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中國嫦娥五號完成月球挖土,並向地球發回高清大圖。全球小夥伴成了「雲監工」,齊刷刷圍觀「嫦娥奔月」。
英國《衛報》報導,如果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美國、前蘇聯之後,全球第三個將月球土壤帶回地球的國家。法新社12月1日報導,這將是40多年來,再度有國家帶回月球樣本。英國廣播公司(BBC)關注到嫦娥五號將給世界天文學帶來全新進展,報導稱,「以往採集到的月壤樣本有著超過30億年的歷史,而嫦娥五號採集到的樣本形成時間不超過13億年,將為推算月球地質年齡提供全新數據支撐」。
更有境外媒體將嫦娥五號任務視為中國空間科技發展的裡程碑。《紐約時報》認為,嫦娥落月直播展現了中國在空間科技領域日益增長的自信。《南華早報》評論,雖然中國在空間科技方面入局較晚,但嫦娥五號折射出中國正在這方面大踏步前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回顧了中國近兩年的航天成就:去年,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今年7月,天問1號探測器開始向火星進發。嫦娥五號對中國來說,也只是個開始。
嫦娥五號的平穩落月在海外社交平臺上引發大量關注,從著陸到挖土,全球網友實時跟進中國「嫦娥姐姐」的工作動態。
然而祝福聲中,亦有疑問。比如,有網友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關於「期待中國與世界共享科研數據」的推文(Twitter)下留言提問:「中國會向世界分享研究數據嗎?」
孰是孰非,公道自在人心。有美國網友回覆:「明明是我們禁止了別人與我們合作」。也有日本網友諷刺:「想要中國的數據,但又拒絕合作,這就是雙標」。事實上,美國政府不但禁止中美兩國在太空領域進行官方合作,甚至在得知中國的探月計劃後,關閉本向全球公開的軌道數據。
在科研方面,中國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一貫秉開放合作態度。比如「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正是與法國、奧地利、阿根廷、歐空局等國家和組織合作開展。嫦娥四號探測器上則搭載了德國、瑞典載荷,同時也受到俄羅斯、歐空局的支持保障。
合作也好,幹擾也罷,都不會動搖「嫦娥奔月」之心。浩渺宇宙,碧海青天,自當上下求索,共謀人類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