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骨只是一塊小骨頭,在腳踝和足部,小骨可能是骨化的附屬中心,或者是籽骨。在MR上,小骨通常具有脂肪信號。
骨化的附屬中心是骨化的變異中心,與母骨相關聯,它們在青春期可能融合或不融合。在後一種情況下,通常存在軟骨聯合(或者,較少見的是韌帶聯合)。所有這些變異骨化中心可以是雙側不對稱的。圖1可以看到在足踝部有大量的附件骨的存在。下面我們將列舉常見的附件骨的影像學表現。
圖1A
圖1B
圖1C
距骨後外結節、三角骨
距後三角骨是由於距骨後方骨化中心在生長過程中沒有與距骨的其他部分融合而形成的一塊附屬骨。距後三角骨的發生率為1.7%至7.7%,其實是踝部最多見的副骨,通常沒有症狀。由距骨後突獨立骨化中心骨化形成。與距骨有軟骨相連或完全分開,可表現為獨立的小規則骨塊。但對於足球、體操和舞蹈等運動項目,蹠屈動作過多會導致距後三角骨在脛骨後唇和跟骨之間撞擊,引起後踝關節慢性反覆疼痛則考慮三角籽骨症候群,踝關節深度屈曲時,患者足跟後部或後外側常發生疼痛和腫脹。
圖2:踝關節的矢狀(A)和軸向(B)PD加權圖像。注意存在肥厚的距骨後外結節(白色箭頭)。肌腱鞘中存在輕微的關節積液和一些液體,但由於這兩者經常交流,僅基於這些發現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後踝撞擊症候群。
踝關節後部結構的急性或重複性壓縮通常被分類為後踝撞擊症候群,Haglund症候群或後內側踝撞擊症候群。這是由於後足踝骨和軟組織解剖結構的變化導致踝關節後方撞擊症候群和Haglund症候群。存在三角骨或距骨後外結節通常與後踝撞擊症候群相關,後者在後一種情況下被稱為三角籽骨症候群(os trigonum syndrome)(圖2)。
踝關節後部撞擊症候群的其他可能原因是:後部韌帶撕裂的瘢痕,後滑膜囊腫或滑膜炎,後關節凹陷的游離體和關節周圍鈣化。長期OS trigonum症候群可導致軟骨結合退行性改變,軟骨下硬化,軟骨下囊腫,骨重建。
圖2:在急性三角籽骨症候群踝關節的矢狀的(A)和軸向(B)T2加權的MR圖像。有一個大的三角區,伴有軟骨和後外側距骨的水腫,脛骨關節的重要積液,以及腱鞘炎。
CT是區分潛在骨折和距骨後外側結節的解剖變異的首選方式。急性骨折有非僵硬,不規則的邊緣。CT在證實慢性OS trigonum症候群的退行性改變方面也具有優勢(圖3)。
圖3:長期os trigonum症候群中踝關節的矢狀位(A)和軸位(B)CT圖像。清晰可見軟骨下硬化和小囊腫(白色箭頭)。
後踝關節MR成像可見後面的厚的、不規則的、異常的骨質提示後踝撞擊症候群。MR可以顯示軟骨內部的液體,軟骨的明顯破壞與三角骨的位移,軟骨的退行性變化,後外側距骨和/或周圍軟組織的水腫,滑膜炎,包膜增厚和後部的游離體,拇趾屈肌腱腱鞘炎,評估後部撞擊症候群所涉及的韌帶結構。慢性、退行性變化可被視為T2加權和T1加權圖像上的軟骨下囊腫和T1加權圖像上的軟骨下硬化。
