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慣」不認真做科普的人 他自己做起頭條創作者

2020-12-01 三秦網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張晴悅)11月25日,以「致敬真知灼見」為主題的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各行各業的多名優秀創作者齊聚一堂,為真知代言,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32歲的長安大學公路學院講師薛恆瀟就是其中一位。

在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大家更習慣稱呼他另一個名號——三一博士。這個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超級學霸」,最擅長將基建、工程製造等小眾領域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深入淺出的進行科普,短短一年時間吸粉140萬。

姿勢:緊跟熱點 正向引導 引發共鳴

「中國軍工神器107mm火箭炮為何風靡中東?」「基建巔峰之作引漢濟渭工程到底是什麼?」「移民火星,建築該用什麼材料?」……

對於日常生活離基建工程、機械製造等領域較為遙遠的很多人來說,打開三一博士在今日頭條上的主頁,無異於打開一本小「百科全書」。火神山醫院為什麼10天就能建成?虎門大橋為啥會「無故」振動?在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這樣的「硬核」科普,累計獲得近5億次點擊量,也讓三一博士先後收穫了「知名科學領域創作者」、「2020百大人氣創作者」的官方認證。

在頭條生機大會上,他分享自己做科普摸索出的經驗道,「科普的『姿勢』很重要,緊跟熱點是一部分,但核心是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態度』又比『姿勢』更重要。」

關於「姿勢」,在三一博士前期發布的視頻裡不難找到痕跡。比如進口三文魚的安全問題引發爭議時,他以「什麼時候才能大範圍吃上咱們自己養殖的三文魚」為切入點,藉機科普了中國漁業現狀及養殖前景。虎門大橋出現異常振動後,他直接請來一線親歷專家、長安大學公路學院橋梁所李加武教授,對背後原因進行深度剖析,就網友最為關注的大橋安全問題進行了探討。

「緊跟熱點,但又不局限於熱點,一方面幫助更多人開拓眼界,另一方面與個人生活建立聯繫,給予大眾正向引導,做到與『我』有關,引發共鳴。」這是三一博士的科普「姿勢」。

態度:小心求證 避免說教 內容為王

至於「態度」,在薛恆瀟看來,正經科普首先應該嚴肅。「資料必須小心求證,涉及的知識要一個個核實。有錯誤就要認,然後去及時更正。這是科普的骨架。」

此外,他認為,科普要避免說教式表達,這是做科普的「血肉」。「專業作者會不自覺的說術語,對用戶有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這些實際都是對科普不利的,用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話來做科普,拋棄說教,這是科普中『普』字的重要環節,要做到有溫度,有人情味。」

事實上,做到「有血有肉」的進行科普,薛恆瀟也經歷了漫長的「試錯」階段。用他的話來說,「在專業知識儲備上我很有信心,但我不懂傳播。」

「我是2018年開始嘗試做視頻的,初衷有兩方面,一個是我本身就是老師,又對科普十分感興趣,另一方面是我『看不慣』那些不認真做科普的人。」薛恆瀟介紹,有段時間看科技知識類視頻,他發現基本就兩種論調:「一種是咱們樣樣第一,另一種是咱什麼都不行。其實這兩種都不客觀,中國製造業整體是向上走的,但肯定還有不少領域比較薄弱。」他決定,自己來做那個客觀嚴謹的科普者。

為了增加趣味性,吸引更多人關注,最開始,薛恆瀟曾先後嘗試一人分飾男女兩角、在視頻中加入繪畫插圖、或在後期剪輯中加入抓眼特效等方式來進行科普,但結果均不如人意。直到2019年國慶節,他發布了一個介紹國之利器DF-17飛彈的視頻內容,播放量急速躥升。

對這個視頻獲得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後,薛恆瀟發現,自己此前過度追求娛樂化,忽視了大眾的「求知慾」。「那些看似晦澀遙遠的東西,大家不見得接受不了,有用且有趣的科普內容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從此,放棄花裡胡哨的刻意搞笑,回歸科普本身,認認真真把內容做好成為他對待這件事的「新態度」。

意義:傳遞價值 收穫成長

精心選題、仔細求證、再用最易於大眾接受的方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將科普內容傳遞出去。這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我平時工作挺忙的,毫不誇張的說,工作之餘,我幾乎將所有時間都花費在了視頻創作上。找策劃、查資料,因為有點強迫症,視頻經常是有一點不滿意就一遍遍重錄。」

薛恆瀟介紹,這一過程中,家庭、學校、平臺均給了他很大的鼓勵與幫助。「尤其是平臺,會及時跟我溝通選題、哪裡有問題會指點我進行調整,還承包了視頻的後期剪輯等等。家人、學校也很支持我做這件事兒,給我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

談及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與收穫,薛恆瀟打趣,「往大了說,這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有助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作為一個老師,這也是我的責任和義務。」除此之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科普,能讓更多人對理工科多一份認同與了解。「之前,我經常看到很多家長留言說,理工科又累又辛苦,事實上,這個領域有它的價值與閃光點,我希望將這種價值傳遞出去。」

在這一點上,「三一博士」無疑是成功的,曾有小學生在他的帳號下留言,「聽的津津有味」,這讓薛恆瀟發自內心的開心,「能給青少年一些正向引導,讓他們在追劇看綜藝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這讓我覺得我做這件事情特別有價值有意義。」

