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科考隊在廣西發現盲魚盲蝦等罕見生物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南寧1月24日電(田書宇)來自中國和法國的15位科考人員近日在廣西河池市進行了為期9天的洞穴科學考察活動。科考隊深入河池市轄區的8個洞穴,發現了一批具有開發和科考價值的精美自然洞穴和珍稀罕見的盲魚、盲蝦等水生物。

  河池市金城江區為大石山區,在地質學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峰叢窪地和峰林平原地貌。此次科學考察中方領隊陳立新介紹,本次探險的路線和範圍為河池市金城江區河池鎮、拔貢鎮、六甲鎮公路沿線及龍江河流域的洞穴。

  在拔貢鎮寨熬村洞拔洞,科考人員在勘察中發現,洞道如迷宮般複雜,僅上層洞就有19個支洞交錯貫通。高大的洞頂因超出測距儀測量範圍,無法測出高度;在洞穴大廳頂部有多個天窗直通山頂,底部水流沿著狹小的豎井,匯入幾百米深的地下河。

  陳立新說,在拔貢鎮大莫村岜臘洞,科考人員發現了珍貴的盲魚,學名金線䰾。金線䰾是稀有的洞穴盲魚,對生存環境要求高,大多生活在水質純淨無汙染且食物稀少的洞穴底層,如果地下河水與地表水連通並受到汙染就會死亡,因此數量稀少。

  在考察活動的最後一天,科考人員還發現了一個由6個連串水平大廳組成的溶洞,洞內潔白精美、形態各異的鐘乳石令科考人員驚嘆。一根純白色的石筍直插洞頂,測量高度有18米。科考人員表示,這需要數百萬年保持穩定的地質環境才能形成。

