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一條魚:瀕危物種滇池金線䰾「沉浮」啟示錄

2020-11-25 人民網

理想的,或者說未來的滇池水體,是什麼樣子?

1月20,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滇池星海半島生態溼地,察看滇池保護治理情況。現場一個玻璃「生態缸」引人注目:雪白淡雅的海菜花盛開水面,滇池金線䰾遊弋穿行,背角無齒蚌棲息缸底。負責生態缸布置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博物館副館長李維薇介紹:「海菜花、金線䰾和無齒蚌分別代表的是滇池土著植物、魚類和螺蚌,這個微縮版生態系統,是今後滇池水域有望達到的理想狀態。」

她接著說:「滇池保護治理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窗口期,也迎來了科技創新的機遇期。從工程治理為主逐漸轉向,越來越多本土物種將回歸、重現,滇池生物多樣性更豐富,形成立體平衡的生態系統。」

那條陽光下閃光的金線䰾,被稱為「滇池古董」:三百多萬年前滇池形成時它就存活其中,然而隨著生存環境被破壞,上世紀八十年代它從湖體消失;隨著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和增殖放流活動持續進行,如今在入滇河流盤龍江上遊,又重現了它的種群身影。一條魚的命運和滇池如此休戚相關,給當前的湖泊治理修復以啟迪。

從瀕危國家II級保護動物,到如今千萬尾級的人工繁育能力;從野外罕見的極小種群,到山區養殖品種;從退出湖體向人類發出警告,到重新入湖對滇池水體進行生物治理——位居「雲南四大名魚」之首的滇池金線䰾,經歷了怎樣的「興衰沉浮」?

消失之謎:滇池向人們發出的「早期警告」

潺潺流水清澈見底,雲南光唇魚、昆明裂腹魚、雲南盤鮈和滇池金線䰾成群結隊搖頭擺尾遊蕩。簇簇海菜花順水漂浮,花朵點綴水面。暮春時節記者來到昆明嵩明黑龍潭,似誤入桃花源,見到了久違的海菜花和野生魚,心情頓感舒暢。

同來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潘曉賦老師「一語催深夢中人」:「想想吧,以前五百裡滇池,條條入滇池河流,都這樣子!」

當這種滇池奔來眼底,該是怎樣「喜茫茫空闊無邊」?但俱往矣!滇池汙染在世紀之交達到頂峰,人們看到的是藍藻爆發後「綠油漆」般的滇池水,陣陣惡臭讓人避之不及。就像詩人的哀嘆:你是否真有過那些——湖藍、碧藍、湛藍、深藍、孔雀藍?曾經的許多滇池風物,也留在了文獻或記憶裡。別的不說,滇池金線䰾就是例證。

滇池金線䰾俗稱金線魚、小洞魚,曾是滇池的「旗艦物種」。成魚喜食小魚小蝦,為「雲南四大名魚」之首——其他三種是洱海的大理弓魚、撫仙湖的鱇浪白魚和星雲湖的大頭鯉,可謂高原名湖育名魚。

可金線䰾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滇池湖體中消失了,什麼原因?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楊君興研究員長期和魚打交道,至今已37年。他解釋:「原因是綜合性的,主因是生存、產卵環境巨變,還有競爭不過外來物種,濫捕和水體汙染也是原因。」

滇池金線䰾是條「嬌貴」的魚。每年約12月到3月,它都會遊到滇池周邊泉眼和地下暗河裡產卵,水溫在18-20度,須是乾淨的流水。它把卵小心翼翼產到水下礫石表面,進入7-8天孵化期,而青、草、鰱、鱅等「四大家魚」孵化期只有兩三天。這意味著,如果沒了龍潭、地下河這樣的產卵環境,或者產卵洄遊通道被阻斷,滇池金線䰾將遭受致命打擊。而上世紀滇池大規模圍湖造田,修建了防浪堤等工程,許多龍潭被砌石成池用來灌溉、取水,加之入滇河道萎縮汙染,金線䰾不得不從滇池「逃亡」,「殘存」在周邊一些龍潭裡。

