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受到洞穴盲魚的啟發 南洋理工開發出了水下航行器的傳感系統

2020-11-23 網易手機

是否想過魚類如何在黑暗的水裡輕鬆地尋找路線呢?它們中的大多數使用一行在身體兩側的"側線'(lateral line)的毛細胞,檢測運動引起的水壓變化、或者在物體周圍的水流。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複製了洞穴盲魚的側線設計,並造出了一個人造系統,能夠讓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機器人)的導航更準確、更有效。

一條洞穴盲魚

通常情況下,水下機器人使用相機、聲納和水下聲學定位系統。相機不適用於渾濁的水中,但是世界上有很多黑暗的水體,而AUV(自主水下機器人)上的聲納和聲學系統非常昂貴、電池性能也有限。

博士生Kottapalli Giri Prakash、Miao Jianmin副教授和助理研究員Mohsen Asadniaye Fard Jahromi

不同的是,以洞穴盲魚為靈感的傳感器陣列,每組的成本低於100美元,只需要很小的功率。此外,它們還不會產生對水生動物有害的聲納"ping"響。

傳感器陣列

該系統由兩排陣列組成,每行有5個傳感器(我們知道圖片裡有4排——這上面或許集成了兩組陣列)。每個傳感器的尺寸僅為1.8x1.8mm,周圍由微觀的水凝膠包裹(consists of a microscopic sensory pillar surrounded by hydrogel0,誰的壓力會改變其彎曲度。

據報導,結合計算機視覺系統,該陣列使得南陽的自主水下自助機器人(AUVs)可以創建和繪製其周圍物體的三維圖像。除了水下機器人,該傳感器也被認為適用於不希望因為聲納而暴露其存在的軍用潛艇。

科學家們現在希望能創建一個該系統的壓電(piezoeletric)版本——通過水的流動使其產生電流。他們也正在研究即使只有很少或根本沒有電流的情況下,用傳感器探測水下物體的方法。

伊利諾伊大學和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們也在開發另一種風格的水下傳感系統。

[來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編譯自:gizmag]