後內側踝撞擊症候群沒有確定的誘發解剖變異,但通常遵循踝內翻損傷,內踝和距骨之間的後脛骨韌帶受壓。
距舟骨 os supranaviculare
距舟骨(圖4),也稱為os talonaviculare dorsale或Pirie骨,是一個圓形且皮質良好的骨化輔助中心,位於舟骨近端背側皮質的中點。
圖4:踝關節扭傷的20歲女性足部的側位X線片顯示,在舟骨近端方向背側皮質小骨皮,與上瞼下垂(白色箭頭)一致。射線照片還顯示了os subfibulare(腓下骨)(黑色箭頭)和脛骨-距骨關節中的一些液體(黑色星號)。
如果這地方出現症狀,主要診斷目的是鑑別舟骨或距骨皮質撕脫骨折, 當踝關節的廣泛背曲使距舟關節的分離和背距舟韌帶的過伸型可以發生此撕脫。這導致骨片從距骨頭的背部脫離。
蹠間骨 os intermetatarseum
蹠間骨(圖5)是一種相對不常見的足部輔助骨,通常位於第一和第二蹠骨基部之間,通常是雙側的。發病率介於1,2和14%之間。其病因尚不確定:可能是由於跗骨骨間質形成時的變化,或者它可能是真正的骨化輔助中心。
大多數蹠間骨無症狀, 出現症狀的患者會抱怨疼痛和感覺異常,從足背到拇趾和第二趾的麻木,隨著蹠屈而增加,這些症狀也被稱為前跗管症候群,其由下部支持帶壓迫深腓神經引起。CT或的足標準前後位、側位和斜位X線片以識別蹠間骨並確定某些體徵,例如疼痛的位置,形狀和大小。
圖5:一名男子右腳的前後位X線片,在第一蹠間間隙的右腳中部背部有壓痛,顯示有一個蹠間骨(黑色箭頭)。
第二節跟骨 os calcaneus secundarius
os calcaneus secundarius是一種罕見的足部骨化中心,佔人口的0.6%。它位於跟骨前內側,兩側是距骨,骰骨和舟骨,呈卵形或三角形。跟骨骨關節炎很少引起症狀,並且通常是常規X線片上的偶然發現。患者可出現疼痛,距下關節活動度降低和踝關節反覆扭傷。
平片顯示跟骨前方皮質小骨塊,足斜位片(圖6和圖7)最好可視化。CT更適合評估與相鄰骨骼的關係。在MR上,在前跟骨突附近可見小骨塊, 如果跟骨骨關節炎是症狀性的,那麼在輔助小骨和前跟骨中都存在反應性骨髓水腫(圖7)。
圖6:患有慢性踝關節疼痛且無創傷史的32歲女性右腳的斜位片(A)。一個附件骨(黑色箭頭)被投影在跗骨竇。位置和光滑的皮質是跟骨跟骨的特徵。在前後視圖幾乎看不到小骨。
圖7:具有踝關節疼痛並且沒有任何創傷史的60歲女性,(A)的左腳踝的斜位片顯示附件骨碎片(黑色箭頭)。矢狀PD加權脂肪飽和MR圖像(B)證實在小骨和前跟骨突(黑色箭頭)中存在附件小骨(黑色箭頭)和骨髓水腫。這些發現與跟骨跟腱或跟骨上方的撕脫性骨折相容,但考慮到創傷的消退,撕脫性骨折的可能性較小。
足副舟骨 accessory navicular bone
根據Geist的描述,已經描述了三種變體(圖8),集體發病率為4%至21%。
1型附件舟骨(也稱為os tibiale externum)(30%附屬舟骨)(圖9和圖10):是一個明確的圓形到橢圓形骨,直徑2-3毫米,位於舟骨結節內側和後方5毫米;通常是無症狀的。
圖8:不同類型的附件舟骨的示意圖,根據Geist:1型(A),2型(B)和3型(C)。
