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基因庫先定個小目標:深圳嬰兒出生缺陷降至全球最低

2020-11-25 晶報

「基因庫是生命科學的『國庫』,比銀行的金庫還要寶貴。」昨日,中國版「生命銀行」、位於深圳大鵬新區的國家基因庫正式開業,深圳國家基因庫主任梅永紅如是表示。當日,2016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和生物/生命健康產業展覽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啟動深圳國家基因庫正是其重頭活動。

據介紹,與美國、歐盟、日本的三大世界級的基因庫不同,深圳國家基因庫不僅是資料庫,而且是國際上現有的各類生物樣本庫、資料庫、生物多樣性庫、疾病庫等的綜合升級版。

華大啟動「基因組合成2020計劃」

帶著「留存現在、締造未來」的使命誕生,深圳國家基因庫昨天正式開始投入運營,自此中國將擁有這樣一艘「諾亞方舟」,承載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

「高大上」的國家基因庫看似很遙遠,但其實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說,每個人一生中所有關鍵階段的標本都應該永久保存起來:從出生時的幹細胞,到20歲時的免疫細胞,到30歲時的生殖細胞……而國家基因庫,就是儲存這些樣本和數據的地方,像我們的「生命銀行」。

開業儀式上,深圳國家基因庫與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The Svalbard "Doomsday" Seed Vault)、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為、阿里大數據等國內外知名機構舉行了籤約儀式,將在種子數位化、兒童健康表觀基因組、萬種噬菌體基因組等方面展開合作。

深圳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徐訊同時宣布,啟動「基因組合成2020計劃」,在人工基因組合成噬菌體、人工線蟲、人工擬蘭芥、重塑21號染色體等方面展開工作。與此同時,華大基因也會在DNA存儲、超大基因組合成計劃、瑞麗植物園數位化項目、母嬰健康隊列等重大建設規劃項目上著力,並正式對外啟用國家基因庫數位化平臺和開放數據中心。

深圳嬰兒出生缺陷有望全球最低

深圳國家基因庫主任梅永紅表示,此次開業儀式是深圳國家基因庫發展的一個裡程碑,國家基因庫將繼續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出發點,融合近年來生命科學學科的國際前沿動向,進一步完善 「三庫兩平臺」的業務結構,扮演好公共服務平臺的角色,形成從資源到科研、產業的全貫穿全覆蓋的模式,實現大資源、大數據、大科學、大產業的聯動。

「我們能為國家的未來、社會的發展做什麼?深圳這個城市出生缺陷能不能控制到世界最低?我們能不能在人類歷史發展上可圈可點做點什麼?」一連串的問句,汪建對於華大基因的願景一一浮現。「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深圳市的出生缺陷全球最低,至少一到兩年之內要全面超過香港。」汪建在回復媒體記者提問時表示,華大基因建立的深圳國家基因庫是對外共享所有數據的,是免費的,「我們鼓勵大家都為人類社會發展作貢獻。」

據介紹,近年來,深圳生物和生命健康產業快速發展,2015年生物和生命健康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生物醫藥和基因測序等領域的優勢突出,湧現出了麥瑞、海王生物、華大基因、百科生物、維新生物等一系列的創新企業。同時,深圳國家基因庫規模位於全球的前列。

原聲放送

談生物科學

MIT教授馮國平: 深圳要把高質量大學建好

在開幕式結束後的高端對話環節中,專家學者對生物轉化科學議題聊得火熱。

但也有「潑冷水」的——「我想強調一點,要想做轉化科學,不是想轉就能轉,要有東西。」麻省理工學院榮譽教授馮國平認為,從國際上的經驗,生物科技幾乎都是從很高質量的實驗室和大學出來的,「怎樣把深圳建設成為一個大學城,建好了才能有更好的生物轉化科學。」

在他看來,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MIT研究所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生物谷,30年前那裡是一片空白,為什麼30年後變成了全世界知名生物谷?就是因為MIT把重心轉向用生物技術進行創新的能力。」馮國平說,深圳要想做好生物轉化科學,特別是生物科學,現在科學發展很快,就要把大學建好,才能有基礎轉化。

怎樣保證年輕人沒有後顧之憂進行創新創業?馮國平說,最基礎的是怎樣提高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待遇,讓他們感覺做科學研究不但是很有意義,也是很有前途的。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MIT麥戈文腦研究所所長羅伯特·德西蒙教授接過話頭:「深圳現在在努力建立大學,當然建設非常有名的研究中心是需要時間的。」他建議引進一些美國的核心實驗室,吸引更多的外國人才與中國科學家、年輕人進行互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大學機制,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大學的特色,我們希望在深圳的大學也能以更加全球化的視角去發展。」

談基因工程

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

希望人人活到100歲

昨日深圳國家基因庫開業儀式上,華大基因相關負責人雄心勃勃地宣布,將依託深圳國家基因庫,進行包括復活猛獁象、人工編輯動植物基因、降低嬰兒出生缺陷率等宏偉工程。現場,針對有媒體對華大基因的測序工作技術含量提出疑問,「老炮」汪建現場放了狠話:誰說國產的不如進口的?!

