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次發現金線䰾,水生生物名錄又添新成員!

2021-01-08 湖南頻道

江華縣發現的季氏金線䰾。

發現季氏金線䰾的涔天河左幹1渠隧道。

紅網時刻12月13日訊(記者 王義正)12月13日,紅網時刻記者從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獲悉,日前在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發現了疑似金線䰾魚類的實體標本,近日經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確認為金線䰾屬魚類,系湖南首次發現。

上月,中國水電十四局在湖南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開展涔天河左幹1渠隧道施工時,意外打穿了當地的一條地下河,大量泥漿從地下河湧出,導致隧道施工被迫停止,施工人員在隧道口的泥坑中發現1尾已死亡的魚類,遂上報當地漁政部門,漁政人員與湖南省畜牧水產事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取得了聯繫。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立即組織有關科研人員趕赴現場,對該魚類進行初步鑑定,確定為金線䰾屬魚類。

據介紹,由於施工隧道內淤泥太深,無法對該地下河開展進一步的考察,科研人員只好對當地其它的地下洞穴進行了考察,在附近的其它洞穴和出水井中除發現了金線䰾的幼魚外,還發現了越南隱鰭鯰、異華鯪、無斑南鰍、麥穗魚、中華鰟鮍等魚類。

經室內進一步測定,確定了該金線䰾屬魚類為季氏金線䰾,其分布地主要在廣西境內的地下河中,涔天河左幹1渠隧道位於湖南與廣西梧州交界處,此處地下水資源豐富,分布有眾多地下洞穴和泉眼,當地居民稱附近幾口水井時常可以湧出多種魚類,特別是每年的端午前後,但近些年來卻越來越少。

季氏金線䰾在當地俗稱「油魚」,其體型側扁;頭、背交界處逐漸隆起,至背鰭起點稍前達體最高點;須2對,較發達;眼較大,圓形;全身被細鱗,鱗長橢圓形,覆瓦式排列;側線完全,側線鱗明顯大於側線上、下鱗。季氏金線䰾營洞穴生活,偶爾遊出洞外,為適應地下洞穴黑暗的生存環境,體色偏淡,呈淡黃色。其分布範圍狹窄,資源稀少,彌足珍貴,開展其種質及棲息地保護研究迫在眉睫。

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歐東升副所長告訴紅網時刻記者,分布於湖南的洞穴魚類資源非常稀少,此次在江華縣發現的季氏金線䰾為我省魚類的新記錄種,也是湖南發現的第2種具有典型洞穴生存習性的魚類,之前發現的湘西盲高原鰍,湖南北部的湘西自治州龍山縣為其唯一的分布地。季氏金線䰾的發現,對於湖南魚類資源研究,特別是洞穴魚類資源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