圖9:無症狀50歲女性(A)左腳的前後位X線片,顯示內側和近端舟狀結節的圓形小骨:輔舟骨1型(白色箭頭)。左腳(B)的超聲波顯示嵌入脛骨後肌腱(白色星號)的附件舟狀類型1(白色箭頭),肌腱插入點緊鄰舟骨上(白色箭頭)。
圖10:無症狀25歲男性右前足的前後位X線片(A),顯示在舟狀結節內側有明確的圓形小骨:1型輔舟骨(白色箭頭)。右腳的軸向T1加權MR圖像(B),顯示無症狀1型附舟骨(白色箭頭),T2加權圖像上沒有骨髓水腫(未顯示)。矢狀(C)斜冠(D)一名51歲男性右腳踝的PD加權圖像,顯示嵌入脛骨後肌腱的1型輔舟骨(白色箭頭)。
2型附舟骨(50-60%)(圖11):
是一個半球形的骨頭,最大可達12毫米,通過1-2毫米厚的纖維軟骨或透明軟骨層(韌帶聯合或軟骨結合)與舟狀結節相連;脛骨後肌腱插入其圓形表面,其較平坦的表面與舟骨相對,雙足對稱約50-90%。
圖11:具有內側足痛的25歲女性的右腳的前後位X線照片(A),軸位STIR加權MR圖像(B),矢狀PD加權圖像(C)和矢狀STIR加權圖像。這些圖像示出了2型附件舟骨(白色箭頭)與骨髓水腫在軟骨結合的兩側上,在相鄰的軟組織(黑箭頭)延伸。脛後肌腱(白星號)大多插入到附件舟骨。
3型附舟骨(也被稱為角狀舟骨)(10-20%)(圖12):是一個非常突出的舟狀結節,被認為代表由一骨性癒合融合到舟骨(而不是一個韌帶聯合或軟骨結合)2型附件舟骨。
圖12:無症狀的45歲男性,右腳的前後(A)和斜(B)平片顯示出角狀舟骨(白色箭頭)。
由於2型或3型輔助舟骨的存在,脛骨後肌腱的踝關節的槓桿減少(圖13)。這會對肌腱造成更大的壓力,從而增加肌腱病變的風險。臨床上,患者可出現扁平足畸形(及相關的後足外翻)。在MR上,可以看到信號的改變和輪廓的改變。
圖13:2型和3型輔助舟骨的功能反應示意圖。由於將脛骨後肌腱插入2型或3型輔助舟骨(由紅線表示)比在正常舟骨上插入(藍線)更接近,踝內側的踝關節(虛線) )在後一種情況下,肌腱減少。這增加了肌腱的壓力,易患肌腱病變。
在2型附件舟骨的情況下,脛骨後肌腱的重複收縮可在同步性和附屬舟骨處產生剪切應力並產生內側足部疼痛。CT顯示皮質不規則,有時甚至是附件舟骨的碎裂。MR顯示骨內的骨窄水腫和/或同步化和周圍軟組織的高信號強度。甲外翻應力損傷甚至可能斷裂的軟骨結合。3型附件舟骨可能通過引起上覆軟組織的刺激而變得有症狀,可能形成外膜囊。
腓籽骨 os peroneum
腓籽骨是腓骨長肌腱內的籽骨。腓骨長肌是一種強壯的足外翻肌。其肌腱在外踝周圍向下穿過,位於跟骨的外側表面和長方體的凹槽,進入足底。沿著肌腱的過程可以存在兩種解剖變體:肥厚的腓骨結節和腓籽骨。
腓籽骨是最常見的足小骨之一,發生率在5%到26%之間變化。它在大約60%的病例中是雙側的,並且具有可變的外觀,在大約30%的成人中是二分的或多部分的(圖14)。
圖14:右腳踝的斜位片,顯示多個腓籽骨(黑色箭頭)。有多個具有硬化和圓形邊界的骨質顆粒。
