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魚的出現與山洞、溶洞有關。
洞穴中具有豐富的食物,並且可以為某些動物的生存提供安全的棲息場所。
盲魚的祖先原是洞外的魚類,有眼睛,體表也有色彩,它們對於漆黑的洞穴並不喜歡。當它們偶然來到地下湖、地下河或地下潭時,由於不習慣那裡的生活環境,便會迅速離開,返回外面的河川湖潭。
但是,如果洞口突然被洞外崩塌的山石、泥土所堵塞,這些魚類無法逃逸,便只好安身於黑洞中。
它們一代代地生存在不見光線的黑暗環境中,由不習慣到慢慢適應,眼睛逐漸退化,以致完全被一層皮褶覆蓋,身體得不到光線的照射,體表的色素也就漸漸消褪,成了半透明的「玻璃魚」。
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的環境,它們逐漸獲得了新的生存本領,對環境溫度要求不再嚴格,能較長時間忍受飢餓,吻須更加發達和敏感,並能繁衍後代,自成體系地進行生命的周期活動。
有關資料顯示,盲魚剛孵出的幼魚是有眼睛的,當幼魚長到兩個月左右,眼珠才逐步退化,成為只有眼眶的盲魚。
動物身上的任何器官,只要沒有實際作用,功能就會自動退化,甚至消失。
我們身體上也有一個器官——盲腸,原來是我們的胃,因為我們食物的不斷進化,這個多餘的胃就失去了作用,才慢慢萎縮成一小段「腸子」,並得了這個名字。
無論什麼不再被使用,都會導致功能退化,進而消失。我相信未來的人類,將不再有盲腸這個器官。
科普完我也終於理解了一件事,十幾年前我腰間盤突出,導致我腿部肌肉的全面退化。
那時幾個間盤壓迫神經,被壓迫神經的疼痛,使我完全站不起來,走不了路,只好完全臥床休息。這樣,左腿的肌肉就在短短三個星期消退得令人驚嘆,也令人沮喪。
其實住院期間我還不斷地做康復治療,但手術回家後,左腿看起來已經比右腿細小了將近一半。腿部肌肉重建道路非常艱難,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恢復到原來的九成。
直到現在,我的不自覺狀態,身體的重心仍全都在右腿上,整個身體右側的肌肉,仍然比左側發達。
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隻「懶惰眼」,就是我們通常僅用一隻眼睛看東西,另一隻處於休息的「睜眼瞎」狀態。
試想,如果我們大腦停止思維,懶得思考,懈怠於任何積極進取的活動,會不會出現「盲腦」?
完全不動手,不做任何家務,甚至上學都有人背書包的孩子,現在越來越多,有些孩子甚至以為牛奶是從超市,或冰箱裡來的,將來會不會有「盲手」?
這可真是說不好的事情。
比看到盲魚還令人震驚的是,我曾看到一則新聞故事,一個河南的年輕人,只有二十三歲,在父母去世後,自己活活餓死。
原因是他從未動手做過任何事情,包括做飯、洗衣等簡單的生活技能,最後生命退化成「不必存在」的狀態。
盲魚雖然沒有眼睛,但是它們並沒有放棄生命,反而繁衍生息,生命延續了下來。
它們是如何生存的呢?
仔細觀察,其實它們在水中不會撞到其他物體,而且捕食能力一點不差,只要投入食物,盲魚就立即發現,並遊過來吃。據說食量還特別大呢!
盲魚擁有極其發達的嗅覺和觸覺,在敏銳的嗅覺和觸覺的引導下,盲魚在黑暗的水底同樣能暢遊無阻。
它們有非常光滑的身體,嘴邊長著四根短短的吻須,尾鰭分成了一個小叉,身子是半透明的,透過它們的身體,甚至能看到它們的脊椎和內臟。
盲魚的其他器官都非常發達,因此能在漆黑無光的環境下生存。
它們在長期同黑暗的鬥爭過程中獲得了新本領,它們不挑食物,什麼都能吃,而且能忍受飢餓,既不怕冷,也不伯熱。在水溫10~35℃時都能生存,生命力極強。
這正如盲人一樣,當眼睛看不見時,身體其他器官都一起努力來彌補這一生理缺陷。「天無絕人之路」,許多盲人都有非常靈敏的聽覺,並能用各個器官感知世界。
不僅如此,世界上不乏傑出的盲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比如作家海倫•凱勒,中國的民間音樂家阿炳,日本年輕鋼琴家和作曲家辻井伸行,美國的歌手、音樂家、歌曲作家、多樂器演奏家和唱片製作人史提夫·汪達等,舉不勝舉。
讓我們一起閉上眼睛,「看看」這個世界吧!
也許某種生理缺陷,使我們的生存意識更強烈,我們潛意識裡對世界的感知能力更強大,對卓越的追求更執著和堅忍,對人生的感悟更敏銳和細膩?
某種缺陷,或某些缺失、缺少、缺乏、缺憾,說不定就是生命對我們的另一種恩惠。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