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量子點發光原理 可控制其光學特性

2020-11-25 OFweek光電新聞網

  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量子點(quantum dot)內的電子-空穴交換交互作用(exchange interaction)與量子點的大小有關。這個結果不僅能解釋這種交互作用的起源,更指出除了改變化學成份外,改變納米微粒的大小也可以用來控制材料的光學特性。

  半導體量子點是尺寸很小的半導電材料,僅含有數百到數千個原子,但卻能用來製作新一代的光電組件,如量子點LED與量子點雷射器,未來有可能會取代目前所有的光源。量子點在室溫下發出可見光光子的能力,是由其電子-空穴交換的交互作用來控制。這些量子交互作用使量子點的電子激態分裂成「暗態」與「亮態」。如果電子-空穴交換作用太強,量子點將維持在暗態,亦即不發光。

  再生能源國家實驗室(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 NREL)的Alex Zunger等人的研究顯示,電子-空穴交換作用與量子點半導體材料的電子結構有密切關係。根據他們的計算,砷化銦(InAs)等直接能隙(direct-bandgap)半導體組成的量子點同時具有長程(long-range)與短程(short-range)的電子-空穴交換作用,而矽等間接能隙(indirect-gap)半導體則只有短程的交換作用。

  這個結果不僅揭露了電子-空穴交換交互作用的起源,也為半導體量子點發光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由計算結果可知,改變納米微粒的大小便能控制其光學特性。團隊成員之一的Alberto Franceschetti表示,某些直接能隙半導體如砷化鎵(GaAs)等在尺寸接近納米級時,其電性會轉變成間接能隙,則根據他們的計算,其光學特性與粒徑會有不尋常且非單調(non-monotonic)的關連性。