組織學上,腓籽骨由骨和纖維軟骨組織的可變混合物組成。纖維軟骨物質存在於肌腱中,它們纏繞在骨性滑輪上。機械應力導致肌腱纖維軟骨部分中心的軟骨骨化。骨化程度是可變的,一些表現為形成良好的松質骨,而另一些則僅有少量瀰漫和點狀的骨小梁。因此,腓籽骨的尺寸範圍從小的點狀到骨塊。這些點狀骨不應被誤解為鈣化性肌腱炎。
這種可變的組織學組成反映在成像研究中。只有20%的成年人,腓籽骨是完全骨化的,並且在腳的斜位X線片上可以看到。
US在檢測非骨化纖維軟骨殘餘物時比射線照片更敏感,因為超聲波在檢測具有不同聲阻抗的結構時非常敏感。
在MR成像中,在所有脈衝序列中,小骨表現為骨髓或軟骨的離散區域,不應與腓骨長肌腱的內部撕裂混淆。
腓籽骨大多無症狀,並且出於其他原因進行的成像研究中偶然發現。然而,由於其表面和內部位置,鄰近骰骨並嵌入腓骨長肌腱,腓籽骨易於發生急性和慢性損傷。
急性損傷發生在直接創傷或足部強力倒置/旋後,伴有腓骨長肌腱劇烈收縮,而慢性損傷則是足部重複或復發性損傷。
疼痛性腓骨肌症候群(painful os peroneum syndrome)或POPS(腓骨長肌腱籽骨痛症候群),由Sobel等人創造的術語,包括一系列症狀,如腓骨長肌腱的明顯破裂或疲勞骨折,(狹窄)腱腱腱腱炎,腓籽骨的急性或慢性骨折(有時由肥大愈傷組織形成複雜),腓籽骨的大部分分離,或腓籽骨對鄰近結構的慢性機械應力(腓骨腓骨摩擦症候群)。 腓籽骨骨折可與腓骨長肌腱的完全破裂相關聯。體格檢查顯示骰骨區域有腫脹和壓痛。足底屈曲抵抗和步態的足跟上升階段加劇了疼痛。外翻強度可以降低。POPS是側足疼痛的罕見原因,並且由於其罕見性而容易被忽視。
平片是急性創傷環境中的首選成像方式。無法評估軟組織異常的存在。具有不規則輪廓的骨片與「拼圖」相似,表明骨折(圖15)。6mm或更大的碎片位移可以診斷骨折並發腓骨長肌腱完全破裂。
圖15:左腳的斜位片顯示腓籽骨骨折(黑色箭頭)。骨碎片具有不規則的輪廓,並且作為「拼圖塊」組合在一起。
高解析度超聲可以顯示皮質骨不規則,因此,可以補充平片對腓籽骨骨折的診斷。此外,超聲探頭在壓力下局部疼痛是暗示了腓籽骨(應力)骨折。
超聲可能顯示腓骨長肌腱的相關異常:
肌腱變性:肌腱低回聲增厚不均勻。
腱鞘炎:腱鞘中的消聲液。腱鞘滑膜的低回聲增厚,肌腱的活動性降低,表明腱鞘炎狹窄(圖16)。
部分撕裂:加厚肌腱內縱向消聲分裂。
完全撕裂:充滿液體的間隙或肌腱的不連續性。
圖16:外側踝關節的超聲檢查,伴有增厚的、不均勻的腓骨長肌腱(黑色箭頭)和增厚的低回聲肌腱鞘(黑色箭頭),表明肌腱炎伴有狹窄性腱鞘炎。
MR具有極好的檢測骨髓和軟組織水腫的能力:早期診斷腓籽骨和鄰近結構的應力反應(圖17)。
圖17:POPS中左踝的矢狀PD加權脂肪飽和MR圖像。在腓籽骨(白色箭頭)以及相鄰的軟組織和腓骨長肌腱(白色箭頭)中存在骨髓水腫。
腓骨長肌腱異常的診斷可以是:
退變:所有脈衝序列上肌腱的信號強度增加(圖18)。
陷阱:角效應。當肌腱纖維與主磁矢量形成約55°的角度時,尤其是當使用短回波時間(T1,PD和梯度回波序列)時,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腓骨肌腱特別容易受到角效應的影響,因為它們沿著腳踝向下移動。在輕度蹠屈(約20°)下對足部進行成像可以避免這種現象。
