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進入宇宙流浪,我希望我們說的是中文,而不是英文

2020-11-17 猴軍集

截至2020年11月,地球人口總量已經達到75.85億。科學家估算地球人口的承載上限是134億人,雖然還有43.4%的增長空間,但全球每年人口增長接近1億,距離地球承載上限其實只有幾十年的距離。快則2050年,慢則2100年,人類就必須走上太空移民的道路!在座的各位,或許能登上太空移民飛船,走向未知的宇宙深處。

宇宙浩瀚,人類生命短暫,或許要在宇宙中漂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才能到達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所以在漂流的過程中保持知識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哪種語言文字能勝任星際漂流中的知識傳承?

一、語言文字的穩定性

穩定性是語言文字非常重要的特質,沒有穩定性,知識的傳承就無從談起。韓國人、越南人看不懂自己祖先的文字資料,根本原因就是其語言文字沒有傳承性,迷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漢字是世界上傳承得最久遠的文字,現代中國人可以無障礙閱讀2000年前漢朝人書寫的文字,即使是最久遠的甲骨文,湮沒在歷史中數千年,我們仍然通過字形推演,破解了其中50%的單字,現在已經可以解讀甲骨上記錄的很多文獻資料,堪稱人類文字史上的奇蹟。可見,漢字是一門有韌性、高度穩定的文字,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撕扯。

而其它文字大多數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最大的缺點就是穩定性極差,不論是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還是阿拉伯語,在過去兩三百年間發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普通人根本無法閱讀幾百年前的文獻資料,只有經過專門學習的語言學家才能閱讀。同樣是英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英文也有差別。可見,表音文字,在時間和距離面前,脆弱不堪,不加約束,很容易支離破碎!

如果未來人類進入太空漂流,不同的宇宙飛船之間的通訊其實是很困難的,每個宇宙飛船都會變成近乎隔絕的小世界,在這樣一個個小世界裡,英語等表音文字能否保持穩定?顯然是不可能的,發音必然會發生很多奇奇怪怪的變化,發音變了,文字自然隨之變化,在幾十年間這種差別可能很小,但如果是幾百年幾千年呢?可能同樣說著英語的人,不同飛船之間已經無法進行有效交流。

而中文雖然發音也會變異,如大陸口音、臺灣口音、東南亞口音,都有差別,但漢字是不變的,只要漢字不變,書面交流就不會有太大障礙。

二、新造詞彙的延續性

人類社會只要存在,新事物、新發現、新概念自然層出不窮,這就需要創造新詞來定義它們。

對於英語等表音文字來說,新詞彙的創造並無定式,有些是組合詞,有些是添加前後綴,有些是根據人名、地名進行命名,還有很多外來詞,或者是科學家的個人創造。比如英語近年的新造詞句:

modem:數據機,由modulator(調製器)+demodulator(解制器)兩個單詞組合而成;

long time no see: 很久不見,來自中式英語;

APEC:亞太經濟理事會,這種縮寫詞,如果沒有語境,就是撓破頭也猜不出意思;

YOLO: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的縮寫;

tuhao土豪:來自中文。

deffo:當然、確實,definitely的簡寫;

globalian:全球人、地球人,global(全球的)+ian(後綴,伊恩,男子名);

sarcaustic:語帶諷刺、尖酸刻薄,sarcastic(諷刺的)+caustic(腐蝕性)組合而成。

新單詞會在傳播中被理解、被接受,但這只限於同一個語境圈子。如果兩個圈子新造的單詞不一樣,並且新造單詞比例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語言隔閡。英語是高度依賴新單詞的語言,平均每年新單詞產量達到1萬個以上。在宇宙旅行中,不同的英語群體很快就會產生語言隔閡,最終導致無法交流。

而中文新單詞是使用原有漢字組合而成,詞義雖然不等同於字義,但相關度還是非常高的。比如電燈、手機、電動車、自動駕駛、人工智慧,這些新詞讓200年前的人來認,雖然也有一定障礙,但大體的意思還是能猜的八九不離十,如果再有實物或圖片佐證,學習的會給更快。

中文新單詞的延續性要比英語好得多,造成語言隔閡的時間也會久得多。

在宇宙大航海時代,中文比英文有較大優勢,更有利於知識的傳承,也更有利於保持語言文字的穩定性,延長語言隔閡產生的時間。希望未來人類進入宇宙,使用的語言是中文而不是英文,否則,即使找到了新的宜居星球,也許因為知識傳承斷裂已經回到原始社會,或者產生身份認同隔閡,未定居,先內戰!