「今天是(運營)第一天,要問我有何特色,三年以後再來問我。」一貫以直言聞名的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如是說。他表示,「我們能為國家的未來、社會的發展做什麼」才是最關鍵的。他希望,能通過華大基因的努力,讓深圳這座城市的出生缺陷率控制到世界最低,「至少一到兩年之內要全面超過香港」。

針對有媒體表示,業內人士對華大基因的測序工作技術含量評價不高,汪建直言:這都算說得好聽的了,15年前還有人說華大基因是做垃圾的:「我們離開北京到深圳這9年來,發表240篇論文在《Nature》《Science》上,中國歷史上有嗎?」汪建進而強調,華大基因不管是開發測序機,還是做基因測序,從來都不是為了搶佔市場。「跟誰搶?我為我自己服務,華大的目標是讓華大的員工人人100歲,搶佔什麼?工業革命的思路就是,『你買我的,我就是最好的』,我不需要。我把華大的員工做好,把深圳市做好,就行了!」

他表示,期望在不遠的將來,深圳市民都能用基因的方法來做癌症早期預測預防,讓深圳人民都活得更好,更精彩,以此來帶動珠三角乃至世界各地。

談細胞治療

市人民醫院院長邱晨: 「魏則西事件」要和細胞治療分開看

細胞治療被譽為「未來醫學的第三大支柱」,也是近年來生物醫藥領域最為火熱的技術。細胞治療是指將正常或生物工程改造過的人體細胞移植或輸入患者體內,新輸入的細胞可以替代受損細胞、或者具有更強的免疫殺傷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一般來講,細胞治療包括幹細胞治療和腫瘤免疫細胞治療兩大類。

但隨著魏則西事件發酵,今年5月,國家衛計委召開整治會議,免疫細胞治療被要求停止應用於臨床治療,這對細胞治療相關醫院和企業影響較大。近年來,深圳市細胞治療行業初具規模,細胞治療主營業務企業目前超過40家以上,深圳市級三級甲等醫院均具有進行不同細胞種類治療的能力。

「魏則西事件和細胞治療應該分開來說。」在「細胞治療引領醫療技術革命」分論壇上,深圳市人民醫院院長邱晨表示,魏則西事件是不合規、誇大治療效果等導致的,但細胞治療在中國還處於相對年輕的領域,需要政策規範。邱晨表示,未來要規範細胞治療的實驗室標準、產業化標準,促進研究成果轉化。

羅湖醫院集團院長孫喜琢也表示,深圳計劃在2017年上半年出臺細胞治療技術的地方標準。(晶報記者 周亦楣 通訊員 馮晶磊)

