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11月,地球人口總量已經達到75.85億。科學家估算地球人口的承載上限是134億人,雖然還有43.4%的增長空間,但全球每年人口增長接近1億,距離地球承載上限其實只有幾十年的距離。快則2050年,慢則2100年,人類就必須走上太空移民的道路!在座的各位,或許能登上太空移民飛船,走向未知的宇宙深處。
宇宙浩瀚,人類生命短暫,或許要在宇宙中漂流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才能到達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所以在漂流的過程中保持知識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哪種語言文字能勝任星際漂流中的知識傳承?
一、語言文字的穩定性
穩定性是語言文字非常重要的特質,沒有穩定性,知識的傳承就無從談起。韓國人、越南人看不懂自己祖先的文字資料,根本原因就是其語言文字沒有傳承性,迷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漢字是世界上傳承得最久遠的文字,現代中國人可以無障礙閱讀2000年前漢朝人書寫的文字,即使是最久遠的甲骨文,湮沒在歷史中數千年,我們仍然通過字形推演,破解了其中50%的單字,現在已經可以解讀甲骨上記錄的很多文獻資料,堪稱人類文字史上的奇蹟。可見,漢字是一門有韌性、高度穩定的文字,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經受住了時間和空間的雙重撕扯。
而其它文字大多數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最大的缺點就是穩定性極差,不論是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還是阿拉伯語,在過去兩三百年間發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普通人根本無法閱讀幾百年前的文獻資料,只有經過專門學習的語言學家才能閱讀。同樣是英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英文也有差別。可見,表音文字,在時間和距離面前,脆弱不堪,不加約束,很容易支離破碎!
如果未來人類進入太空漂流,不同的宇宙飛船之間的通訊其實是很困難的,每個宇宙飛船都會變成近乎隔絕的小世界,在這樣一個個小世界裡,英語等表音文字能否保持穩定?顯然是不可能的,發音必然會發生很多奇奇怪怪的變化,發音變了,文字自然隨之變化,在幾十年間這種差別可能很小,但如果是幾百年幾千年呢?可能同樣說著英語的人,不同飛船之間已經無法進行有效交流。
而中文雖然發音也會變異,如大陸口音、臺灣口音、東南亞口音,都有差別,但漢字是不變的,只要漢字不變,書面交流就不會有太大障礙。
二、新造詞彙的延續性
人類社會只要存在,新事物、新發現、新概念自然層出不窮,這就需要創造新詞來定義它們。
對於英語等表音文字來說,新詞彙的創造並無定式,有些是組合詞,有些是添加前後綴,有些是根據人名、地名進行命名,還有很多外來詞,或者是科學家的個人創造。比如英語近年的新造詞句:
modem:數據機,由modulator(調製器)+demodulator(解制器)兩個單詞組合而成;
long time no see: 很久不見,來自中式英語;
APEC:亞太經濟理事會,這種縮寫詞,如果沒有語境,就是撓破頭也猜不出意思;
YOLO: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的縮寫;
tuhao土豪:來自中文。
deffo:當然、確實,definitely的簡寫;
globalian:全球人、地球人,global(全球的)+ian(後綴,伊恩,男子名);
sarcaustic:語帶諷刺、尖酸刻薄,sarcastic(諷刺的)+caustic(腐蝕性)組合而成。
新單詞會在傳播中被理解、被接受,但這只限於同一個語境圈子。如果兩個圈子新造的單詞不一樣,並且新造單詞比例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語言隔閡。英語是高度依賴新單詞的語言,平均每年新單詞產量達到1萬個以上。在宇宙旅行中,不同的英語群體很快就會產生語言隔閡,最終導致無法交流。
而中文新單詞是使用原有漢字組合而成,詞義雖然不等同於字義,但相關度還是非常高的。比如電燈、手機、電動車、自動駕駛、人工智慧,這些新詞讓200年前的人來認,雖然也有一定障礙,但大體的意思還是能猜的八九不離十,如果再有實物或圖片佐證,學習的會給更快。
中文新單詞的延續性要比英語好得多,造成語言隔閡的時間也會久得多。
在宇宙大航海時代,中文比英文有較大優勢,更有利於知識的傳承,也更有利於保持語言文字的穩定性,延長語言隔閡產生的時間。希望未來人類進入宇宙,使用的語言是中文而不是英文,否則,即使找到了新的宜居星球,也許因為知識傳承斷裂已經回到原始社會,或者產生身份認同隔閡,未定居,先內戰!
關注猴軍集,經濟、地理、城市、農村、人文、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