本文來源:cnbeta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Nat Comm丨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責編 | 酶美洞穴魚是指在自然狀態下,其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階段必須在洞穴或地下水體中完成的魚類,缺少洞穴或地下水體環境,其生活史不能正常完成。由於洞穴獨特的黑暗環境,魚類的生存受到了食物、定位 和繁殖等方面的限制,洞穴魚類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形態特徵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視覺系統和色素系統退化消失。
  • Nat Comm丨馬莉等揭示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由於洞穴獨特的黑暗環境,魚類的生存受到了食物、定位 和繁殖等方面的限制,洞穴魚類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形態特徵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視覺系統和色素系統退化消失。β-合酶a(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 海上無人系統——水面/水下航行器:新能力和新任務
    毫無疑問,無人機越來越受到決策者、各個行業以及公眾的關注,主要是因為無人機在對抗作戰中的參與程度越來越高。雖然無人機在規模化迅猛增長,但水面/水下無人系統(UUS)還是在預算爭奪戰中毫無懸念地勝出。
  • 無人水下航行器革命性改變水下戰爭形態
    9月底,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開始分頭為美國海軍設計「殺人鯨」超大型無人水下航行器(XLUUV),以期方案勝出贏得最終的超級大訂單;10月底,美國海軍作戰司令部表示,美國海軍將依靠無人水下航行器
  • 美開發出適合無人水下航行器的小型成像聲納系統
    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導,Teledyne BlueView科技公司新開發的M系列2D多波束成像聲納系統已經開始發貨。這是一種用於水下導航、監視、目標跟蹤和執行其他水下成像任務的小型實時高解析度聲納成像系統。   新系統比該公司的P900系列聲納系統小30%,而特性和功能相同,尤其適用於無人水下航行器(UUV)。
  • 科研人員提出一種基於僅接收端的三步式水下傳感網絡時間同步協議
    在水下傳感網絡中實現數據融合、能量管理、傳輸調度等功能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所有網絡節點共享同一個時間基準。因此,時間同步技術對於水下傳感網絡至關重要。能量消耗和同步精度是設計時間同步協議時需考慮的兩個重要的因素。
  • 科學家擬態盲魚毛髮開發水下探測器
    顯微鏡下盲魚身上微細毛髮的照片 儘管盲魚看不見東西,它們卻能通過身體長出來的一種表面覆蓋著凝膠的細小毛髮感知周圍的環境和水流的動向
  • 桃花水母、盲魚盲蝦、水下工廠……探險世界最大地下河!
    我們見識過喀斯特的叢林,峰叢,峰林,但很少人知道,在其地表之下,有一個個與世隔離的黑暗洞穴,存在著一個非常神秘獨一無二的水下世界,洞穴之下存活著上億年歷史的珍稀生物。而這一次,就是為了尋找它們蹤跡。讓人不禁好奇,洞穴中的神秘生物到底是何樣?潛行黑暗洞穴中又有哪些挑戰與危險?
  • 科學家開發新系統 使用無人駕駛船發射自主水下航行器
    儘管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確實能使海洋數據的收集過程變得更加容易,但是發射東西仍然很麻煩。這就是科學家開發一種新系統的原因,該系統使用無人水面艇來部署自主水下航行器。通常,自動水下航行器是從一艘大型船隻發射的。
  • 論文推薦 | 水下航行器阻力參數化分析與優化
    自主水下航行器導航技術[J] . 火力指揮與控制, 2004, 29(6): 11-16.[2] 崔維成, 馬嶺. 水下航行器設計中所要解決的水動力學問題[C]//第九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二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 成都: 中國力學學會, 2009: 9-29.[3] 漆小舟, 萬德成.
  • 洞穴裡快樂的盲魚
    ……在地下數公裡的溶洞深處,依然有許多鮮活的生命存在,因為沒有陽光,幾乎所有的動物都已白化;因為常年生活在黑暗之中,所有動物的眼睛已完全退化;但相應的觸覺功能卻是異常的發達……常見的動物有:白色的蜘蛛,白色的蟋蟀,白色的小蝦,白色的盲魚
  • 如何高效實現水下航行器的無線充電?哈工大科研人員發布研究成果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新能源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研究人員蔡春偉、武帥、張言語、劉金泉、楊世彥,在2020年第14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基於磁耦合諧振原理,設計一套基於弧形線圈和二次側控制的無線充電系統,對水下自主航行器無線充電技術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新型鋁電池只「喝」海水,可使無人水下航行器續航能力增加10倍
    無人水下航行器(Unpiloted Underwater Vehicles, UUVs)是一種主要以水面艦船或潛艇為平臺,能長時間潛入水下航行,獨立完成特定任務的智能化裝置。UUVs上裝有各種傳感器、專用設備甚至武器,是現代海軍執行海事任務的必備利器,也是民間用於水下搜救、海底勘察的重要工具。
  • 雲南古洞現透明盲魚金線䰾 處於瀕危狀態(圖)
    在人類很少觸及的洞穴黑暗地帶,生活著一種俗稱「盲魚」的生物,這種天生就沒有雙眼的魚類用它奇特的身體構造向我們展示了地球上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專家和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深入雲南阿廬古洞的地下暗河中,幸運地找到了這種與世隔絕的珍稀「盲魚」——透明金線䰾。
  • 全球水下無人系統發展現狀及關鍵技術
    美國在研發水下航行器的過程中, 還特別注重體系化發展。比如由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設計的REMUS(remot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units)系列化水下航行器(見圖1)。圖9 水下持續監視網示意圖該系統可獲取海洋環境信息、探測水下目標,為水下作戰提供支撐, 已於2015年形成作戰能力。
  • 可上天入海的仿飛魚無人航行器
    仿生飛魚水下無人航行器可自主轉換於空中與水裡  近日,據外媒報導,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研製出仿飛魚的水下無人航行器FlyingFish, 它能夠在天空和水下兩種界面進行暢遊。據雷鋒網了解,這項發明的靈感來源於飛魚,因其可暢遊水裡也能躍至海面飛行的特性,這款水下無人航行器的研製受到它的啟發。
  • 神秘又古怪的魚:盲魚
    ……在我國西南地區黑暗的地下洞穴中,曾經發現過幾條罕見的盲魚。這些盲魚最大的體長不到10釐米,它們的外表長得十分奇特:細長的身體粉紅而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它體內的脊椎和內臟,形如一條條玻璃魚。它們在長期同黑暗作鬥爭過程中獲得了新本領,它們能忍受飢餓、不怕冷、也不怕熱。
  • 從A到Z,是愛上南洋理工的26個理由
    山河遠闊 人間煙火從 A 到 Z 點點滴滴都是我愛「理」的氣息親愛的 南洋理工AAdmission Letter錄取通知書>Graduate畢業生•南洋為起點躍入人海邂逅南洋理工遇見屬於自己的燦爛人生HHealthy
  • 中法科考隊溶洞探險 發現盲魚盲蝦等珍稀水生物
    從1月12日到1月20日,來自法國和中國的15位科考人員,在河池展開了為期9天的洞穴科考活動,發現了珍稀罕見的盲魚、盲蝦等水生物。  9天的活動中,科考人員共深入河池市境內的八個洞穴。像這種稀有的洞穴盲魚,學名叫金線䰾,就是在拔貢鎮大莫村岜臘洞中發現的。
  • 雲南阿廬古洞再現珍稀瀕危盲魚透明金線䰾
    本報訊 一群生活在人類幾乎觸及不到的黑暗幽深洞穴的特殊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無陽光的環境下,發生適應性變異,視覺感官等退化,俗稱「盲魚」。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魚類組專家和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專家一起再次深入瀘西縣阿廬古洞的地下暗河,考察珍稀盲魚透明金線䰾的資源狀況並找到它的蹤跡。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崔桂華介紹,盲魚是生活於洞穴或地下水環境中並表現出一系列適應性特徵的魚類,這些特徵包括眼睛退化、色素消失、鱗片數目減少或消失、感覺系統高度發達等,共有全盲、半盲、眼顯著變小等多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