相關焦點

  • 揭秘國家基因庫
    /社會  2016年9月22日,總部位於深圳大鵬的國家基因庫正式投入運行。這是我國首個且唯一的國家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它的發展不僅讓我們了解世界萬物的過去,還將影響我們的未來。目前,基因「諾亞方舟」已正式啟航  文|《小康》記者 劉建華深圳報導  2016年9月22日,位於深圳的國家基因庫正式啟用。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正式對外運營:是全球最大基因庫
    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國家基因庫將以生物資源為依託,形成資源到科研到產業的全貫穿、全覆蓋模式,應用方向包括人類健康、新型農業、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等。未來,國家基因庫還將依照相關規則開放樣本、數據資源,成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在基因測序和基因育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正式對外運營:是全球最大基因庫
    歷時5年的建設,2016年9月22日,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宣布正式對外運營。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國家基因庫將以生物資源為依託,形成資源到科研到產業的全貫穿、全覆蓋模式,應用方向包括人類健康、新型農業、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 基因編輯嬰兒震驚全球!可能改變整個人類基因庫
    ,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其稱,他們通過全基因組測序評估了基因手術的效果。結果顯示,手術正如預想的那樣安全進行。除了防止HIV感染的基因外,沒有其他基因被修改——她們和其他孩子一樣安全和健康。 ▲賀建奎談「基因編輯嬰兒」爭議:歷史將會證明倫理站在我們這一邊。
  • [分享]深圳國家基因庫資料下載
    深圳國家基因庫專題為您提供深圳國家基因庫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深圳國家基因庫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龍架山國家森林公園隸屬於省龍裡林場,林場現有林業用地面積17.38萬畝,園區內珍稀植物眾多,現已引種培育珙桐、紅豆杉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5種,桫欏、鵝掌楸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71種,西南地區的植物物種基因庫。
  • 首個國家基因庫已有840萬份樣本 10月有望投用
    全球最大的基因組研究中心、深圳華大基因就藏在這些白色建築裡,「生產」出全球40%的基因測序數據。  離此約20公裡處,一塊11.6萬平米的巨大「梯田」正在深圳大鵬街道下沙片區禾塘仔地塊上建起。這裡是由華大基因組建及運營的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一期基本完工,樣本量達840萬份,今年10月有望投入使用。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深圳開業運營,打造國民「生命銀行」
    這是中國首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更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綜合性基因庫,由華大基因承建運營。我國基因庫承建較晚,5年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衛生部聯合批覆,是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資料庫(DDBJ)之後的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
  • 首個國內授權!深圳國家基因庫攜手GISAID共促病毒數據全球共享
    首個國內授權!深圳國家基因庫攜手GISAID共促病毒數據全球共享  Evelyn Zhang • 2020-03-16 19:00:39 來源:前瞻網 E2983G0
  • 全球最大基因庫在深圳開門迎客
    本報記者 劉傳書  深圳東南部大鵬半島被政府規劃為「生態島、生物島、生命島」,也被稱為深圳最後的「桃花源」。這裡有一座狀似哈尼梯田的建築依山面海而建,這就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基因庫。9月22日,國家基因庫開門迎客的當日,來自國內外政界、產業界以及媒體界的人士聚集於此。人們欣賞著別致建築,也在探尋,如此大庫究竟何用?
  • 國家基因庫:揭秘中國「諾亞方舟」—新聞—科學網
    2011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批覆同意深圳依託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深圳國家基因庫。當前已建成的國家基因庫一期主體工程佔地面積4.75萬平方米。「三庫兩平臺」,是梅永紅描述基因庫內容時使用頻次最高的一個概念。
  • 深圳中行組織黨員參觀深圳國家基因庫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精神指引,以及中行「建設新時代全球一流銀行」戰略目標,深圳中行金融機構部組織黨團員到深圳國家基因庫參觀學習,旨在提高員工科學認知和創新意識,促進身心發展,助力健康中國。
  • 世界最大綜合基因庫 深圳國家基因庫正式運行
    這個形如梯田的建築,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綜合基因庫——深圳國家基因庫。 這個面朝大海,三面環山的建築非常具有標誌性,每一層建築都倚著山體的自然坡度建設,有山體結構的支撐,與自然融為一體。目前,這個基因庫完成了一期建設,還將有二期、三期工程。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爭議 外媒:或影響整個基因庫
    (原標題:「基因編輯嬰兒」激起千層浪 海外媒體:或影響整個基因庫)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海外媒體稱,北京下令對一名中國科學家宣稱實施了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展開調查。此事將是突破性的醫學首創,但招致各方猛烈抨擊。
  • 首個國家基因庫今日開幕 全球最大、寶貴勝金庫
    在深圳東南部大鵬新區下沙片區禾塘仔地塊,有一座像哈尼梯田的建築,這就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家基因庫。今日(9月22日),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正式開幕。這是全球繼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歐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日本DNA資料庫(DDBJ)之外的第四大基因庫,也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基因庫。
  • 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深圳誕生,誰為基因剪刀造人開的綠燈?
    圖/圖蟲創意世界愛滋病日前夕,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就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
  • 中國國家基因庫正式對外運營 系世界最大的基因庫
    歷時5年的建設,9月22日,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宣布正式對外運營。這是繼美國、日本和歐盟之後,全球第四個建成的國家級基因庫,也是目前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庫。國家基因庫將以生物資源為依託,形成資源到科研到產業的全貫穿、全覆蓋模式,應用方向包括人類健康、新型農業、物種多樣性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 深圳國家基因庫成為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中國首個...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妮】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 宣布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具有全球大流行特徵。3月16日,深圳國家基因庫(以下簡稱為國家基因庫)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達成戰略性合作。國家基因庫生命大數據平臺(CNGBdb)成為GISAID的中國首個正式授權平臺。
  • 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私人「基因銀行」進行時
    點擊查看 國家基因庫將於9月22號正式運營,這將是中國首個獲批籌建的國家基因庫,同時也是目前為止的唯一一個。該基因庫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原衛生部聯合批覆,並由華大基因最終負責承建運營。
  • 港媒:中國建首個國家基因庫 規模世界最大
    參考消息網9月24日報導 香港《南華早報》9月23日報導稱,中國首個國家基因庫於22日正式啟用,以儲存大量基因樣本並對其開展研究。據稱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庫。該中心被內地媒體稱為「諾亞方舟」。當兩個階段的建設完成後,基因庫打算在深圳的基地收集3億份基因樣本。
  • 我國首個國家基因庫開始運營
    22日起在深圳開始運營的國家基因庫正是帶著「留存現在、締造未來」的使命誕生。中國將擁有這樣一艘「諾亞方舟」,承載人類及其他生物的遺傳樣本和密碼。  在基因時代,這樣的未來可期:到醫院看病,只需自己的基因作為「身份證」和病歷;想「返老還童」,保存完好的幹細胞就能輕鬆搞定;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不再稀奇,就在你家庭院裡懶洋洋地打盹;遠古的恐龍、猛獁象不只活在特效裡,它們在博物館奇妙之夜真實復活……  通向這樣的未來,需要一些堅實的「磚石」——生物樣本和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