  該團隊採用能準確描述量子點內局部帶電載子的膺位勢(pseudopotential)波函數,來仿真電子與空穴間的交互作用,並利用大型超級計算機進行原子量子力學計算得到上述結果。 (編輯:於佔濤)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科學家發現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2020-11-24 科技日報 董映璧 【字體:研究人員認為,該發現將大大提高將量子點用於顯示器及光學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吸引力。這一發現近日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光致發光量子點目前被廣泛應用於LED和顯示器製造領域,而且也是量子信息技術領域量子發射器的基礎。上述研究工作的主要作者、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員維克多·克裡文科夫表示,這種效應是在研究薄膜混合材料中等離子體-激子耦合時發現的。
  • 量子點發光原理詳解
    半導體量子點的光學性質 量子點的發光原理與常規半導體發光原理相近,均是材料中載流子在接受外來能量後,達到激發態,在載流子回復至基態的過程中,會釋放能量,這種能量通常以光的形式發射出去。與常規發光材料不同的是,量子點發光材料還具有一下的一些特點。
  • 俄羅斯科學家發現使量子點的發光強度倍增的方法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國際科學團隊的支持下發現了使量子點的發光強度倍增的方法。研究人員認為,該發現將大大提高將量子點用於...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國際科學團隊的支持下發現了使量子點的發光強度倍增的方法。
  • 邁向新型電子產品:俄專家可控制量子點特性
    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NRNU MEPhI)專家世界上首次展示了量子點輻射的強度和速度的提升。專家表示,其研究成果未來可解決製造電子計算機所面臨的一大關鍵問題,同時將生物醫學監測提升到新的水平。
  • 發光學報 | 鈣鈦礦量子點:機遇與挑戰
    02「登上神壇」的鈣鈦礦量子點與傳統的鎘基量子點不同,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的發光峰位調控不僅可通過改變尺寸實現,調節其滷素(即Cl、Br、I)比例亦可實現覆蓋可見光的大範圍光譜移動。此外,其合成原材料成本低廉,製備簡單,無需包裹構築核-殼結構,對操作的要求相對低,且發光峰較其他量子點更窄。
  • 量子點顯示的技術基礎有兩個層面:電致發光與光致發光
    所謂電致發光,就是量子點材料在電場驅動下發出不同顏色的光,基於此可以製備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QLED的顯示原理與OLED類似,然而囿於量子點材料的特性,QLED器件只能通過噴墨列印等溼法工藝來製備,目前在設備、工藝等方面的瓶頸尚未突破,因而QLED真正產業化尚需時日。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光致發光強度提高近一個數量級。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  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
  • 俄發現量子點發光強度倍增方法
    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的科學家們在國際科學團隊的支持下發現了使量子點的發光強度倍增的方法。研究人員認為,該發現將大大提高將量子點用於顯示器及光學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的吸引力。這一發現近日發表在《物理化學快報》上。
  • 量子點 點亮你心中的困惑 / 量子點大牛最新成果速遞
    儘管目前已經合成了具有高效、穩定和高色純度的光致發光的量子點,但是由於裝置中的不平衡電荷注入和/或界面激子猝滅,使得在發光二極體中繼承其優異的發光性能具有一定的挑戰。浙江大學彭笑剛教授課題組報導了具有各種外殼和表面配體組合的核/殼量子點,並開發了一種將電化學惰性配體應用於具有出色發光特性的量子點的策略,以彌合它們的光致發光-電致發光間隙。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nbsp&nbsp&nbsp&nbsp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量子點能夠在非常廣的範圍內吸收光,在長波的很窄區間發射光,即某一特定的顏色決定一個量子點的「發光」。
  • 俄極大提高量子點自發發射率
    光致發光強度增加近一個數量級科技日報莫斯科9月1日電 (記者董映璧)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研究人員首次提高了量子點的自發發射率,並使其。這一成果可用於解決創建量子計算機的關鍵問題,也可將生物醫學監測技術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相關研究發表在最近的《光學快報》上。量子點是低維螢光納米結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有著極大應用潛力。
  • 三分鐘了解量子點膜
    一 量子點概念及原理量子點:(quantum dot)其實是一種納米級別的半導體,通過對這種納米半導體材料施加一定的電場或光壓,它們便會發出特定頻率的光,而發出的光的頻率會隨著這種半導體的尺寸的改變而變化,因而通過調節這種納米半導體的尺寸就可以控制其發出的光的顏色,由於這種納米半導體擁有限制電子和電子空穴(Electron
  • OLED電視VS量子點電視,誰更勝一籌?
    Brus 博士(納晶科技首席科學顧問、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與同事發現不同大小的硫化鎘顆粒能夠產生不同的顏色,即半導體納米晶的發光顏色可以通過控制晶體顆粒大小來調控。這種優異而獨特的尺寸相關性質是其它發光材料不可能實現的。同時,這種獨特性質要求合成得到的量子點具有接近完美的尺寸、形貌、表面控制。
  • 一文縱覽:QLED量子點顯示
    由於在生產過程中在量子點表面產生有機配體,抵消量子點之間的範德瓦耳斯吸引力,以維持其在溶液中的穩定性。但這層有機配體極大的阻礙了電荷在量子點之間的傳輸。這點大大降低了納米微晶在太陽電池和其它的元件上的應用。科學家們曾嘗試用各種方法提高電荷在這種材料中的傳導率。
  • 量子點電致發光處於研究階段 未來五年市場升溫
    量子點在顯示技術領域的應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基於量子點光致發光特性的量子點背光源技術(QuantumDots-BacklightUnit,QD-BLU);基於量子點電致發光特性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顯示技術(QuantumDotsLightEmitTIngDiodeDisplays,QLED)。
  • 【解析】量子點膜塗布精度工藝控制
    浙江大學教授、量子點資深專家彭笑剛教授曾經說過,「量子點有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優秀的發光材料」。量子點尺寸連續可調,可實現藍色到綠色、到黃色、到橙色、到紅色的發射,色彩精準而且純淨。其色彩效果如果按照最高的BT.2020標準算,蘋果手機也只有50%左右,即有一半的顏色顯示不出來,但量子點可以做到100%的色域。
  • 天生我材| 後起之秀-量子點
    圖片來源於eefocus1.發射光譜可由尺寸大小來控制:改變量子點的尺寸和化學組成可以使其發射光譜覆蓋整個可見光區。量子點發光基本原理:量子點的發光是電子和空穴複合的結果,或者叫做激子湮滅,要讓量子點發光,量子點首先得到一個激子。產生激子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叫光質,一種叫電質。
  • qled量子點概念解析
    QLED是「Quantum Dots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的縮寫,即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LED的核心成像材料和OLED不同(OLED是採用小分子有機發光材料來成像的),其量子點由鋅、鎘、硒和硫原子組合而成。這些量子點的體積非常小,是一種只有粒徑不足10納米的顆粒,甚至比有些細菌還小。
  • 量子點顯示,顛覆的不僅是屏幕—新聞—科學網
    來自未來的技術 量子點技術誕生於1983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首次對其進行了研究,但卻忘了給它起名。數年後耶魯大學的物理學家馬克·裡德將這種半導體微塊正式命名為「量子點」並沿用至今。怎樣將量子點發光原理應用於顯示設備上也是很早就已開始研究。
  • 量子點膜塗布精度工藝控制
    浙江大學教授、量子點資深專家彭笑剛教授曾經說過,「量子點有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優秀的發光材料」。量子點尺寸連續可調,可實現藍色到綠色、到黃色、到橙色、到紅色的發射,色彩精準而且純淨。其色彩效果如果按照最高的BT.2020標準算,蘋果手機也只有50%左右,即有一半的顏色顯示不出來,但量子點可以做到100%的色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