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擬態盲魚毛髮開發水下探測器

2020-11-23 科學網

顯微鏡下盲魚身上微細毛髮的照片

 

儘管盲魚看不見東西,它們卻能通過身體長出來的一種表面覆蓋著凝膠的細小毛髮感知周圍的環境和水流的動向。科學家從盲魚這種在無光環境下探知水下物體和導航的能力得到靈感,在實驗室研究開發盲魚毛髮的仿生設備。

 

盲魚用它們的特殊毛髮可以探測障礙、逃避天敵的追捕和捕食,研究者相信他們開發的人工傳感器也能在水下作業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如港口安檢、監察、海嘯的提前預警、自動石油鑽塔的檢測、自動水下交通工具導航、以及海洋研究等。

 

在3月20日的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上,來自美國喬治亞技術學院的研究者們發表了他們擬態盲魚的水下探測器。

 

喬治亞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Vladimir Tsukruk說,盲魚的這些毛髮細胞與精良設計的機械傳感器相似,也有點像我們人耳中用來平衡聽覺的絨毛,這種凝膠狀毛髮細胞的偏轉可以測量重要的流動信息。這種毛髮的功能還優於主動聲納探測,主動聲納需要很大的空間,發送強聽覺信號,對環境有害,也不適合秘密行動應用。

 

