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7時20分,趙忠祥的老師,老一代著名播音員夏青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7月24日7時20分,趙忠祥的老師,老一代著名播音員夏青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他走得太早了,他的經驗、他的風格,應該再發揮作用,可惜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雅坤說,「雖然人都有這麼一天,但還是覺得他走得太早了……」因為無論他的聲音還是他的人格,都已經真正成為一種感染人的象徵
1964年,還是一名年輕學生的常亮經常能在廣電部大樓西邊的小路上看到夏青。常亮說,他往往是用一種崇拜的眼神看著夏青走過,然後,激動地指給身邊的同學說:看,看,夏青。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也許並不知曉夏青的名字,但大部分35歲以上的中國人卻會和常亮有相似的感受。對於他們來說,夏青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但如今,夏青卻永遠地離他們而去了。
1927年生於黑龍江省呼蘭,1948年進東北大學中文系讀書,1949年參加北京新聞學校第一期學習,1950年進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工作,播送《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國新聞聯播》。自此,夏青的聲音成為整個時代的印記。
如今已經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的常亮用「高山仰止」來形容夏青的播音藝術成就。常亮說,夏青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部有一個外號——「政府」。因為他是讀音權威。遇到認不準的字和讀音,他能馬上說出或查到正確讀法,並旁徵博引,說明字和詞語出處。他曾利用自己業餘時間,整理出一份厚厚的古代漢語講稿,連續不間斷為播音部的年輕人義務培訓了兩年。著名播音員林如因此說,「我們都叫他活字典,他沒事就翻工具書與大詞典,其實他已是我們這裡懂得最多的人了」。著名播音員雅坤則說,「你什麼時候找他,他什麼時候解答,不厭其煩」。
對於大部分普通聽眾來說,往往是從夏青的播音中感受嚴謹莊重、穩健大度,夏青達到了那個時代播音藝術成就的最高峰。1954年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夏青宣讀了我國第一部《憲法》全文;1963年到1964年間,夏青播送了著名的九評蘇共中央公開信;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夏青播送了《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書》。在廣播時代,他就這樣被譽為「祖國的聲音」。
有關夏青播音魅力的小故事很多。據說一位學漢語的日本聽眾,經常把鬧鐘定在北京時間凌晨4點,醒來後就打開收音機,聽完開始曲,關掉收音機再繼續睡覺。問他為什麼,他說就是為了能聽到夏青播送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八個字。他說,那聲音莊重雄渾,激動人心,極有感染力。「夏青是中國播音史上繼齊越以後最出色的播音員,無人能夠超越。他的聲音渾厚、清晰、剛健,體現了漢語的音韻美,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氣質。」北京廣播學院的姚喜雙教授專門研究夏青的播音藝術,他評價說,「如果說齊越的風格是雄渾豪放,夏青的則是嚴謹端莊。字音、音韻非常到位,大度、大氣磅礴。如果你想感受文章的邏輯力量,聽夏青的播音。」
夏青一生為人嚴謹認真。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需要播音員凌晨5點就到,夏青每次都是3點就從國華商場附近的家裡步行到單位。據說,當時夏青在播《憲法》草案時,一萬多字,宣讀了兩小時,一字不錯,中間沒有任何停頓。
兩個饅頭,二兩紅燒肉,二兩酒。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方明這樣形容夏青的日常生活態度。方明說,夏青一生十分簡樸,從沒有絲毫抱怨。
夏青的夫人葛蘭也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著名播音員,兩人感情極好。據說,葛蘭每次上凌晨班或者晚班,不管多早,不管多晚,夏青即使不上班,也都會陪她上班回家。
熟悉夏青的人都知道,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被病痛所折磨。他長期患有關節炎,後來腦血管也出了問題,到最後幾年,老同事去看他,他很多過去的同事看他,他已經說不出話來。「曾經靠聲音影響了那麼多人,如今卻連話都說不出來,讓人看了很心痛。」
夏青已在醫院住了七年,雖然親友們對這一事實早有準備,但這次多多少少有些意外。夏青的愛人葛蘭在前一天接到「夏青發燒」的電話,但類似情況已出現過許多次,她並未太緊張,沒想到……發稿前,記者電話打到夏青家,接電話的是是葛蘭的弟弟。「她的情緒還比較穩定,但還是不能接待記者。」他禮貌地替夏青家人表示了謝意。
雅坤悲痛地說:「可能許多人不知道中央廣播電臺的臺長是誰,但不可能不知道夏青是誰。夏青留給我們是聲音與人格的雙重魅力與雙重財富。在如今廣播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年代裡,我們更加懷念曾經的輝煌,懷念帶來輝煌的夏青。」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