史料記載,滇池圍湖造田從1969年底開工,每天至少有10萬人往滇池裡傾倒石頭和泥土,經過築堤、排水、填土造田三大「戰役」,歷時8個月,昆明八景之一的「壩橋煙柳」變成烏黑的腐殖土。最終,圍湖造田面積3萬畝。然而多年以後,新造的土地利用率僅達四成,「下雨一包糟,幹天火可燒」。從1971至1982累計產糧407萬公斤,不及當年造田大軍用糧的四分之一。當時戰天鬥地的造田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和考量,但付出的生態代價無可挽回。

長期以來,滇池也是個生產型湖泊,提高水產品產量「解決肚子問題」任務繁巨。1957年前滇池魚類以本土魚類為主。60年代後期,滇池放養的鰱鱅魚、草魚成為主流,1969年水產品捕撈量3080噸。1973年起,日本沼蝦和秀麗白蝦成為滇池主要捕獲物,1975年水產品產量增至8363噸。上世紀80年代,外來物種銀魚開始成為主產品,單此一項產量曾達3500噸。

滇池漁政監督管理處副處長王勇1988年參加工作,和漁業打交道至今。他說直到2010年,才從水體治理角度往滇池投放本土魚種,也就是人工繁育的滇池金線䰾。之前引入「四大家魚」豐富菜籃子,尤其是附帶來的麥穗魚、鰕鯱魚等,讓金線䰾不堪其擾——鰕鯱魚會吃掉它產在礫石上的受精卵。

楊君興說:「金線䰾等土著魚類在繁殖方面的『脆弱嬌貴』,恰恰說明它們對滇池健康水體環境依賴程度高,總書記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系統,這個系統環環相扣,缺了那個鏈條都不行。」他認為,滇池金線䰾退出湖體,其實是在向人類發出早期警告,說明滇池已經「生病」了,但這個警告當時沒被重視,或者說沒被聽懂。

滇池消失的不止金線䰾。上世紀60年代,滇池裡有土著魚26種,現在湖體中只存有4種了。目前滇池土著魚類有15種瀕危或易危,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8種。

金線䰾屬一共有70多個種類,在鯉科裡算物種豐富的家族了。如有滇池金線䰾,也有撫仙湖的撫仙金線䰾和陽宗海陽宗金線䰾——站在昆明梁王山頂,就可以一覽三湖勝景。那麼一種金線䰾即使滅絕了,又有多大影響?

洞穴生物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類群之一,是研究生物極端環境下生存適應的絕佳素材。楊君興介紹:「每個生物都是一部『天書』,蘊藏著隱秘的地質知識和進化信息,一個物種消失了,書裡的一頁紙就撕掉了。」

同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工作的王曉愛博士從遺傳多樣性的角度來理解生物多樣性,她說:「有物種多樣才會有遺傳的多樣性,由此帶來的豐富基因是人類應對各種不確定變化的資源庫,比如應對各種流行傳染病等也需要藉助基因研究,不能因為現在『沒用』就不管,『物種用時方恨少』。」

繁育之功:「抓住上蒼留給我們的最後機會」

2003年的一天,楊君興接到一個陌生的越洋電話。

對方自稱是全球環境基金(GEF)的,計劃資助他進行滇池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研究,並表示願提供98萬美元科研經費。楊君興第一反應:「不是詐騙電話吧,那麼多錢拿什麼還?」

電話是全球環境基金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生物多樣性官員託尼?維克多打來的,錢由世界銀行發放,屬于贈款——楊君興團隊此前完成了撫仙湖鱇浪魚的人工繁育,引起GEF關注。有了這筆錢,楊君興把目光轉向滇池金線䰾,他早就對這條魚「寤寐求之」了。

2004年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在昆明大板橋建立珍稀魚類繁育基地,約有23畝。潘曉賦回憶,從單位坐一個多小時74路公交車,然後轉11路公交車,到大板橋,再換「摩的」花五塊錢才到基地,基地四周是連片農田。

有了經費和基地,楊君興團隊開始野外尋魚。他們走遍了滇池周邊散布的龍潭和溪流,最終在嵩明黑龍潭和牧羊河找到了很小的野生金線䰾種群。如今在辦公室追憶,楊君興說:「這可能是上蒼留給我們拯救滇池金線䰾的最後機會,而沒有中科院、雲南省發改委、環保廳和科技廳的支持,我們也走不到今天。」

滇池金線䰾在野外生存良好,但來到實驗室不繁殖了,池塘裡的金線魚精子和卵子始終不成熟,沒法人工授精,有些魚甚至不排精。

研究人員開始一項項分析滇池金線䰾繁殖所需的條件:要吃什麼才能幫其性成熟,讓餌料配方高度吻合其「野外食譜」;在野外自然繁殖所需的溫度、水流、光照條件,然後人為營造產卵環境……