關注猴軍集,經濟、地理、城市、農村、人文、幻想。

相關焦點

  • 我們經常說「你這個人有毒」英文咋說?和中文一樣哦!
    雖然不同國家的人說著不一樣的語言,但是很多時候思想是共通的,表達是相似的。就比如說本期我們要學的「你這個人有毒」。當然我們說到「你這個人有毒」,並不是說這個人帶毒,又不是什麼武俠小說。當我們說「你這個人有毒」表示的是,這個人的個性有點奇葩,特別的陰鬱消極,和他在一起,整個人的正能量都被拉掉了。在英文中也有一個完完全全一模一樣的表達,這個時候會用到一個單詞叫toxic。
  • 朱虹:我吃虧在英文比中文好
    朱虹:1953年分到研究所時我才20歲,只會英文,中文不好很自卑。我到了研究所,第一個任務就是研究美國的進步作家霍華德·法斯特。我寫了一篇報告,從寫作上批判法斯特怎麼次。當時卞先生說,你這篇文章沒法發表。別人都吹捧,你說得一錢不值。我說那就不發表。
  • 當代藝術用英文寫方塊字 題字文化進入西方(圖)
    它們看上去和中文一樣,其內核卻與中文毫不相干,是徹頭徹尾的英語。我是把中文、英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書寫體系硬是給弄在一塊兒,就像包辦婚姻不合適也得合適;也像異想天開的配種專家,非要把壓根就不是一個基因譜系的物種,讓它們雜交,弄出一種四不像的新「物種」來。  作為一件當代藝術品在西方展示,我是以「書法教室」的方式為主。
  • 如果說中文總要飆幾句English,那...可能會被打死!
    相信大部分留學生都和小編有同樣的感受,在美國待久了,說中文的時候難免會有那麼一兩個詞想不起來怎麼說,於是就變成了一句中文裡夾雜著幾個清新脫俗的英文詞
  • 英文字母已成現代中文一部分,爭論漢字編程還是英文編程已無意義
    我前面寫了幾篇關於漢字的文章,總有人拿計算機編程說事,說漢字無法解決編程,如何能被稱作偉大?今天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彙編語言並不深奧,如果想,我們完全可以用漢字重新設計彙編語言,比如用「陰」或「虛」定義「0」,用「陽」或「實」定義「1」,用「加」定義現有彙編語言的「ADD」,用「動」定義「MOV」。世界任何語言都可以用來重新設計彙編語言,這並不深奧。
  • 有些人總喜歡說中文時候夾英文單詞,你覺得這是出於什麼心態?
    ……然而她一臉懵,無法理解力學三定理是什麼東西……於是我崩潰了……這次和親戚的對話使我印象深刻,有些對我們來說習以為常的中文名詞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陌生的。我這位親戚是學工科的,不可能不知道牛頓,微積分和力學三定理。如果我當時能夠準確說出Newton,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以及 Newton's laws of motion,她可能就不會誤會。所以對我們來說,雖然很多人都懂英語,在專業領域則未必。
  • 怎樣才能讓中國人跟我說中文?我在中國教英語,學中文
    當你遇到新朋友時,如果他們用英語和你說話,一場精心準備的舞蹈就開始了。你說中文,他們說英文,而且兩人都儘可能長時間地堅持自己的立場。最終,你們中的一個人會繳械投降——不是因為你累了或者你放棄了,而是因為你遇到了一個不知道該如何用那門特定的外語表達的單詞。「你想要,嗯,要不要,嗯,怎麼說呢,遊泳?」
  • 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論文再投英文期刊算不算一稿多投?
    我以前也有一個參加國際會議的論文,當我想再投期刊時,期刊方就要求要有50%的內容是與之前的會議論文不同的,所以我按照這一要求增加了很多內容,後來也得以順利發表了。在我們將中文論文改成英文論文的過程中,經過了再加工,得到的英文論文從內容到形式與中文論文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是英語水平不高的作者,無法獨立將一個中文論文改成英文論文,也可以找專門的英文潤色機構幫忙。
  • 為什麼汽車按鍵是英文的?如果換成中文按鍵,你真的願意嗎?
    但是在新車到手之後,不知道有多少車友去認真看過汽車手冊,詳細的了解過汽車上面的各種功能,我猜大部分車友應該都沒有詳細看過,就只有在不會使用的時候才會想起才查一下。這也就導致汽車上面的很多功能車主都不會用到,比如ACC、儀錶盤風格等。對此,也有不少車主吐槽,為什麼汽車內部的各種功能按鍵不能換成中文的,這樣也可以一目了然,根本就不用專門去司機硬背了。
  • 汽車上的按鍵都是英文,為什麼不用中文呢?各說各的,引爭議
    另外還有一點就說國內,早期在生產汽車的時候,它是進口的,早期汽車國產化,他其實也並不是說在國內生產,他就是把國外生產的零件運到中國,中國再給組裝出來,他找集合資的時候。所以說,這也是一種習慣,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說英文,他比較簡潔,車上都會有USB接口,英文就是在上面標註上USB三個字母,雖然說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知道它是幹嘛用的,而如果說給換成中文的話,中文USB叫什麼,通用串行接口,一大串文字,首先地方,他寫不開,另外的就算給寫上了非常的小,要拿放大鏡看。