相關焦點

  • [圖]受到洞穴盲魚的啟發 南洋理工開發出了水下航行器的傳感系統
    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複製了洞穴盲魚的側線設計,並造出了一個人造系統,能夠讓自主水下航行器(水下機器人)的導航更準確、更有效。 一條洞穴盲魚通常情況下,水下機器人使用相機、聲納和水下聲學定位系統。
  • 桃花水母、盲魚盲蝦、水下工廠……探險世界最大地下河!
    對於專業潛水員來說,水下交流十分重要,但水下對講機在水中使用非常不穩定,手勢交流也只有在雙方相互注意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而洞穴由於內部構造的複雜性,以及水下能見度等因素,一旦迷失極易發生危險,因此,保持通訊也是保障安全潛水的必要條件。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探險團隊來到「白龍洞」。由於洞內有一自來水廠,水質良好,很符合桃花水母的生存條件。
  • 神秘又古怪的魚:盲魚
    ……在我國西南地區黑暗的地下洞穴中,曾經發現過幾條罕見的盲魚。這些盲魚最大的體長不到10釐米,它們的外表長得十分奇特:細長的身體粉紅而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它體內的脊椎和內臟,形如一條條玻璃魚。它們在長期同黑暗作鬥爭過程中獲得了新本領,它們能忍受飢餓、不怕冷、也不怕熱。
  • 水族百科(盲魚)
    盲魚   盲魚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觀賞魚,他們是沒有眼睛的魚。這是因為盲魚的祖先大多在山洞、深海或多泥水域中生存,經過了幾代,盲魚就喪失了視力。更有一些盲魚在出生時有眼睛,但不久就消失了。盲魚   盲魚其實是所有無眼魚的統稱,其實盲魚的祖先原本是有眼睛的,但是由於長期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下,所以漸漸失去了視力,也因此後代會出現沒有眼睛的情況。
  • 盲魚不盲 大腦中有第三隻眼
    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穴居盲魚並不盲,它們能夠利用大腦內部的松果體來「看」外界。一種學名為墨西哥麗脂鯉(Astyanax mexicanus)的魚也叫墨西哥盲魚或無眼魚,它們生活在墨西哥一些地下山洞中,魚體呈長形、側扁、尾鰭呈叉形、頭較短,體長可達8釐米。  據美國《自然》雜誌網站3月1日報導,由於這些盲魚沒有完整的眼睛結構,科學家一直認為它們不能視物。但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研究員萩原正輝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 科考隊華南地下河洞穴中,發現罕見盲魚,外形奇特
    發現的盲魚在此之前,這種魚只在一個洞穴中曾被發現過。科學家們在1988年首次發現了這種魚,但從那時起就再也沒有這種魚的相關記錄。科學家把這種魚稱為駝背金線魚,它幾乎沒有任何色素,皮膚是透明的白色。盲魚頭部鏡頭特寫據了解,中國有著豐富的地下河洞穴魚,其中可能還有數十種未被發現的新物種。 科考隊在華南的一個地下河洞穴中探險時發現了這種盲魚,儘管如此,這種特殊的盲魚已經幾十年沒被人看到了。
  • 五大未來水下探測器:螢光蝌蚪可檢測水汙染(組圖)
    北京時間12月17日消息,據美國《大眾機械》雜誌網站報導,科學家們近期發明了一系列水下探索工具,如深海漫遊者、機器魚以及螢光蝌蚪等。未來,它們將能夠幫助科學家們探索水下資源,研究氣候變化和環境汙染對地球水資源的影響等。以下是五種最新研製的未來水下探測器:  1.
  • 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神經容量相當於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
    一直以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都在努力復刻人腦的工作原理,由此誕生了我們熟悉的神經網絡。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在嘗試複製感官能力,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片 Loihi 就是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擁有 13 萬個神經元(1024 核),實現了嗅覺模擬,掌握了 10 種危險品不同氣味的神經表徵。
  • 最大規模的神經擬態計算系統,神經容量相當於小型哺乳動物的大腦
    一直以來,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都在努力復刻人腦的工作原理,由此誕生了我們熟悉的神經網絡。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在嘗試複製感官能力,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片 Loihi 就是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擁有 13 萬個神經元(1024 核),實現了嗅覺模擬,掌握了 10 種危險品不同氣味的神經表徵。
  • 盲魚
    暗河裡有一條盲魚,盲魚是沒有眼睛的,可是她有。所以在這條暗河裡,她理所當然地被視作異類。這條暗河蜿蜒在群山之下,千萬年不見光彩。有眼睛,也沒有用。可是在她看來不一樣,她有眼睛,即使入目是黑暗,她也睜大了眼睛死命地追尋哪怕一點微弱的光芒。
  • Nat Comm丨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 中法科考隊在廣西發現盲魚盲蝦等罕見生物
    科考隊深入河池市轄區的8個洞穴,發現了一批具有開發和科考價值的精美自然洞穴和珍稀罕見的盲魚、盲蝦等水生物。  河池市金城江區為大石山區,在地質學上是典型的喀斯特峰叢窪地和峰林平原地貌。此次科學考察中方領隊陳立新介紹,本次探險的路線和範圍為河池市金城江區河池鎮、拔貢鎮、六甲鎮公路沿線及龍江河流域的洞穴。
  • Nat Comm丨馬莉等揭示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β-合酶a(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 孫寬 | 我們都是不同形式的「盲魚」
    盲魚的出現與山洞、溶洞有關。洞穴中具有豐富的食物,並且可以為某些動物的生存提供安全的棲息場所。盲魚的祖先原是洞外的魚類,有眼睛,體表也有色彩,它們對於漆黑的洞穴並不喜歡。當它們偶然來到地下湖、地下河或地下潭時,由於不習慣那裡的生活環境,便會迅速離開,返回外面的河川湖潭。
  • 靈感來自北極熊毛髮 我國科學家製備仿生隔熱材料
    在工程師眼中,北極熊的毛髮是理想的隔熱材料。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如今已經研製出這樣一種保溫材料——仿照單根北極熊毛髮的中空結構,並將其擴展到由許多毛髮組成的塊體材料上,該項研究可能在未來建築和航空航天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該校化學系教授俞書宏介紹,北極熊的毛髮經過進化完善,使其具有在寒冷潮溼的環境中保溫的效果,這使它成為合成保溫材料的理想模型。
  • 從未目睹繁華世界 我心仍有光明——盲魚
    這些盲魚多數都有著半透明的體色,長長的口須,它們在黑暗的洞中世代相襲,不知晝夜寒暑,過著桃花源般的生活。盲魚可以和其他飼養條件相近的熱帶魚混養,但如果條件許可,最好還把它單獨飼養在一個魚缸裡。盲魚不挑食,喜歡在黑暗的環境中攝食。
  • 日本科學家開發成功讓牙齒和毛髮再生的技術
    中新網2月20日電 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和大阪大學的研究小組,19日在美國科學雜誌「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的電子版發表論文,宣布經由對老鼠的實驗,開發成功讓牙齒和毛髮再生的技術。  研究人員指出,若將這種毛齒再生技術應用在人類,使用墮胎胎兒是種選擇,但此關係到倫理問題以及移植至他人身上可能產生的排斥反應,因此今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是由擬接受再生醫療的病人自身的口內或頭皮,找出基本牙齒和毛髮組織的細胞。
  • 擁有神秘「變身術」的擬態章魚,竟是擬態計算機的靈感來源!
    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水域,有一種生物,它被稱為擬態章魚。當它遇到危險時,可以綜合運用色彩、紋理、外觀和行為來模擬15種海洋生物,這種神奇的「變身術」既能夠很好的保護自己,又能夠為它提供更高的攻擊性。我國科學家由此提出疑問:能不能讓計算架構也隨需「變形」呢?
  • 科學家開發新系統 使用無人駕駛船發射自主水下航行器
    儘管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確實能使海洋數據的收集過程變得更加容易,但是發射東西仍然很麻煩。這就是科學家開發一種新系統的原因,該系統使用無人水面艇來部署自主水下航行器。通常,自動水下航行器是從一艘大型船隻發射的。
  • 神經擬態架構性能已達CPU 2000倍
    英特爾開發了微型微射線調製器,相比傳統矽調製器體積縮小了1000倍。伺服器封裝上,可以放置幾百個微型微射線調製器。2、光檢測幾十年來,業界認為矽不具備光探測能力,英特爾開發出的全矽光電探測器(all-silicon photo detector),證明了事實並非如此。這項突破有助於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