  陳立新介紹,此次洞穴探險科考,不僅發現了地下河、豎井、天窗,還發現了盲魚、盲蝦等珍稀洞穴生物,反映出該地區生態完好。

相關焦點

  • 中法科考隊溶洞探險 發現盲魚盲蝦等珍稀水生物
    地處廣西大石山區的廣西河池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密集。從1月12日到1月20日,來自法國和中國的15位科考人員,在河池展開了為期9天的洞穴科考活動,發現了珍稀罕見的盲魚、盲蝦等水生物。  9天的活動中,科考人員共深入河池市境內的八個洞穴。
  • 科考隊華南地下河洞穴中,發現罕見盲魚,外形奇特
    最近,一個中外聯合科考隊在華南的地下河洞穴中,發現了一種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以琢磨的奇怪魚類。這種魚生活在地下河的洞穴中,是最奇特的淡水魚類,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魚類之一。 目前這種奇特的魚還沒有相關的信息數據記載,其他記錄也非常稀少,只有兩隻這種魚被保存在博物館藏品中。
  • 桃花水母、盲魚盲蝦、水下工廠……探險世界最大地下河!
    我們見識過喀斯特的叢林,峰叢,峰林,但很少人知道,在其地表之下,有一個個與世隔離的黑暗洞穴,存在著一個非常神秘獨一無二的水下世界,洞穴之下存活著上億年歷史的珍稀生物。而這一次,就是為了尋找它們蹤跡。讓人不禁好奇,洞穴中的神秘生物到底是何樣?潛行黑暗洞穴中又有哪些挑戰與危險?
  • 盲魚、盲蝦、飛虎這些國家級保護動物竟然藏在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廣西西部有個樂業縣,隸屬於 百色地區,鄰近貴州省,地處雲貴髙原南部。這裡,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樂業地區天氣溼熱,雨量充沛,有大片石灰巖地 層,這些是造就像大石圍這類天坑的必備條件。它長600米,南北寬420米,容積約為 0.8億立方米。
  • 神秘又古怪的魚:盲魚
    ……在我國西南地區黑暗的地下洞穴中,曾經發現過幾條罕見的盲魚。這些盲魚最大的體長不到10釐米,它們的外表長得十分奇特:細長的身體粉紅而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它體內的脊椎和內臟,形如一條條玻璃魚。它們在長期同黑暗作鬥爭過程中獲得了新本領,它們能忍受飢餓、不怕冷、也不怕熱。
  • 世界上最深的洞穴,六千年沒探明深度,生物猶如來自外星
    ,因為猛獁洞穴太深太大,洞穴的深處更是無盡的黑暗,可謂是伸手不見五指,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猛獁洞穴裡居然有200多種珍惜的生物在頑強的生長著,其中包括沒有眼睛的盲魚,還有洞穴獨有的蟋蟀,沒有顏色的蜘蛛,印第安納蝙蝠和沒有眼睛的盲鰲蝦等珍惜獨特的生物
  • 生活在450℃ 深海火山口的白色盲蝦,給吃貨出了一道難題
    2011年,英國科學家在深度大約5000米的一條海底裂縫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深海蝦種群,這種蝦生活在海底火山泉周邊的巖石上面,每平方米的數量多達2000隻。450℃的環境中,不僅不會被煮熟,還生活的活蹦亂跳。
  •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盤點那些特殊的水中生物!
    大約在數萬年前,盲魚的祖先被水流帶到了只有很少光線或完全沒有光線的地下洞穴內,隨著漫長的歲月流逝,它的眼睛因無用武之地而退化,變成了今天的盲魚。對於一般動物來說,沒有眼睛簡直是不能生活的,但盲魚的眼睛雖然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卻能夠依靠其它器官的特殊感覺來進行正常的生活。
  • 雲南阿廬古洞再現珍稀瀕危盲魚透明金線䰾
    本報訊 一群生活在人類幾乎觸及不到的黑暗幽深洞穴的特殊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無陽光的環境下,發生適應性變異,視覺感官等退化,俗稱「盲魚」。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魚類組專家和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專家一起再次深入瀘西縣阿廬古洞的地下暗河,考察珍稀盲魚透明金線䰾的資源狀況並找到它的蹤跡。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崔桂華介紹,盲魚是生活於洞穴或地下水環境中並表現出一系列適應性特徵的魚類,這些特徵包括眼睛退化、色素消失、鱗片數目減少或消失、感覺系統高度發達等,共有全盲、半盲、眼顯著變小等多種類型。
  • 盲魚不盲 大腦中有第三隻眼
    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穴居盲魚並不盲,它們能夠利用大腦內部的松果體來「看」外界。一種學名為墨西哥麗脂鯉(Astyanax mexicanus)的魚也叫墨西哥盲魚或無眼魚,它們生活在墨西哥一些地下山洞中,魚體呈長形、側扁、尾鰭呈叉形、頭較短,體長可達8釐米。  據美國《自然》雜誌網站3月1日報導,由於這些盲魚沒有完整的眼睛結構,科學家一直認為它們不能視物。但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研究員萩原正輝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 水族百科(盲魚)
    盲魚   盲魚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觀賞魚,他們是沒有眼睛的魚。這是因為盲魚的祖先大多在山洞、深海或多泥水域中生存,經過了幾代,盲魚就喪失了視力。更有一些盲魚在出生時有眼睛,但不久就消失了。jordani  中文學名:盲魚  科:脂鯉科  分布區域:原產於墨西哥,美洲、歐洲、非洲、亞洲都有發現  門:脊索動物門  界:動物界
  • 防城港 廣西北崙河口保護區發現罕見鳥類
    防城港 廣西北崙河口保護區發現罕見鳥類小鳥草叢嬉戲 原是白眉田雞廣西北崙河口保護區發現罕見鳥類白眉田雞。唐上波攝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南寧訊 (記者雷倩倩 通訊員廖開軍)2017年12月27日,廣西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日常鳥類監測中,發現了陌生的秧雞科鳥類。經專家鑑別,這種小鳥為罕見的白眉田雞。廣西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大陸的西南端。
  • Nat Comm丨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 Nat Comm丨馬莉等揭示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β-合酶a(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 盲魚
    暗河裡有一條盲魚,盲魚是沒有眼睛的,可是她有。所以在這條暗河裡,她理所當然地被視作異類。這條暗河蜿蜒在群山之下,千萬年不見光彩。有眼睛,也沒有用。可是在她看來不一樣,她有眼睛,即使入目是黑暗,她也睜大了眼睛死命地追尋哪怕一點微弱的光芒。
  • 「蛟龍號」首次拍到大量深海奇異生物-蛟龍,首次,拍攝,深海,奇異...
    在整個下潛拍攝探查過程中,「蛟龍號」收穫頗豐,獲得了3隻兩個不同種類的海參、1隻海星、1株柳珊瑚、2個底棲巨型原生動物、3種海綿(各1隻)、1隻海百合等海洋生物樣品,以及6管PUSHCORE(柱狀)沉積物、5塊玄武巖樣品和數十粒多金屬結核,並拍攝到鼠尾魚、盲魚、水螅、耳狀章魚、海葵、鎧甲蝦等豐富的大型生物種群視頻。
  • 麻慄坡生物多樣性引起環保部科考隊關注
    5月4日至11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西南林業大學、河南信陽師範學院部分專家教授聯合組成環保部科考隊,來到麻慄坡進行第四次的野外科學考察。麻慄坡縣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地理坐標位於北緯22°48′—23°33′,東經104°32′—105°18′之間。
  • 雲南古洞現透明盲魚金線䰾 處於瀕危狀態(圖)
    阿廬古洞發現的透明金線䰾。在人類很少觸及的洞穴黑暗地帶,生活著一種俗稱「盲魚」的生物,這種天生就沒有雙眼的魚類用它奇特的身體構造向我們展示了地球上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專家和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深入雲南阿廬古洞的地下暗河中,幸運地找到了這種與世隔絕的珍稀「盲魚」——透明金線䰾。
  • 孫寬 | 我們都是不同形式的「盲魚」
    盲魚的出現與山洞、溶洞有關。洞穴中具有豐富的食物,並且可以為某些動物的生存提供安全的棲息場所。盲魚的祖先原是洞外的魚類,有眼睛,體表也有色彩,它們對於漆黑的洞穴並不喜歡。當它們偶然來到地下湖、地下河或地下潭時,由於不習慣那裡的生活環境,便會迅速離開,返回外面的河川湖潭。
  • 深海火山附近的螃蟹、盲蝦可以忍受400℃ 高溫,如何煮熟食用
    深海火山,熱液噴口形成於海水與巖漿交匯處,熱液流體中含有的礦物在冷卻時形成煙囪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