來源:紅網

作者:王義正

編輯:劉良駿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2/13/6342013.html

相關焦點

  • 科研人員在雲南阿廬古洞發現金線䰾幼魚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魚類組和雲南大學雲南省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雲南瀘西縣旅遊局、瀘西縣阿廬古洞風景區管理處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深入阿廬古洞的地下暗河中,考察透明金線䰾的資源狀況。在稀薄的空氣,千奇百怪的鐘乳石和黑暗幽深的洞穴河水中,科研人員苦苦尋覓,最終捕獲了5釐米左右的兩條透明金線䰾幼魚,其全身通體透明,身上血管清晰可見,鰓部鮮紅,一呼一吸,非常漂亮。 透明金線䰾最典型的特徵是背部具有一個發達、向前的錐狀突,這一適應黑暗環境的特殊感覺器,具有部份代替觸鬚、側線的感覺功能。
  • 【人民日報】滇池金線䰾的消失與重現
    滇池生物多樣性更豐富,有利於形成立體平衡的生態系統。」  那條陽光下閃光的滇池金線䰾,被稱為「滇池古董」:早在300多萬年前滇池形成時,它就存活其中。然而,隨著生存環境受破壞,上世紀80年代,金線䰾從湖體消失。隨著近年來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以及增殖放流活動持續開展,如今在入滇河流盤龍江上遊,滇池金線䰾種群身影重現。
  • 挽救一條魚:瀕危物種滇池金線䰾「沉浮」啟示錄
    他認為,滇池金線䰾退出湖體,其實是在向人類發出早期警告,說明滇池已經「生病」了,但這個警告當時沒被重視,或者說沒被聽懂。 滇池消失的不止金線䰾。上世紀60年代,滇池裡有土著魚26種,現在湖體中只存有4種了。目前滇池土著魚類有15種瀕危或易危,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8種。 金線䰾屬一共有70多個種類,在鯉科裡算物種豐富的家族了。
  • 中國洞穴魚類金線䰾全基因組成功解譯
    一些典型的洞穴魚類通常具有十分獨特的形態特徵,如全身透明,眼睛退化,觸鬚伸長,使得其如外星生物一般神秘而可愛。以往的調查表明,中國是世界上典型洞穴魚類分布最多的國家,而且還有大量的新物種未被發現,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是一個全新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但是,與傳統的洞穴模式生物墨西哥麗脂鯉(Astyanax mexicanus)相比,中國的洞穴魚類科學研究卻非常有限。
  • 人民日報點讚:滇池金線䰾重現折射生態治理成效
    滇池生物多樣性更豐富,有利於形成立體平衡的生態系統。」那條陽光下閃光的滇池金線䰾,被稱為「滇池古董」:早在300多萬年前滇池形成時,它就存活其中。然而,隨著生存環境受破壞,上世紀80年代,金線䰾從湖體消失。隨著近年來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以及增殖放流活動持續開展,如今在入滇河流盤龍江上遊,滇池金線䰾種群身影重現。
  • 雲南古洞現透明盲魚金線䰾 處於瀕危狀態(圖)
    阿廬古洞發現的透明金線䰾。但科學的鑑定和命名,一直到1991年6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才獲得兩號寶貴的標本,才鑑定並確認為鯉科、䰾亞科、金線䰾屬一新種,並以最早記載的俗名命名為透明金線䰾。此後,透明魚神秘的面紗才漸漸被人們掀開了,並確定了它的分類地位,真正進入了中國魚類名錄。
  • 湖南首次發現洞穴魚類金線䰾
    本報長沙訊 12月13日,記者從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獲悉,近日在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的一條地下河中發現了季氏金線䰾屬魚類,此為湖南省魚類的新記錄種,也是全省範圍內發現的第2種具有典型洞穴生存習性的魚類。季氏金線䰾的發現,對於我省魚類資源研究,特別是洞穴魚類資源研究具有裡程碑意義。
  • 䰾優1號獲水產新品種認定
    原標題:䰾優1號獲水產新品種認定 本報訊(記者 季徵) 5月31日,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深圳華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發培育的新品種滇池金線䰾「䰾優1號」,正式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的認定並獲得水產新品種證書,實現了我省水產新品種零的突破。
  •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雲南發現新物種「大圍山梧桐」 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2020-11-06 17:11:54 來源:新華網 據云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林業和草原局消息,近日,該部門聯合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
  • 長江流域首次發現外來入侵水生植物——『扁葉慈姑』
    長江流域首次發現外來入侵水生植物——『扁葉慈姑』中國花木園林快訊 記者柏斌報導 湖北秀湖植物園聯合華中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江西九江大學、廣東海洋大學、湖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最近在長江流域首次發現一種外來入侵水生植物——『扁葉慈姑』。
  • 西藏首次發現燕鳳蝶 高原蝴蝶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中新社拉薩10月27日電 (記者 貢桑拉姆)記者日前從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獲悉,該研究所近日和西藏林芝市墨脫縣林業和草原局在墨脫縣境內調研時,首次發現燕鳳蝶屬昆蟲的分布,該發現為西藏蝴蝶大家庭再添「新成員」。
  • 湖北的水生生物保護區名錄
    2017年11月23日,農業部發布《關於率先公布全面禁捕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名錄的通告》,規定從2018年1月1日起率先在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包括53個水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279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逐步施行全面禁捕。
  • 寫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首次...
    據7月19日媒體報導,近日黃河水利委員會在對利津至西河口河段魚類生物多樣性調查過程中,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黃河魛魚,也稱為「刀鱭」(Coilia nasus),是鯷科、鱭屬的洄遊性魚類,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黃海、東海等海域。
  • 西南林業大學科研人 員再發表兩個新物種 為中國植物物種名錄再添...
    近日,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趙雪利博士聯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發表豆科植物新種——元江木藍(Indigofera yuanjiangensis元江木藍的發現不僅為雲南這一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增添了新的植物成員,還為理解西南地區生物多樣性的起源和演化提供新線索。
  • 中國種子植物名錄又增添了5位新成員
    中國園林網4月23日消息:中國種子植物名錄又增添了5位新成員——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新疆發現了5個中國新記錄種。很多人不知道,在雲南昆明,有一個種子「諾亞方舟」——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 江蘇省首次普查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
    江蘇省首次普查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江蘇,魚米之鄉不可無魚11日,江蘇省水生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總體方案經專家論證通過,下月啟動普查。今後3年,江蘇將對全省近海及淡水水生野生動植物展開全面普查。這是近40年江蘇省首次普查水生生物資源,也是江蘇省首次調查水生動植物的數量和分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