圖18:右踝的冠狀PD加權脂肪飽和MR圖像顯示腱長肌腱的信號強度增加和增厚,指示肌腱變性(白色箭頭)。
腱鞘炎:肌腱周圍的高信號流體(圖19)。當滑膜增生和纖維化包圍肌腱時,發生狹窄性腱鞘炎,從而阻止其自由移動。狹窄的腱鞘炎作為所有脈衝序列的中間信號強度出現。釓增強和流體的完全閉塞也可以看到。
部分撕裂:肌腱內的高信號強度縱向裂縫。
完全撕裂:高信號強度和肌腱不連續。
圖19:右腳踝的矢狀面STIR加權MR圖像顯示腓骨長肌腱的腱鞘炎,腓骨長肌腱周圍有高信號強度的液體(白色箭頭)。
在腓籽骨骨折的情況下,MR成像可能是模稜兩可的:遠端碎片的小尺寸和低信號強度可能導致可視化困難。較大的近端碎片可以在跟骨關節附近幾釐米處分散注意力,腓籽骨中的骨髓水腫也可能使腓籽骨骨折的評估複雜化,因為水腫很難與相鄰的腓骨肌腱異常高信號強度區分開來。
籽骨 Sesamoids
籽骨是受壓較大的肌腱內生成的和中小骨,人體中最大的籽骨是---髕骨,由股四頭肌肌腱骨化而成。其他部位的籽骨是不恆定的,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一般而言,從事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的人較多,多位於足底,肌腱通過關節的附近。一般多發生於足部第一蹠骨頭端處。在功能上,它們起到保護肌腱和增加其機械效果的作用。像骨化的輔助中心一樣,籽粒可能不是雙側對稱的。
與其他小骨不同,籽骨可以是滑膜關節的一部分,並且具有一個或多個關節面。
大腳趾的籽骨幾乎總是存在; 它們可以在第一蹠骨頭下面找到,嵌入屈肌腱肌的內側和外側肌腱滑動,在它們插入第一近端指骨的基部之前, 分別與外展肌和內收肌的遠端肌腱混合。它們可能是單一的,二分的(佔人口的10%)或多個。二分類籽骨通常較大,並且25%的人兩側對稱(圖20)。
圖20:雙足正位X線片,顯示第一蹠骨遠端的籽骨,在創傷性環境中,使用CT進行區分,優選與對側進行比較。
一些研究報告了二分脛骨籽骨和拇外翻之間的關聯;二分籽骨比多分籽骨形態更圓;關節鏡更容易觀察內側籽骨;由於所在位置承受力更大,內側籽骨創傷性損傷的發生率更高。骨化發生在7至10歲之間,女性早於男性。先天缺失籽骨在人群中佔有的比例極少。脛腓側籽骨通過厚的韌帶相互連接,其作為屈肌腱長肌腱的反射皮帶,並且通過薄的淺表韌帶進一步穩定(圖21)(圖22)。骨折,骨軟骨炎,類骨質炎,缺血性壞死和關節炎的病變是相對常見的病理。
圖21:通過第一蹠骨頭的足底面的橫向視圖的示意圖,顯示了由粗的韌帶韌帶(箭頭)和較薄的淺表韌帶(箭頭)包圍的籽骨和屈肌腱長肌腱。
圖22:通過拇趾和遠端第一蹠骨的足底縱向的縱向視圖的示意圖,顯示了由骨質 - 指骨韌帶組成的籽骨,足底板,屈肌短肌腱和包裹韌帶複合體(1) ,側副韌帶(2),蹠趾韌帶(3)和鞘內韌帶(4)。未顯示屈肌腱長肌腱和淺層骨質韌帶。