  • 為什麼系統編程全都用英文而不用中文?聽完專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人類科技的發展最偉大的成就就是編程系統的誕生,它推動著人類科技快速向前發展,在整個人類文明中,系統編程的應用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從我們的計算機系統,手機系統,車床系統,衛星系統,宇宙飛船系統等,可以說是走進了各個行業,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工業化,而工業化的實現需要系統的幫助。
  • 求求你們了,說中文不要加英文
    因為公司裡同事們無論發音準確與否,總是一口英文夾雜著的中文。像「Tuesday我們eat together吧」,這種級別的表達都只算是常規操作,還有「Ada,tomorrow我有個meeting要開,這邊你來take on一下」這種完全無視語法規則的強行中英夾雜。這麼一圈聽下來,職場小白都要懷疑自己前22年英語都白學了。
  • 怎麼把ins的英文翻譯成中文的方法
    現在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翻譯功能就消失不見了,期間我也從來沒做過任何更改設置。,如下圖把英文內容「We still have another 90 minutes to set it straight」 virgilvandijk on remaining confident #LFC #LiverpoolFC #UCL翻譯為中文內容「我們還有90分鐘來糾正它」virgilvandijk談到保持自信的
  • 英文中難念的中文食經
    要在烹調中產生有機的鮮味不容易,合成的味精成了便宜的替代,進入了大規模的生產,自然也進入了我的美國廚房。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是因為語言中特定詞彙的存在,人們才去追求與之相應的經驗? 反之亦然,英文中找不到這個字,美國中餐館為了招徠非華人顧客,經常還得要打出「NO MSG」的廣告,讓他們進來心安理得地用餐。再舉一個中文字,「麻」。
  • CATIA界面語言的選擇-英文 OR 中文?
    CATIA安裝完成後的默認語言環境為中文界面,很符合國人習慣的界面,但是中文界面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中文漢化的內容不夠精確,不能完全表達出英文的含義,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國內有很多合資或獨資的外企,是明確規定必須使用英文界面的,如果你一旦適應了中文界面再切換到英文界面有很多功能找不到,有點發蒙的感覺
  • 柯潔回應記者英文提問:如果你是中國人請用中文
    哈薩比斯表示,我們一直在後臺控制室觀戰,感覺柯潔表現非常完美,前100步都勢均力敵。從來沒看到過和AlphaGo的比賽能這麼勢均力敵而柯潔也坦誠,當時覺得有機會了,之前阿爾法狗都是很穩健的,但今天有個劫爭他一直撐著不補,沒有為了簡明取勝去消掉,一直撐在那裡。我當時以為很接近勝利了,太緊張心一直劇烈跳動。
  • 為什麼菲律賓人可以說,在我們的英文鍵盤上
    眾所周知,科技一直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在人類文明尚未發展的情況下,人類發展科學技術的唯一目的就是滿足其基本需要,這也是從古至今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根本目的。然而我們的基本技術已經得到滿足。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米技術輕鬆買到米,電飯煲也可以輕鬆煮米。人們在解決衣、食、住、行等方面沒有問題,於是產生了一些比較新的科技產品,的電腦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款具有數千種功能的科技產品,人們可以通過他做任何事情。
  • vivo手機怎樣能說中文變成英文發送
    vivo手機怎樣能說中文變成英文發送?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1、進入到手機的設置頁面,在頁面上可見更多設置2、點擊進入到更多設置頁面,在頁面上可見輸入法3、點擊進入到輸入法的設置頁面,在頁面上可以看到手機安裝的輸入法、默認的輸入法和鍵盤設置4、點擊鍵盤設置中的手機輸入法,進入到鍵盤設置頁面,在頁面上可見語音設置5、點擊進入到語音設置頁面,在頁面上可見語種選擇6、點擊語種選擇,
  • 人工智慧時代的中文和英文,誰能成為AI的母語?
    今天就談談中文和英文是不是優秀的人工智慧語言,以及未來前景。一、語音識別雖然我不想承認,但英文語音識別確實比中文更準確、高效。英文由26個字母構成,邏輯結構更簡單,發音以字母為基礎,音標和音標區之間區分比較明顯,只要說的不是很快,AI能比較容易、準確識別每一個字母,加上同音單詞比較少,所以英文的語音識別效率領先中文許多。中文發音則要複雜的多。漢語拼音有23個聲母,6個單韻母,18個複韻母,還有16個整體認讀音節,整套方案共63個發音元素。
  • 語言的競爭:科學越發展,英文越膨脹,中文越從容
    中文閱讀效率領先英文40%以上》主要從語文的角度對比中英文的效率,今天繼續這個話題,從理工科的角度對比中文和英文的效率。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科學類專業,是研究、探索人類未曾觸達的陌生領域,面對的是新概念,新事物、新現象。語言在科學領域的作用主要有三個:記錄科學研究,傳播科學成果,向下一代傳遞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