寒來暑往,楊君興團隊圍繞滇池金線䰾走過三年多。楊君興說:「魚類不會說話,繁殖期又習慣隱蔽起來,只能靠一點點觀察積累。」

潘曉賦自基地成立就駐紮下來,滇池金線䰾在夜間活動,繁殖期他們就睡在魚塘的埂上。「搞科研將就魚不能將就人」,潘曉賦回憶:「晚上觀察魚累了,翻個身能看見滿天星鬥,也是樂趣。」在那些個不眠夜裡,潘曉賦給出生的兒子取名浩銘:希望在浩渺的滇池裡,銘記下這一筆。

出苗了!2007年,實驗室終於繁殖出300多尾魚苗。楊君興團隊摸索出金線䰾性成熟規律後,其受精率從一小時以上受精三成,提高至到半小時內受精七成。此後,滇池金線䰾胚胎發育、仔稚魚的食性轉化與生長、魚的繁殖力以及卵徑大小與胚胎存活的關係等立項課題,也一個個搞清楚了。

3月中旬,記者來到大板橋的魚類基地。鬥轉星移,一條機場高速讓去程縮短了許多,基地周邊建起水庫搬遷戶的新房,滬昆高鐵飛架眼前。在孵化車間,直徑兩三米的鋼盆裡,能看到滇池金線䰾的幼魚密密麻麻。年輕的張源偉博士指著受精卵說:「魚卵就粘在附著物上面,從最初繁殖三百尾到如今上千萬尾,金線䰾的種保住了!」

一個物種的保存有四個層次:種群保存、個體保存、細胞保存和分子保存。王曉愛自稱「養細胞」的人——把滇池金線䰾的細胞「凍」在零下196度的液氮裡,需要時再恢復活性。除了滇池金線䰾,她還給30多種雲南土著魚「建檔立卡」,實現細胞水平的保存。王曉愛也是楊君興老師的博士,張源偉是她同學和老公。從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年輕的他們讀懂了情懷和責任。張源偉掌握了滇池金線䰾和鯉魚的雜交技術,十分有利於產業化推廣,這意味著專利和錢。如今代替潘曉賦在基地紮根的他卻說,光圖錢就不在這裡幹了。

須知,在號稱「生物王國」的彩雲之南,有淡水魚類629個種類,其中土著種594種,約佔全國淡水魚類的四成,居全國之首,而目前雲南處於滅絕、極危、瀕危和易危的土著魚有138種。從這些數字中,不難領會楊君興團隊工作的特殊意義。楊老師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全球價值,我頭髮白了,但還有很多瀕危魚類等著我們。」

出來實驗室,滇池金線䰾將面臨兩個方向:放流進入滇池水體,重新回到祖先們的世界,淨化滇池水體;人工養殖可持續開發利用,「遊」回市民餐桌,增進民生福祉。從2010年開始,滇池水體首次放流金線䰾,就是楊君興團隊人工繁育的魚苗。十年以後,它們活的怎麼樣?

生態之治:生物多樣性恢復需要「繡花功夫」

春暖花開的時節,一條新聞格外引人關注:36隻鉗嘴鸛現身滇池溼地。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彩䴉,也重現滇池。滇池周邊記錄到的野鳥不斷刷新,包括翻石鷸、鐵嘴沙鴴、三趾濱鷸、白翅浮鷗等一二十種。這幾年,滇池湖濱恢復起來的溼地,成了天然「鳥窩」。經過10餘年修復,滇池湖濱形成了寬約200米、面積約33.3平方公裡、植被覆蓋八成的生態帶,一條「綠龍」護滇池。

從「九五」規劃就被納入國家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滇池治理是事關雲南全局的大事和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雲南省、昆明市全面實施「六大工程」,一屆接著一屆幹。2016年全湖水質由劣Ⅴ類上升為Ⅴ類,首摘「劣Ⅴ類」帽子;2018年上升為Ⅳ類,為30年來最好;2019年滇池全湖水質繼續保持在Ⅳ類。鍥而不捨20多年,滇池治理成效明顯,也從單一治汙向「汙染治理與生態恢復並重」轉變。