圖23:冠狀PD加權脂肪抑制的MR序列顯示骨折伴骨髓水腫。只有一個小的內側籽骨。在韌帶複合體的內側,在足底屈肌內側頭,內收肌拇長橫向頭和內收肌斜頭的混合肌腱中存在明顯的足底破裂和部分破裂。
圖24:足部前後(A)和斜(B)射線照片。31歲女性,腓側籽骨縱向骨折。
圖25:右脛側籽骨的軸向T2加權MR圖像。未移位的骨折,伴有不規則的縱向骨折線和強烈的骨髓水腫。
圖26:拇趾籽骨雙側軸向X光片。右側骨質的骨軟骨炎(白色箭頭)與正常左側相比具有碎裂和密度增加。
圖27:來自51歲女性的冠狀T2加權脂肪抑制的MR序列。注意第一蹠趾關節有小關節積液,脛骨骨質水腫和不規則突出,表明有籽骨炎。
圖28:在拇趾籽骨的水平,冠狀T1加權(A)矢狀T2加權(B)的MR圖像。關節間隙的縮小和骨贅。T2圖像顯示第一蹠骨頭部的大的軟骨下囊腫(白色箭頭)。
有文獻報導有症狀的二分類籽骨有相當多的發生率,特別是當與拇外翻相關時。在MR上,在沒有創傷背景的情況下,在二分籽骨附近的兩側集中的骨髓水腫可能表明這個有爭議的實體(圖29)。在MDCT正式排除(壓力)骨折後,應該謹慎診斷有症狀的二分類骨質作為病理實體。
雙足正斜位片可以首先觀察到踇趾籽骨,並給出他們的左右對稱的概述。此外,他們可以建議存在骨折。側位X射線通常不能用於評估與籽骨相關的疾病。由於CT更好地顯示邊緣皮質而不是X線片,因此它在二分籽骨和骨折之間的鑑別中是必不可少的。優先掃描雙腳,以便進行比較。MR在顯示骨髓水腫和評估周圍軟組織結構的完整性方面具有優勢。
圖29:在第一蹠趾關節的足底側引起慢性不適,沒有創傷史。雙側脛骨籽骨的軸向T1加權(A)和矢狀STIR(B)MR圖像,注意兩個片段中的斑片狀水腫,尤其是裂隙附近(白色箭頭)。
第五蹠骨粗隆(有時分離成單獨骨)OS VESALIANUM
os vesalianum是腳的附屬骨化中心,位於第五蹠骨近端,位於腓骨短肌腱內。發病率範圍從0.1%到0.4%。
傾斜X線片(圖30)和CT顯示第五蹠骨基部外側的小皮質骨。
圖30:一名39歲男性左腳踝關節扭傷的斜照片,顯示第五蹠骨底部有皮質小骨,與os vesalianum一致。
如果它變得有症狀,主要的診斷目標是鑑別os vesalianum與第五蹠骨基底的骨化凸起起,第五蹠骨基底的骨關節炎,第五蹠骨結節骨折,非第五蹠骨結節骨折的聯合,第五蹠骨基部的骨不連,或腓側跗餘骨(os peroneum)。
腓下骨 os subfibulare
腓下骨起源於外踝尖下的輔助骨化中心,約佔一般人群的2,1%。小骨通常無症狀。偶爾,患者出現外踝周圍疼痛或踝關節不穩,反覆扭傷。os subfibulare通常是平片上的偶然發現,顯示為圓形或逗號形狀的骨,在外踝下方具有明確的皮質(圖31)。
圖31:14歲女孩,患有慢性疼痛和反覆踝關節扭傷,右踝關節正位片顯示, 遠端外踝的小骨(白色箭頭)。光滑和明確的皮質表明腓下骨或舊的撕脫傷。
當有症狀時,MR圖像通常顯示腓骨肌和鄰近骨中的骨髓水腫(圖32)。另外,可以注意到關節積液和/或軟組織腫脹。
圖32:與圖31中相同患者的冠狀PD加權MR圖像(A)證實存在與腓骨密切相關的小骨片(白色箭頭)。冠狀PD加權脂肪抑制MR圖像(B)顯示腓下骨中的骨髓水腫(白色箭頭)。
