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廣播公司製作了一個小短片,專門介紹中國流行詞語「Tuhao」(土豪),包括詞源、詞義以及風靡一時的原因等等。早在今年初,中文熱詞「dama」(大媽)就登上了《華爾街日報》,被稱為「影響全球黃金市場的一支生力軍」。而此前,「Chengguan」(城管)「guanxi」(關係)等也出現在英語中,中文詞彙正大踏步地進入西方話語體系中,影響力與日俱增。目前,牛津英語詞典中收錄了1000個左右含有中文淵源的詞。對於席捲而來的中式熱詞,西方人的情緒頗為複雜。
對「土豪」這個似曾相識的詞語,國人的心態比較複雜,審視、欲拒還迎、羨慕嫉妒恨……其背後的本質,本不是對財富的爭議,恰恰摻雜了對貧富分化的無奈,以及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訴求。大眾在大面積互貼「土豪」標籤的同時,瀰漫的是戲謔、調侃、失落、無助,作為一個舊瓶裝新酒的詞語,「土豪」生動而全面地反映了大眾矛盾而糾葛的心態。
「大媽」這個詞,伴隨著黃金價格的起起伏伏而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大媽」身上附著了許多農業文明尤其是小農經濟的因子,而大媽們在現代市場中的矯健身姿詮釋了一種別樣的風景。但在西方的解讀中,「dama」更多被賦予了一哄而上、保守貪婪、世俗盲目的負面信息。或許,現在的西方無法忽視中國日益強大的影響力,面對「dama」時心態自然複雜了許多。
英語中還有「guanxi」這個詞,對應的正是中國式的「關係」。這樣一個詞,對中國人來說太熟悉了。從積極的方面來說,這個詞傳承著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它以血緣、組織、階級等為平臺,客觀上建構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不過,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關係」也意味著諸如潛規則、人際功利運作等等,與現代文明之間存在著深深的隔膜。這個詞進入英語,自然產生了「陌生化」效果,乃至於讓人摸不著頭腦。
當下的中國,在地球村中是一個日益重要的存在,不由人不重視甚至於「另眼相看」,中文熱詞進入英語,當然也就順理成章。不過,由於西方中心論依然根深蒂固,西方人往往用「他者」的眼光,使一些來自中文的熱詞增添了一些揶揄甚至偏狹的成分,有時甚至就是一種有意的誤讀與重構。因而,面對這種「熱」,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這就是中國熱、漢語熱。
當然,中文詞語進入英語倒也不乏一些積極向上的例子。比如說,「囧」(Dumbfounded),在西方的解讀中,中國人的心態更加放鬆,也更加自信。再比如說,「自由行」(Free individual travel),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當下中國人的生活風尚與現代面貌,得到了積極的評價;另外還有,「taikonaut」(特指中國太空人)-「taiko」源自「太空」,後綴「-naut」指「駕駛員、操作員」。按國際慣例,擁有載人技術的國家都能享受一個專有名詞,外媒在報導「神六」時創造了「taikonaut」,目前除「taikonaut」之外,只有特供美國的「astronaut」和特供俄羅斯的「cosmonaut」。
資料顯示,1600年前,僅有typhoon(颱風),li(裡),litchi(荔枝) 等6個中國製造的詞彙被收入牛津;17世紀增加了31個,18世紀又有44個詞殺入英語家族,19世紀達到112個詞,而上世紀截至1992年,新詞又增加了152個。不過在一季度更新一次的牛津在線辭典中,中文借詞數量可以乘上十。總部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全球語言監督機構」 發布報告稱,自1994年以來加入英語的新詞彙中,「中文借用詞」數量獨佔鰲頭,以5%-20%的比例超過任何其他語言來源。近年來,《牛津英漢漢英詞典》在線版及時收錄了「山寨」(Knock-off),「剩女」(Old spinster),「憤青」(Angry youth),「房奴」(Mortgage slave)等詞。
全球化時代,我們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中文熱詞進入英語,已經不局限於當年的傳統文化如Pipa (琵琶) Erhu (二胡)等,而是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時,我們最需要思考的是,我們能夠為世界貢獻出什麼樣的文化?
網絡化時代,草根文化蓬勃發展,一些中文熱詞體現了社會生活的生動活力,一夜之間風行大江南北,背後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當然,也有一些中文熱詞,則生搬硬套,牽強附會,雖然也能夠風行一時,但往往曇花一現,很快被人遺忘,這是對漢語的濁化,即使進入英語世界,也無法形成真正的影響力。
從根本上來說,文化的生命力,來源於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我們需要創造更加優秀、更加健康的文化,為世界文化作出貢獻,我們要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坐標中,以文明、開放、陽光的形象,出現在世界舞臺上。可以預見的是,中文詞語將會以更加強勁的勢頭進入英語世界。 (記者 賈夢雨)
[ 責任編輯:泰嬌玉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泰嬌玉
原稿件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