎表情達意總是欠那麼一點兒火候,想用別的什麼詞兒來彌補一下,一時半會兒還找不到替補,所以那個親熱勁兒就減了成色了。
萬事有利就有弊,有弊也必有利。罵人雖然不文明,但罵人所營造出的那種淳厚親暱的氛圍卻無可替代。大家在一起客客氣氣,一邊握手,一邊「你好你好」,卻儼然有一堵牆橫在大伙兒之間:心好像遠了!
看起來,我們的鄉野文化還需要創造出一種能代替「罵人」的情感交流方式,不然,我們那麼厚重的感情,寄托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