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連「時間」都無法隨心所欲地掌握與安排,他不是太貧困了嗎?
——傅佩榮
很多人每天忙於營謀利益、累積財富,覺得只有變成「富人」,才能獲得幸福的生活。
然而,事實真的如人們想像的一樣嗎?
如果財富不一定帶來幸福,我們拿什麼拯救自己的生活?
1
一個賭注
契訶夫的小說《賭注》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某銀行家與一位律師爭論死刑存廢的問題。
律師認為最多判無期徒刑,因為活著總比死亡好。
銀行家卻認為,有些人失去自由,倒還不如死了。二人爭辯不下。
最後,銀行家提出一項賭註:願出二百萬元,讓律師禁足獄中十五年。
律師同意了。
律師在獄中整天無事可做,開始要求念書,學習音樂,廣泛閱讀古典文學、史學、哲學、宗教、自然科學等著作,樂在其中。
如此寒來暑往,眼看十五年即將滿期。
事有不巧,銀行家卻因為經營不善而破產,付不出賭金,於是就想謀害律師。
律師似乎預知命運,留了一封信,寫道:
「我希望你能明白,這些年我是怎麼度過的。
起初我覺得寂寞痛苦,後來潛心追求知識,由此孕生智慧,領悟了人生的意義。
我已經看透世間的名利權位,二百萬元對我毫無用處。
所以,請你不必費心,我會自動消失,你也不必負擔二百萬元了。」
契訶夫借這種情節來說明「財富與智慧孰重」,實在是高明的手法,勝過哲學家的喋喋不休。
2
財富=幸福嗎?
人活著的目的究竟何在?
現在很多人,每天忙於營謀利益、累積財富,覺得只有變成「富人」,才能獲得幸福的生活。
然而,事實真的如人們想像的一樣嗎?
美國曾經有兩項調查研究,一項是針對財產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性。
結果發現:富人與窮人財產相差的倍數,與他們各自感受到的幸福相差的倍數,是不成比例的。
張三的財產比李四多十倍,但是張三的幸福感頂多比李四多二三倍而已。
也就是說:財富的效用不像一般人想的那麼厲害。
另一項調查結果更加驚人:富人自殺的比例,超過窮人。
這樣看來,財富不僅無法保障幸福,有時還會帶來更多的煩惱。
3
拿什麼保障幸福?
那麼,如果財富不一定帶來幸福,我們還能憑藉什麼保障幸福呢?
在面對人生的「賭注」時,我們應該如何取捨?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的「生活態度」。
生活的經驗告訴我,請把名利看得淡一點。
一個人是富有還是貧窮,財富、地位不是唯一的判斷標準。
最顯而易見的,還有「時間」。
一個人連「時間」都無法隨心所欲地掌握與安排,他不是太貧困了嗎?
相對於物質上的富裕,我們在精神上正日益感受到貧困的壓力。
壓力主要有兩種:
一是為了有形可見的成就而忙碌不堪。
二是即使稍有閒暇,也不知如何提高生活的品質。
年輕時,為了滿足父母、老師的期望,為了取得立足社會的條件,除了拼命念書、習得專長之外,談不上高雅的志趣或理想。
漸入中年,依然缺乏自主的能力,每天忙著工作應酬,偶然忙裡偷閒,也會自問: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我也經常這樣問自己,答案當然是:不是,我希望過得悠閒一些。
凡是家無恆產的人,想要過得悠閒,就必須約束欲望,把名利看得淡一點。
名利之關一過,心胸豁然開朗。
佛家講究的是不執著,無所求於人。
道家看得更深,要能不為人所求。
我在演講時,談到道家的智慧與境界,往往心生慚愧,覺得自己差得太遠了。莊子地下有知,大概免不了冷嘲一番。
4
最不實用的妙用
有人問我:如果重新念大學,最希望上什麼課?
我的答案很清楚:藝術與文學。
說簡單一點,就是我要學習那些「最不實用的」課程。
因為步入中年以後,最不實用的將會轉化為最具妙用的。
生活品質的提高依賴什麼?
那些充滿商業氣息的休閒與消費,並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真正提高人生品質的,正是精神上的富足,藝術與文學即是很好的選擇。
總之,人若擁有健康的生活態度,適當培養心靈方面的品味及樂趣,那麼財富才能發揮正面的作用。
正確的生活態度,使人的身心保持平衡,在求知時得到智慧啟發,明白人生意義所在,人才能真正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