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寬 | 我們都是不同形式的「盲魚」

2021-01-15 寬餘時光

盲魚的出現與山洞、溶洞有關。


洞穴中具有豐富的食物,並且可以為某些動物的生存提供安全的棲息場所。


盲魚的祖先原是洞外的魚類,有眼睛,體表也有色彩,它們對於漆黑的洞穴並不喜歡。當它們偶然來到地下湖、地下河或地下潭時,由於不習慣那裡的生活環境,便會迅速離開,返回外面的河川湖潭。


但是,如果洞口突然被洞外崩塌的山石、泥土所堵塞,這些魚類無法逃逸,便只好安身於黑洞中。


它們一代代地生存在不見光線的黑暗環境中,由不習慣到慢慢適應,眼睛逐漸退化,以致完全被一層皮褶覆蓋,身體得不到光線的照射,體表的色素也就漸漸消褪,成了半透明的「玻璃魚」。


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的環境,它們逐漸獲得了新的生存本領,對環境溫度要求不再嚴格,能較長時間忍受飢餓,吻須更加發達和敏感,並能繁衍後代,自成體系地進行生命的周期活動。


有關資料顯示,盲魚剛孵出的幼魚是有眼睛的,當幼魚長到兩個月左右,眼珠才逐步退化,成為只有眼眶的盲魚。





動物身上的任何器官,只要沒有實際作用,功能就會自動退化,甚至消失。


我們身體上也有一個器官——盲腸,原來是我們的胃,因為我們食物的不斷進化,這個多餘的胃就失去了作用,才慢慢萎縮成一小段「腸子」,並得了這個名字。


無論什麼不再被使用,都會導致功能退化,進而消失。我相信未來的人類,將不再有盲腸這個器官。


科普完我也終於理解了一件事,十幾年前我腰間盤突出,導致我腿部肌肉的全面退化。


那時幾個間盤壓迫神經,被壓迫神經的疼痛,使我完全站不起來,走不了路,只好完全臥床休息。這樣,左腿的肌肉就在短短三個星期消退得令人驚嘆,也令人沮喪。


其實住院期間我還不斷地做康復治療,但手術回家後,左腿看起來已經比右腿細小了將近一半。腿部肌肉重建道路非常艱難,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恢復到原來的九成。


直到現在,我的不自覺狀態,身體的重心仍全都在右腿上,整個身體右側的肌肉,仍然比左側發達。


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隻「懶惰眼」,就是我們通常僅用一隻眼睛看東西,另一隻處於休息的「睜眼瞎」狀態。


試想,如果我們大腦停止思維,懶得思考,懈怠於任何積極進取的活動,會不會出現「盲腦」?


完全不動手,不做任何家務,甚至上學都有人背書包的孩子,現在越來越多,有些孩子甚至以為牛奶是從超市,或冰箱裡來的,將來會不會有「盲手」?


這可真是說不好的事情。


比看到盲魚還令人震驚的是,我曾看到一則新聞故事,一個河南的年輕人,只有二十三歲,在父母去世後,自己活活餓死。


原因是他從未動手做過任何事情,包括做飯、洗衣等簡單的生活技能,最後生命退化成「不必存在」的狀態。





盲魚雖然沒有眼睛,但是它們並沒有放棄生命,反而繁衍生息,生命延續了下來。


它們是如何生存的呢?


仔細觀察,其實它們在水中不會撞到其他物體,而且捕食能力一點不差,只要投入食物,盲魚就立即發現,並遊過來吃。據說食量還特別大呢!


盲魚擁有極其發達的嗅覺和觸覺,在敏銳的嗅覺和觸覺的引導下,盲魚在黑暗的水底同樣能暢遊無阻。


它們有非常光滑的身體,嘴邊長著四根短短的吻須,尾鰭分成了一個小叉,身子是半透明的,透過它們的身體,甚至能看到它們的脊椎和內臟。


盲魚的其他器官都非常發達,因此能在漆黑無光的環境下生存。


它們在長期同黑暗的鬥爭過程中獲得了新本領,它們不挑食物,什麼都能吃,而且能忍受飢餓,既不怕冷,也不伯熱。在水溫10~35℃時都能生存,生命力極強。


這正如盲人一樣,當眼睛看不見時,身體其他器官都一起努力來彌補這一生理缺陷。「天無絕人之路」,許多盲人都有非常靈敏的聽覺,並能用各個器官感知世界。


不僅如此,世界上不乏傑出的盲藝術家、音樂家、文學家,比如作家海倫•凱勒,中國的民間音樂家阿炳,日本年輕鋼琴家和作曲家辻井伸行,美國的歌手、音樂家、歌曲作家、多樂器演奏家和唱片製作人史提夫·汪達等,舉不勝舉。


讓我們一起閉上眼睛,「看看」這個世界吧!


