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一群生活在人類幾乎觸及不到的黑暗幽深洞穴的特殊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無陽光的環境下,發生適應性變異,視覺感官等退化,俗稱「盲魚」。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魚類組專家和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專家一起再次深入瀘西縣阿廬古洞的地下暗河,考察珍稀盲魚透明金線䰾的資源狀況並找到它的蹤跡。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崔桂華介紹,盲魚是生活於洞穴或地下水環境中並表現出一系列適應性特徵的魚類,這些特徵包括眼睛退化、色素消失、鱗片數目減少或消失、感覺系統高度發達等,共有全盲、半盲、眼顯著變小等多種類型。根據其生存環境、離地表深淺及不同穴居類型,形成不同亞科的盲魚,歷來均引起中外魚類學專家的廣泛興趣和關注。至2006年,全世界已發現典型的洞穴魚類多達107種,而中國以31種名列首位,主要分布在廣西(15種)、雲南(9種)、貴州(6種)、湖南(1種)。生活於雲南阿廬古洞暗河中的透明魚,早在500多年前的《阿廬洞記》中就有記載,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洞穴魚類的確切文字記錄。但直到1991年6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得兩號寶貴的標本,才鑑定並確認為鯉科、䰾亞科、金線䰾屬一新種,並以最早記載的俗名命名為透明金線䰾。從此,掀開了透明魚神秘的面紗,確定了它的分類地位,有了科學的名字,真正進入了中國魚類名錄。
「雲南阿廬古洞是個非常發達的石灰巖溶洞系統,由『三洞一暗河』組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地下溶洞系統。三洞分別是瀘源洞、玉柱洞和碧玉洞,一暗河為玉筍河,河水最終流出洞外,注入南盤江,屬南盤江水系。」崔桂華說,「透明金線䰾生活於地下暗河,該魚是何時進入暗河,難以考證,從其適應性性狀變化序列來看,無疑是一種高度特化的典型洞穴魚類,伴隨洞穴演變的進化歷程十分漫長。」
專家們通過在暗河內苦苦尋覓,最終捕獲了5釐米左右的兩條透明金線䰾幼魚,其全身通體透明,身上血管清晰可見,鰓部鮮紅,一呼一吸,非常漂亮。其中,它最典型的特徵是背部具有一個發達、向前的錐狀突。這一適應黑暗環境的特殊感覺器,具有部分代替觸鬚、側線的感覺功能。遺憾的是,在採取供氧等多種措施後,依然不能讓透明魚適應新的環境,不能讓更多人看到它具有生命時的真面目,但昆明動物研究所魚類標本庫將永遠保存該珍稀魚類標本,發揮其科學研究的價值。
通過此次考察,專家們證明了透明金線䰾還未絕跡,依然能尋覓到它的蹤跡,但數量稀少,處於瀕危狀態。同時,專家建議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強宣傳保護,不要隨意捕捉及在洞內放生其他魚類及生物,讓大自然千百年來留給人類的這一寶貴自然遺產——珍稀的魚類物種,能夠永遠存活下去。
同時,專家們還發現洞穴魚類的食物往往極其匱乏,洞內蝙蝠晝伏夜出,在洞外捕食昆蟲後回到洞內排洩的糞便,通常是洞穴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形成了獨特的洞穴生態系統食物鏈。但自從阿廬古洞開闢為旅遊區後,遊客劇增,白晝洞內五彩繽紛的景光燈、遊船撞擊聲、遊客喧譁聲,一改昔日寂靜黑暗的環境,洞內蝙蝠和魚類均受到直接和間接的生存幹擾。因此,透明金線䰾的現狀如何、旅遊如何影響洞穴魚類、其生長速度如何、眼睛變盲的規律怎麼樣等一系列問題,將作為科研人員今後的研究方向。
《科學時報》 (2009-3-18 A1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