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的潘珉,高度評價當年環湖截汙和「四退三還」的滇池治理之功,其中「四退三還」指通過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實現還湖、還林、還溼地。「人退湖進,休養生息,是滇池生物多樣性的『產床』」,她說:「通過工程性措施先解決外源汙染問題,再轉向湖體水生態治理,也是國際湖泊治理的共性經驗。」

在生物均衡、生態健康的湖體裡,不該「一魚獨大」。2010年來,人們累計向滇池放流了180多萬尾金線䰾。同時還有滇池高背鯽、雲南光唇魚、滇池銀白魚等土著魚——它們都經歷了在滇池裡消失又重現的「命運沉浮」。

潘曉賦介紹,金線䰾處於滇池食物鏈高層,捕食銀魚等小魚小蝦,小魚蝦們吃浮遊生物,而浮遊生物是藻類們的最大消耗者,又正是藻類導致水體如綠油漆且臭。作為滇池最重要的旗艦物種,金線䰾的繁盛,能改善魚類群落的結構配比,還能幫助其他土著魚類恢復種群。

然而放流十年,金線䰾在滇池裡的種群恢復仍不理想。人們雖在盤龍江上遊發現了放流金線䰾的種群,「但沒有發現小魚苗,說明人工放流的魚可能沒繁殖」,王曉愛有些失望。為何呢?楊君興分析,一是放流數量少,在滇池裡找到宛如大海撈針;二是說明滇池的整體生態環境還不健康理想——對金線䰾來說,龍潭、暗河的洄遊環境依舊被阻斷著,「天然產卵場」恢復不夠。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滇池邊許多寺廟裡的龍潭溪流,還能保留一些土著魚的野生種,周邊生態也破壞較少。潘曉賦說:「學術上注意到『神山聖境』對物種的保護作用,說到底是敬畏心理使然,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去功利化』。」

滄海桑田,要恢復滇池金線䰾的「生境」談何容易!但如果以生物多樣性作為衡量指標,滇池金線䰾就像試金石和航標燈,激勵人們向更高水平的滇池治理邁進!單單以龍潭為例,它們有的乾涸湮沒,有的被截斷成取水口,有的歸誰管理都說不清楚,而吐納連通的龍潭,都曾是滇池的一部分。潘珉認為:「如果說工程治理見效快且顯見,那麼滇池生態治理和生物多樣性恢復,則要長期下繡花功夫,工作瑣碎更須尊重科學。」

從生態之治出發,人們將面臨思路創新調整和指標的平衡取捨。比如當前湖泊治理高度關注水質指標,是幾類水甚至決定工作成敗。從這根指揮棒出發,最見效的辦法是大興土木,且傾向於人工維持湖泊高水位。不過一池清水並不必然代表生物多樣和湖泊健康,用系統的眼光看,高維持水位可能會抑制水草生長和淹沒魚類產卵的淺灘。楊君興提醒:「前期治理打下了好基礎,但若沒有土著生物的繁衍,沒有湖泊的自淨功能,人為維持水質的成本很大。」

但選擇生物多樣性等指標來衡量湖泊治理,既是一個階段性問題,又是個操作問題。潘珉承認,道法自然、一湖一策的思路聽上去挺美,但複雜的指標體系該如何設計才科學?這樣的指標體系能否落地?能否量化評估用於考核?潘珉說:「滇池這方面的指標研究剛剛開始,但也是今後工作的重點和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再接再厲,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楊君興對此理解:滇池金線䰾未來的命運,正有賴於「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成效。

利用之路:「遊回餐桌」才是最可靠的保護

1638年,大旅行家徐霞客從勝境關入雲南,駐足昆明。這一年,他寫下《遊太華山記》,其中說金線魚「魚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縷如線,為滇池珍味」。這就是滇池金線䰾。

潘曉賦興衝衝領著記者去看一個昆明西山腳下的龍潭,他推斷當年徐霞客從那裡路過,登上太華寺,寫下《遊太華山記》。當地社區幹部也有意引種金線䰾,續寫一段歷史的前緣。但現場景象讓人失望:當年可能繁育金線䰾的龍潭已乾涸,旅遊開發也搞得溪澗面目全非,與徐霞客當年描寫的原生態美景大相逕庭。