也許某種生理缺陷,使我們的生存意識更強烈,我們潛意識裡對世界的感知能力更強大,對卓越的追求更執著和堅忍,對人生的感悟更敏銳和細膩?


某種缺陷,或某些缺失、缺少、缺乏、缺憾,說不定就是生命對我們的另一種恩惠。

 

待續


相關焦點

  • 盲魚
    暗河裡有一條盲魚,盲魚是沒有眼睛的,可是她有。所以在這條暗河裡,她理所當然地被視作異類。這條暗河蜿蜒在群山之下,千萬年不見光彩。有眼睛,也沒有用。可是在她看來不一樣,她有眼睛,即使入目是黑暗,她也睜大了眼睛死命地追尋哪怕一點微弱的光芒。
  • 水族百科(盲魚)
    盲魚   盲魚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觀賞魚,他們是沒有眼睛的魚。這是因為盲魚的祖先大多在山洞、深海或多泥水域中生存,經過了幾代,盲魚就喪失了視力。更有一些盲魚在出生時有眼睛,但不久就消失了。jordani  中文學名:盲魚  科:脂鯉科  分布區域:原產於墨西哥,美洲、歐洲、非洲、亞洲都有發現  門:脊索動物門  界:動物界
  • 神秘又古怪的魚:盲魚
    ……在我國西南地區黑暗的地下洞穴中,曾經發現過幾條罕見的盲魚。這些盲魚最大的體長不到10釐米,它們的外表長得十分奇特:細長的身體粉紅而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它體內的脊椎和內臟,形如一條條玻璃魚。它們在長期同黑暗作鬥爭過程中獲得了新本領,它們能忍受飢餓、不怕冷、也不怕熱。
  • 科學家擬態盲魚毛髮開發水下探測器
    顯微鏡下盲魚身上微細毛髮的照片 儘管盲魚看不見東西,它們卻能通過身體長出來的一種表面覆蓋著凝膠的細小毛髮感知周圍的環境和水流的動向
  • 從未目睹繁華世界 我心仍有光明——盲魚
    這些盲魚多數都有著半透明的體色,長長的口須,它們在黑暗的洞中世代相襲,不知晝夜寒暑,過著桃花源般的生活。盲魚可以和其他飼養條件相近的熱帶魚混養,但如果條件許可,最好還把它單獨飼養在一個魚缸裡。盲魚不挑食,喜歡在黑暗的環境中攝食。
  • 科考隊華南地下河洞穴中,發現罕見盲魚,外形奇特
    發現的盲魚在此之前,這種魚只在一個洞穴中曾被發現過。科學家們在1988年首次發現了這種魚,但從那時起就再也沒有這種魚的相關記錄。科學家把這種魚稱為駝背金線魚,它幾乎沒有任何色素,皮膚是透明的白色。盲魚頭部鏡頭特寫據了解,中國有著豐富的地下河洞穴魚,其中可能還有數十種未被發現的新物種。 科考隊在華南的一個地下河洞穴中探險時發現了這種盲魚,儘管如此,這種特殊的盲魚已經幾十年沒被人看到了。
  • 盲魚不盲 大腦中有第三隻眼
    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穴居盲魚並不盲,它們能夠利用大腦內部的松果體來「看」外界。一種學名為墨西哥麗脂鯉(Astyanax mexicanus)的魚也叫墨西哥盲魚或無眼魚,它們生活在墨西哥一些地下山洞中,魚體呈長形、側扁、尾鰭呈叉形、頭較短,體長可達8釐米。  據美國《自然》雜誌網站3月1日報導,由於這些盲魚沒有完整的眼睛結構,科學家一直認為它們不能視物。但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研究員萩原正輝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 雲南古洞現透明盲魚金線䰾 處於瀕危狀態(圖)
    在人類很少觸及的洞穴黑暗地帶,生活著一種俗稱「盲魚」的生物,這種天生就沒有雙眼的魚類用它奇特的身體構造向我們展示了地球上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專家和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深入雲南阿廬古洞的地下暗河中,幸運地找到了這種與世隔絕的珍稀「盲魚」——透明金線䰾。
  • 洞穴裡快樂的盲魚
    是一個與人類生活環境完全不一樣的黑暗世界……這個黑暗世界中,沒有陽光,卻依然生機勃勃;沒有鮮花盛開,卻依然色彩斑斕……生命的偉大與神奇,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這裡……在地下數公裡的溶洞深處,依然有許多鮮活的生命存在,因為沒有陽光,幾乎所有的動物都已白化
  • Nat Comm丨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 中法科考隊溶洞探險 發現盲魚盲蝦等珍稀水生物
    從1月12日到1月20日,來自法國和中國的15位科考人員,在河池展開了為期9天的洞穴科考活動,發現了珍稀罕見的盲魚、盲蝦等水生物。  9天的活動中,科考人員共深入河池市境內的八個洞穴。像這種稀有的洞穴盲魚,學名叫金線䰾,就是在拔貢鎮大莫村岜臘洞中發現的。