有症狀的腓下骨的主要鑑別診斷是外踝的撕脫性骨折。 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根據記憶和臨床原因輕易地進行分化:創傷史和腫脹的外踝高度提示了撕脫傷。平片顯示撕脫碎片和外踝尖端的皮質不規則。在MRI上,近期骨折的特徵是與骨折線相鄰的T2-高信號骨髓水腫。
哈格倫的畸形 Haglund exostosis
Haglund外生骨疣是跟骨後上方的骨結節,位於後跟囊附近。這種外生骨疣的慢性反覆壓迫,通常與低背鞋相關,可能導致後跟囊和跟腱炎的炎症,一起被稱為Haglund症候群。
平片描繪了跟骨後部的異常結節,可用於繪製平行的節線(圖33)。用於診斷Haglund外生骨疣的最常用的測量方法是沿著跟骨的上下方面繪製的平行節線。上線上方的任何骨性突出都是異常的(圖34)。後跟脂肪墊的變化是滑囊炎的指標。
圖33:50歲女性右腳踝的前後(A)和側面平片(B),顯示Haglund外生骨疣(白色箭頭)以及相鄰脂肪墊(白色星號)的輕度消失, 提示相關的滑囊炎。
圖34:用於診斷Haglund外生骨疣的平行間距線(粉紅色)的示意圖。下節距線(P1)與前跟骨結節相切。然後在距下關節面的水平處平行於下線繪製上節距線(P2)。如果跟骨結節延伸到上線,它會擴大並形成Haglund外生骨疣(綠色)。
超聲是診斷滑囊炎和跟腱炎的極好方法,描述了滑囊的過多液體和充血以及跟腱的增厚(圖35)。
圖35:與圖33相同的患者,超聲更好地顯示了充滿液體的後跟囊(白色箭頭),表明由於鄰近的Haglund畸形引起的慢性刺激引起的滑囊炎。
MRI可能有助於模稜兩可的病例,因為它可能另外顯示後跟骨結節中的骨髓水腫。PD和T2加權序列也可描繪後跟角囊的液體(圖36)。的外生骨疣本身是在T1加權序列最佳觀察方法。
圖36:65歲男性左腳踝的矢狀面STIR加權MR圖像,顯示Haglund畸形(白色箭頭)中骨髓水腫的局部區域,伴有相關的後跟滑囊炎(白色星號)。跟腱遠端部分呈梭形增厚(白色箭頭),表明肌腱變性。
外踝下結節 peroneal tubercle
腓骨結節和逆行隆起是位於跟骨外側骨突起。腓骨結節存在於40%的個體中,並且將腓骨短肌腱(前部)與腓骨長肌腱(後部)鞘分開。與下腓骨支持帶一起,這個骨嵴形成含有腓骨長肌腱的下部纖維骨質隧道(圖38)。腓骨結節的形狀和大小的變化是常見的。Saupe等人研究確定腓骨結節肥大的高度> 5 mm。
圖37:踝關節側面的示意圖,顯示腓骨結節(黑色箭頭),腓骨籽骨(白色星號),腓骨下支持帶(黑色星號),腓骨長肌腱(黑色箭頭),以及 腓骨短肌腱(雙黑箭頭)。
圖38:右踝的照片,在腓骨踝(黑色星號)下方具有明顯可見的隆起(黑色箭頭),對應於肥厚的腓骨結節。