不過,西山區碧雞鎮百草村的村民,也積極為滇池金線䰾忙活。百草村坐落滇池邊,村裡大小兩個龍潭,一直都有滇池金線䰾生存。村裡收拾的乾乾淨淨,正想借力金線䰾在打造鄉村旅遊。記者趕到時,村裡的龍潭剛疏浚完。小組長王學說:「金線䰾遊回暗河躲起來了,施工完遊客就能看到野生金線䰾,這可是我們百草村的旅遊亮點。」

如何發動起來群眾愛護、主動恢復金線䰾的生存環境?潘珉認為,滇池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治理,做到保護中的「惠益分享」很重要——從中受益了,更多的人才會參與進來。

十多年前,楊君興曾力推「海菜花-金線䰾-蚌類」的立體養殖模式,就是放大的「生態缸」,希望應用在滇池周邊「四退三還」的農地上,還為此爭取項目建起試驗田。但隨著項目完成,這個模式停了下來。在他老同學、西南林業大學退休教授周偉眼裡,「生態缸」養殖雖好,但有點「生不逢時」——那時候怎樣迅速讓滇池水清是最緊迫的任務,花魚蚌的效果慢了。而如今周偉教授覺得「生態缸」養殖的時運來了。他說:「這套模式的好處是村民受益,賣海菜花、金線䰾可以賺錢,又能淨化滇池水質增進生物多樣,值得在滇池『輪牧』推廣。」

隨著滇池治理「由一湖治理向流域治理轉變」,開發滇池金線䰾的經濟價值,讓更多的「立體溼地生態缸」在流域內開花替代其他產業,無疑意義深遠。但是,這路子可行嗎?會有哪些挑戰?

歷時13年,經連續4代,楊君興團隊以野生滇池金線䰾為基礎,終於培育出滇池金線䰾的養殖品種:「䰾優1號」。「䰾優1號」的生長速度比野生種快了四成,肌間刺優化八成,煮熟可以直接咀嚼咽下,可規模化養殖。

2018年5月,「䰾優1號」通過農業部認證,成為雲南省首個獲國家認證的水產養殖新品種。此前十年,農業部審定182個水產新品種,雲南付諸闕如,豐富的魚類資源卻沒能轉化為產業優勢。

楊君興說:「一條瀕危的魚能產生效益,遊回老百姓的餐桌,是最可靠的保護,也是推進湖泊流域生態治理的契機。」那麼品種有了,市場推廣的開嗎?

出昆明二百多公裡,到曲靖市會澤縣。在烏蒙山的肚子裡穿行,沿野牛廄河溯源而上,水聲喧譁作伴,一路山花爛漫,再開一小時,就來到滇澤水產公司的養殖基地,見到了李建友。

李建友長期和楊君興團隊合作,致力於滇池金線䰾的產業化推廣。基地養殖以鱘魚為主,但附帶養了40多種雲南土著魚,這些土著魚常被放流到附近的牛欄江,這裡也是滇池補水工程起點。

儘管滇池金線䰾市價高達六七百元一公斤,但銷量有限推廣不開。李建友總結:一是魚小,一公斤三十多個,不像大魚做「硬菜」好賣;二是作為養殖品種生長期還是慢,長到30多克要兩年;三是知名度不高,畢竟成為養殖新品種才一兩年。

但平時愛研究的李建友,琢磨實踐出了「微流水稻田養殖金線䰾」:在一方稻田設出水口和入水口,稻田一側挖溝。通過稻田水量控制,可以調節水溫從而影響魚的進食習慣和繁殖期;割稻子時魚進入溝裡,克服了稻田養魚的季節性。李建友說:「這套技術簡單成熟易複製,金線䰾養殖規模不再是問題,但推廣開來還需要政府民間共同努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李建友「稻田養土著魚」的發明,和楊君興「立體溼地」的思路不謀而合。楊君興介紹,雲南山區多、大水面少,冷水乾淨的小坑塘溪流挺多,適合當地土著魚生長。雲南全國最多的特有魚種如何惠及邊疆民族地區?滇池金線䰾的產業化不只對滇池流域生態治理有用,還是全省環境保護和利用的「探路者」。

滇池金線䰾可持續利用的目標,正是「惠益分享」下的生態修復。如果你見過滇池以前的樣子,就會知道這種恢復有多值得。百草村85歲的老人劉紅寬回憶,年輕時水裡的魚比樹葉子還多,金線魚夜裡活動,站在河溝裡直撞腳,一點不怕人。他說,金線魚像綢緞衣服,賣的比一般魚貴,好吃呢!百草村還不算多,金線洞那裡的金線魚才叫多——「那時候的滇池啊,哎呀天生天養,餓不著人」!

