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喚》這部電影是二十世紀大眾改名成二十世紀工作室後的首部作品,由1903年的美國同名小說改編而成,這本小說似乎在美國非常有名,一直被譽為美國經典文學名著,出版成書後大受歡迎,翻譯成47種語言感動全球讀者,維基百科稱其被譽為「世界上讀得最多的美國小說」,不過這點我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但我們可以很確定的就是,這是一部很有名的名著改編電影。這部小說最早於1923年已被改編成電影,後來也先後多次被改編,而11月13日上映的電影《野性的呼喚》則是最新改編版本,目前貓眼評分高達9.2。
故事由原本生活於美國南部加州的混種狗巴克(Buck)展開。它原本生活無憂,卻遭好賭園丁偷走販賣,輾轉流落到嚴寒極地阿拉斯加充當雪橇犬,在弱肉強食的世界,聰敏又勇敢的巴克也漸漸學會適者生存的法則。
在一次危難中遇上最後的主人約翰科頓(哈裡森·福特飾),一人一狗在淘金熱潮中,經歷重重險阻互相扶持。
男主角哈裡森·福特則是失意淪落人,面對婚姻破裂及兒子去世,決定遠離城市喧囂前往北極圈生活,因而拯救了受虐的巴克,神奇的緣分讓他們多次相遇,成為相知相惜的冒險夥伴,一人一犬患難見真情,齊在逆境中奮勇生存,展開未知旅程,尋找生命新方向。
每逢一提到狗狗跟人類相處,都會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故事中更會觸及心靈治療的層面。而關於狗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大熒幕,每次都給人帶來心靈上的震撼,不過這部《野性的呼喚》跟一般以狗狗為主題的電影不太一樣,因為在電影裡狗並不會說話,都是以旁白和表情來讓我們理解狗的情緒,觀眾在一旁默默地看主角巴克的經歷,而不是直接以巴克的視角探索世界,新的詮釋方法是這類型電影的一大突破。
以狗狗為題材的電影即便故事劇情可能非常老套,卻仍是非常討人喜歡,從早期的《導盲犬小Q》、《忠犬八公》到近期的《一條狗的使命》、《一條狗的使命2》等電影感動無數觀眾,也更讓人深信「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只要善待它們,它們絕對會忠心耿耿且不離不棄。
身為同樣電影類型的《野性的呼喚》,也具有相同的魅力,只是故事所刻畫的並非是只寵物犬,亦非著重於鋪述它與人類之間的情感,最重要的部分而是在於它踏出舒適圈,在充滿危險的冒險中,喚起內心沉睡已久的野性,循著直覺與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家。
生命萬物有時需要回歸自然,找回內心,聆聽野性的呼喚,成為自己的主人。哈裡森·福特與CG動畫神犬搭配演出的《野性的呼喚》,不單是關於一人一犬前往世界盡頭,踏上荒蕪冒險之旅,帶來震撼的極地歷險場面,更透過人狗齊上齊落,克服逆境與傷痛。
100分鐘的《野性的呼喚》,短小精幹的構架敘事雖簡單不複雜,呈現之質量卻實質的動人無比,巴克輾轉多次的際遇,從南方加州橫跨至北方的阿拉斯加,逐漸在生命當中找到了自我、尋獲了真正的家鄉,那些傳奇裡的壞人與好人,構成了巴克展望內心價值的難忘明燈,循序漸進又大破大立的引領觀眾跨越了人生的每一個轉折,100分鐘之內,感知世界旅居的喜怒哀樂及源遠長流,仿佛是生命最精彩的魅力寫照,《野性的呼喚》溫暖又有力,洗滌了心靈,也紮實的觸動了人心。
《野性的呼喚》這部比較不像《一條狗的使命2》哭點沒有那麼多。不過當然也有相遇、離別的感人劇情《野性的呼喚》描述的重點不是狗跟主人的感情有多好,而是主角狗狗巴克探索自我的過程更讓人感動。
個人覺得整個故事,恍如《猩球崛起》的狗兒版,描述那頭狗主角,不單機智勇敢,更擁有龐大健碩的身驅,故此雖然由溫暖的加州跑到冰天雪地裡去,仍然屢次逢兇化吉,不但脫離人類的控制,更能在那個世外桃源裡,建立起自己的王國來!
看完《野性的呼喚》,終於明白國產電影特效和好萊塢差距在哪了。《野性的呼喚》扣緊所謂「家」的意旨,但這一版本與前幾版相比之下,狗狗全是CG合成,特效部分大為提升,運用猶如《獅子王》、《猩球崛起》系列那般的真實動畫特效捕捉,讓可愛的大狗巴克變得更為活靈活現,表情也真誠透徹,不需要像是從前的寵物電影那樣,需要有專人在旁指導數個月才能進入劇組拍攝,但這也象徵了另一個景況,在《野性的呼喚》上映的反應迴響都不錯的狀況看來,未來是否會變得不那麼需要動物演員?
不過,本片在美國無論口碑及票房成績皆不理想,但若以娛樂性來說,筆者卻覺得導演將這頭大狗的整個歷險過程,實在拍得豐富多彩,有情有趣,尤其是描述它跟其他雪橇犬,拉著兩個雪地信差,縱橫於茫茫風雪中的景象,尤其令人看得賞心悅目。
雖然不是一部會讓你從頭哭到尾的感人狗狗電影,不過是一部開創新描述方法的狗狗電影,而且我們可以透過電影,陪著巴克一同成長,看到一隻一開始在有錢人家生活的狗狗,經歷大風浪最後能夠獨立自主生活真的非常欣慰。如果你也喜歡狗,又喜歡冒險故事的話,同時又想看看國產特效片和好萊塢的差距,就絕對不能錯過《野性的呼喚》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