  • 雲南阿廬古洞再現珍稀瀕危盲魚透明金線䰾
    本報訊 一群生活在人類幾乎觸及不到的黑暗幽深洞穴的特殊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無陽光的環境下,發生適應性變異,視覺感官等退化,俗稱「盲魚」。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魚類組專家和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專家一起再次深入瀘西縣阿廬古洞的地下暗河,考察珍稀盲魚透明金線䰾的資源狀況並找到它的蹤跡。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崔桂華介紹,盲魚是生活於洞穴或地下水環境中並表現出一系列適應性特徵的魚類,這些特徵包括眼睛退化、色素消失、鱗片數目減少或消失、感覺系統高度發達等,共有全盲、半盲、眼顯著變小等多種類型。
  • 盲魚魚社會百家號最新權重排名-自媒體快速入門轉正賺錢
    盲魚魚是當前百家號中的普通號,目前帳號百家號權重為2,綜合排名位列148091名,社會分類排名位列17864名,領先了86.7%的百家號。 優質文章: 「國內最特別的火車站,站名118年來都只有1個字,你知道是哪裡嗎?」
  • Nat Comm丨馬莉等揭示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β-合酶a(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 中法科考隊在廣西發現盲魚盲蝦等罕見生物
    科考隊深入河池市轄區的8個洞穴,發現了一批具有開發和科考價值的精美自然洞穴和珍稀罕見的盲魚、盲蝦等水生物。  河池市金城江區為大石山區,在地質學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峰叢窪地和峰林平原地貌。此次科學考察中方領隊陳立新介紹,本次探險的路線和範圍為河池市金城江區河池鎮、拔貢鎮、六甲鎮公路沿線及龍江河流域的洞穴。
  • [圖]受到洞穴盲魚的啟發 南洋理工開發出了水下航行器的傳感系統
    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複製了洞穴盲魚的側線設計,並造出了一個人造系統,能夠讓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機器人)的導航更準確、更有效。 一條洞穴盲魚通常情況下,水下機器人使用相機、聲納和水下聲學定位系統。
  • 桃花水母、盲魚盲蝦、水下工廠……探險世界最大地下河!
    我們見識過喀斯特的叢林,峰叢,峰林,但很少人知道,在其地表之下,有一個個與世隔離的黑暗洞穴,存在著一個非常神秘獨一無二的水下世界,洞穴之下存活著上億年歷史的珍稀生物。而這一次,就是為了尋找它們蹤跡。讓人不禁好奇,洞穴中的神秘生物到底是何樣?潛行黑暗洞穴中又有哪些挑戰與危險?
  • 哲學觀點的不同導致不同的理論形式
    轉自:聲振之家 哲學園鳴謝 我們經常看到的是一個理論用這類形式,另一類理論用其它形式;一類理論是這樣來解釋,另一類理論是那樣來解釋。但是,無論是哪個理論,都是由相同的更為基礎的定理來得到證明的。 對於基礎的科學定理,從不同的哲學觀點來解讀,就邏輯性的導出不同的理論形式;對於基礎的科學定理,從不同的數學工具來表達,就抽象性的建立不同的理論體系。
  • 殘酷的「用進廢退」規律,這種魚長期生存在黑暗中,眼睛都退化了
    就像我們的大腦,我們越勤於思考,它就越靈活;如果我們越懶惰,它就會變得像生鏽的機器部件,越來越遲鈍。對於「用進廢退」的這個規律,在美洲的一些喀斯特地貌的山腹裡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墨西哥穴居盲魚。
  • 盲魚、盲蝦、飛虎這些國家級保護動物竟然藏在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
    在大石圍天坑底部的暗河中有一種罕見魚類一一盲魚。盲魚通體透明,體內紅色的血液、彩色的內臟器官、白色的骨骼清晰可見,眼睛卻很小很小,這顯然是長期生活的黑暗環境使然。暗河中的盲蝦沒有眼睛,肢節、觸角比身體長二三倍。樂業天坑中還發現了被當地人稱為 「飛虎」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鼯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