在具有顯著肥大的受試者中,結節可以被觸診為位於跟骨外側的局部堅硬腫塊,僅位於外踝下方(圖38)。由於穿鞋時的慢性摩擦,結節可能由於皮膚和皮下軟組織的炎症而引起局部疼痛。外膜囊可以使腓骨結節淺表,並且在發炎時可能有症狀。肥厚性腓骨結節導致下部骨纖維隧道直徑的顯著減小,可能導致腓骨長肌腱,慢性退行性肌腱病和/或腱鞘炎的撞擊。由於持續的局部摩擦,肌腱可以擴大,下部支持帶可以變厚,導致隧道尺寸進一步減小,腱鞘炎狹窄。慢性摩擦和變性最終可導致部分或完全的肌腱撕裂。
標準X線片常表明這種畸形(圖39)。跟骨的另一個軸向視圖清楚地顯示擴大結節為起源於跟骨外表面並橫向指向的骨組織。
圖39:右腳踝的前後位X線片顯示來自跟骨外表面並指向側面的肥厚性腓骨結節(白色箭頭)。
CT可以提供結節形態的準確記錄(圖40和圖41)。
圖40:右踝的軸向CT圖像,具有肥厚的腓骨結節(白色箭頭)和滑車隆起(白色箭頭)。
圖41:具有肥厚性腓骨結節的右踝的冠狀CT圖像(白色箭頭)。
MR清楚地顯示了擴大的結節和相關的軟組織異常(圖42)。
圖42:右踝的軸向T1加權MR圖像,具有肥厚的腓骨結節(黑色星號)。
跗骨聯合tarsal coalition
跗骨聯合是在後足和中足的兩個或多個骨骼之間的先天性纖維性(韌帶聯合),軟骨(同步性)或骨性(骨性關節炎)的聯合。跗骨聯合的總發病率為1%。聯盟通常是雙邊的(圖43)。聯盟的頻率要低得多。跗骨聯合限制正常的距下運動,並可導致脊狀扁平足畸形,疼痛,壓痛,僵硬,跗骨隧道症候群和腓骨痙攣性扁平足。隨著聯合的逐步骨化,症狀變得更加明顯,儘管一些聯合仍然沒有症狀。
圖43:14歲女孩右腳的側位片(A),冠狀PD加權脂肪飽和MR圖像(B)和矢狀T1加權MR圖像(C),顯示纖維性關節聯合伴有周圍骨髓水腫和相關的退行性改變(B和C中的白色箭頭)。
圖44:具有非骨性跟骨關節聯合的20歲女性的平片。左腳的前後位X線片(A)顯示舟狀骨比距骨頭更寬,並且舟骨的橫向方向逐漸變細(黑色箭頭),以及與跟骨(黑色箭頭)的異常關節。左腳(B)的側位X線片顯示「食蟻獸」標誌:跟骨的擴大和伸長的前部過程(黑色箭頭)。雙腳(C)的斜射線照片顯示雙側非骨性跟骨關節聯合(黑色箭頭)。
圖45:42歲女性(A)右腳的側位X線照片,其中一個跟骨聯合顯示C形標誌(白色箭頭)。中間小關節不可見(黑色箭頭)。sustentaculum tali具有彎曲的下表面而不是其正常的平坦輪廓。一名54歲男性(B)左腳的側位X線片顯示有一個距骨喙(白色箭頭)和一個距骨骨贅(白色箭頭),一個畸形的支架(黑色箭頭)和一個扁平足畸形。
圖46:一名12歲男孩右腳踝的矢狀面(A)和軸向(B)CT圖像,抱怨中足疼痛,顯示跟骨前跟骨並置的非骨性跟骨關節聯合(白色箭頭) 對抗舟骨和繼發性退行性硬化和軟骨下囊腫形成。
圖47:一名30歲男性右腳踝的冠狀位CT圖像顯示根骨距骨骨性聯合。
圖48:37的右腳踝的矢狀T2加權脂肪飽和MR圖像(A),軸向T1加權MR圖像(B)和軸向T2加權脂肪飽和MR圖像(C) - 年齡較大的女性,患有纖維性跟腱聯合,在跟骨前部和舟骨外側呈水腫(白色箭頭); 異常的舟骨和跟骨,具有線性低強度跟骨關節界面,提示為韌帶聯合(白色箭頭)。
來源:影領學苑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