從老人陶醉的神情裡,記者仿佛又看到了那個「喜茫茫空闊無邊」的滇池:那裡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那裡四圍香稻、萬頃晴沙;那裡可以觀半江漁火、兩行秋雁和蒼煙落照。近處看,成群的金線䰾在龍潭溪澗和滇池間穿行,陽光下熠熠生輝,「首尾金一縷如線」……

此時,記者明白了潘曉賦那句話的意思。他說:「保護滇池金線䰾,也是保護我們的鄉愁。」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滇池金線䰾的消失與重現
    曾經的許多滇池風物,只留在了文獻或記憶裡。滇池金線䰾就是例證。  滇池金線䰾俗稱金線魚、小洞魚,成魚喜食小魚小蝦,為「雲南四大名魚」之首——其他三種是洱海的大理弓魚、撫仙湖的鱇浪白魚和星雲湖的大頭鯉。  孰料,土生土長的滇池金線䰾,上世紀80年代在滇池湖體中消失了。什麼原因?
  • 人民日報點讚:滇池金線䰾重現折射生態治理成效
    從瀕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到目前千萬尾級的人工繁育能力;從退出湖體到重新入湖,助力滇池流域生態治理——位居「雲南四大名魚」之首的滇池金線䰾,命運變化和滇池如此休戚相關,給當前的湖泊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以啟迪。
  • 瀕危物種保衛戰:從滇池到長江,10年禁漁任重道遠
    滇池銀白魚和滇池金線䰾相信很多人從來都沒聽說過滇池銀白魚和滇池金線䰾,這兩種魚都是滇池的土著魚種,在全球範圍內只有滇池有分布在20世紀60-70年代,銀白魚和滇池金線䰾還是滇池中的主要經濟魚類,但是後來由於經濟開發導致滇池的水質越來越差,再加上外來物種入侵入和過度捕撈,銀白魚和滇池金線䰾的野生種群幾乎消失不見了。
  • 滇池金線䰾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在雲南省629種魚類中,珍稀瀕危魚類99種。中華鱘、達氏鱘、大頭鯉、大理裂腹魚、滇池金線䰾、胭脂魚等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省已建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21個,總面積29685.79公頃。其中,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5個,總面積28534.8公頃;省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6個,總面積1150.99公頃。
  • 雲南古洞現透明盲魚金線䰾 處於瀕危狀態(圖)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提供/春城晚報 )  阿廬古洞發現透明金線䰾(bā) 數量稀少處於瀕危狀態  數量稀少處於瀕危狀態  如果沒有光線引導,眼睛也就失去了它的用處,所以生活在深不透光的洞穴裡,眼睛似乎成了多餘的。
  • 䰾優1號獲水產新品種認定
    原標題:䰾優1號獲水產新品種認定 本報訊(記者 季徵) 5月31日,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發培育的新品種滇池金線䰾「䰾優1號」,正式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的認定並獲得水產新品種證書,實現了我省水產新品種零的突破。
  • 科研人員在雲南阿廬古洞發現金線䰾幼魚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魚類組和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雲南瀘西縣旅遊局、瀘西縣阿廬古洞風景區管理處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深入阿廬古洞的地下暗河中,考察透明金線䰾的資源狀況。在稀薄的空氣,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和黑暗幽深的洞穴河水中,科研人員苦苦尋覓,最終捕獲了5釐米左右的兩條透明金線䰾幼魚,其全身通體透明,身上血管清晰可見,鰓部鮮紅,一呼一吸,非常漂亮。 透明金線䰾最典型的特徵是背部具有一個發達、向前的錐狀突,這一適應黑暗環境的特殊感覺器,具有部份代替觸鬚、側線的感覺功能。
  • 中國洞穴魚類金線䰾全基因組成功解譯
    2016年1月4日,在BMC系列旗艦刊物BMC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該雜誌新年開篇的第一篇論文——來自中國的洞穴魚類金線䰾全基因組研究
  • 湖南首次發現金線䰾,水生生物名錄又添新成員!
    發現季氏金線䰾的涔天河左幹1渠隧道。上月,中國水電十四局在湖南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開展涔天河左幹1渠隧道施工時,意外打穿了當地的一條地下河,大量泥漿從地下河湧出,導致隧道施工被迫停止,施工人員在隧道口的泥坑中發現1尾已死亡的魚類,遂上報當地漁政部門,漁政人員與湖南省畜牧水產事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取得了聯繫。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立即組織有關科研人員趕赴現場,對該魚類進行初步鑑定,確定為金線䰾屬魚類。
  • 美麗的中國原生魚(八)
    最近較忙,本人又懶,所以拖到現在才開始整理《美麗的中國原生魚》系列第八篇。中國原生魚種類很多,只不過有些不為魚友所知,(鴻運水族器材DIY)或者還沒被開發為觀賞魚。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種奇形怪狀的原生魚—小眼金線䰾。
  • 貴安村民古井裡發現瀕危物種:透明、口須長、眼睛看不見
    在農家樂上班的村民何紅林無意中發現水井裡出現了一種罕見的魚。村民 何紅林:我是在這裡上班就覺得很無聊,然後就拿電筒照這個井,照了之後看見有魚覺得奇怪,我就用魚竿釣了四條,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子的魚。隨後,何紅林把這個意外的發現告訴了其他村民。大家看了魚之後,好奇的村民便在網上進行查找比對。
  • 生態保護進行時 昆明向滇池投放20萬尾魚苗
    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帶領下,市民和遊客共同向滇池投放了20萬尾鰱、鱅魚魚苗。2010年,在昆明市人民政府的指導下,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發起了「放魚滇池生態保護行動」,讓「保護滇池,從我做起」從一句口號變成了實際行動,推動滇池保護治理進入全民時代。
  • 雲南阿廬古洞再現珍稀瀕危盲魚透明金線䰾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魚類組專家和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專家一起再次深入瀘西縣阿廬古洞的地下暗河,考察珍稀盲魚透明金線䰾的資源狀況並找到它的蹤跡。 據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崔桂華介紹,盲魚是生活於洞穴或地下水環境中並表現出一系列適應性特徵的魚類,這些特徵包括眼睛退化、色素消失、鱗片數目減少或消失、感覺系統高度發達等,共有全盲、半盲、眼顯著變小等多種類型。
  • 盤點12種低調罕見的觀賞魚,真把它們放進你的魚缸,反而很驚豔
    條紋小䰾的公魚比較小,但是顏色豔麗;母魚比較大,但是顏色普通。公魚在繁殖期還會有婚姻色和追星,那是為了勾引母魚的。小䰾屬的魚全球有136種,中國有四種:條紋小䰾、斑尾小䰾、異斑小䰾、疏斑小䰾。最出名和最常見的就是條紋小䰾。
  • 每日一鮮 金線魚
    金線魚是鱸形目金線魚科金線魚屬的一類魚的統稱,它們的共同特徵是鮮紅色的上半身以及身上那幾條金黃色的線條,有的地區也稱其為由於金線魚通常在40-200米左右的海域活動,捕撈上岸時大都因為壓力變化而死亡,所以市面上的金線魚清一色的為冰鮮。
  • 金線魚?金絲魚?紅衫魚?還是叫刀鯉呢?
    (Perciformes)金線魚科(Nemipteridae)金線魚屬(Nemipterus)的其中一個物種。        金線魚在新鮮的時候,全身顏色鮮豔,鰭上有鮮黃色線條,同時背部有閃耀的紫紅色,十分美觀。
  • ...奮進新昆明」系列|劣V類水體全面消除 滇池連續三年水質達IV類
    滇池面山、交通沿線、城市面山及江河兩岸得到生態植被修復,生態景觀明顯提升,綠色成為春城的主要基色。 五年來,全市1136萬畝天然林得到有效管護,保存古樹名木5.85萬株。建立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類型的保護地14個面積225萬畝,主要保護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 【物種介紹】Protomelas kirkii 柯克黑紋鯛 '金線綠衣/綠金線'
    🔸🔸🔸關注公眾號點擊『往期回顧』即可查看全魚種圖鑑原創==  三湖 | 生活 | 魚友, 新的組合Protomelas kirkii, Eccles et alia, 1989, 新的組合常見度:野生偶見常見訂單名:Protomelas kirkii中文種名:柯克黑紋鯛中文俗名:金線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