除了這份巨大的獲得感,於薛恆瀟來說,做創作者也是一個自我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比如前段時間我去到秦嶺深處去探訪引漢濟渭,之前我真沒想到秦嶺深處的風光有這麼美,工程現場有這麼震撼,當我鑽到秦嶺山腹中1000多米,那種感覺真的很難描述。」他介紹,這讓他下一步計劃做一系列中國大型基建製造業工程的探訪。

計劃:依靠平臺 將科普「變現」

這些之外,做創作者也讓年輕的薛恆瀟看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種可能,並因此多了一份收入。

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上,今日頭條內容生態總經理洪緋介紹了平臺創作者目前的收入情況。「得益於流量分成、付費專欄、內容電商、直播等多元變現手段,過去一年,創作者在頭條實現收入76億元。其中有9359位作者實現月收入過萬,包括45人年入千萬。洪緋表示,視角多元、專業深度、有效實用,已經成為內容的新趨勢。為滿足專業內容生產和消費需求,平臺將推出「頭條行家計劃」,在未來一年投入2億現金和價值20億元的品牌曝光資源,並將拿出100億流量來支持專業創作者。希望「頭條行家計劃」能在未來一年幫助1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

在大會上,薛恆瀟也談及「科普如何變現」的問題。他認為,「硬投入」是優質內容不斷湧現的基礎。如果高質量的內容無法換回相應的商業收入,科普事業的發展就很難進步。硬核科普,不能介意談錢。「找到商業化的路徑,是每個科普人都要思考的問題。在頭條,流量分成是生命底線,廣告商單是廣闊藍海,付費專欄是水到渠成。」他介紹,自己目前主要依靠流量分成獲得收入,下一步,他計劃開通付費專欄。「付費專欄是系統化知識輸出的一個很值得探索的方向,今年年初疫情期間,為了支持頭條的公益活動,我做了一個0元付費專欄《狙擊冠狀病毒,看中國硬實力》,很受用戶喜歡。現在,我正在策劃一個『真的』付費專欄,想系統講講我們國家的交通工程硬知識。」

薛恆瀟表示,作為一名科普創作者,他覺得自身所有的價值,都體現在能創造更好的科普內容上,不斷尋求內容上的升級,就是自己對未來的追求。

相關焦點

  • 今日頭條創作者三一博士:做科普應該回歸知識本身,但也別介意談錢
    這是科普的骨架。」此外,他認為,科普要避免說教式表達,這是做科普的「血肉」。「專業作者會不自覺的說術語,對用戶有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這些實際都是對科普不利的,用所有人都能聽懂的話來做科普,拋棄說教,這是科普中『普』字的重要環節,要做到有溫度,有人情味。」事實上,做到「有血有肉」的進行科普,薛恆瀟也經歷了漫長的「試錯」階段。
  • 今日頭條創作者三一博士:做科普應該回歸知識本身,但也別介意談錢...
    在頭條生機大會上,他分享自己做科普摸索出的經驗道,「科普的『姿勢』很重要,緊跟熱點是一部分,但核心是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態度』又比『姿勢』更重要。」關於「姿勢」,在三一博士前期發布的視頻裡不難找到痕跡。比如進口三文魚的安全問題引發爭議時,他以「什麼時候才能大範圍吃上咱們自己養殖的三文魚」為切入點,藉機科普了中國漁業現狀及養殖前景。
  • 今日頭條創作者Mr苟勝:從西安航空學院講師到知識「網紅」,他靠...
    火箭殘骸會砸到人嗎?太空人在太空中怎麼上廁所?在今日頭條,西安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講師梁毅辰和「三一博士」一樣,因為一個個高質量的「硬核」科普視頻備受關注。「Mr苟勝」,是他在這一平臺上給自己取的網名。鮮少有人知道,這個「土氣」的名字背後,藏著一個小秘密。「搞科普千萬不能陽春白雪,我給自己取個接地氣的網名,就想先從潛意識裡拉近大家與浩瀚宇宙的距離。」
  • 大學老師成知識大V 讓普通人愛上科普
    01長安大學講師「三一博士」「看不慣」不認真做科普的人 他自己做起頭條創作者在今日頭條等平臺上,大家更習慣稱呼薛恆瀟另一個名號——三一博士。這個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超級學霸」,最擅長將基建、工程製造等小眾領域內容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深入淺出的進行科普,短短一年時間吸粉140萬。
  • 今日頭條洪緋:未來一年幫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
    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頭條上創作。今年,有超過1566萬的新用戶首次在頭條上發布內容,頭條各體裁內容的發布量增長了18%。其中微頭條這類短內容的發布量增長了86%。很多人開始習慣在頭條上分享自己的經歷,表達個人的見解。隨著創作者的增加,頭條用戶的內容消費也更加豐富多樣。
  • 認人還是認理?——怎樣在頭條評選優秀創作者
    認人?還是認理?——怎樣在頭條評選優秀創作者?蘇鍾麟 大家都知道,真理往往在少數派一邊,科學只認理,不認人,那麼,頭條要評選優秀創作者,是只認人,還是只認理?所以若要認人,蘇某人實在相形見絀;但是若要認理,真相文稿投全球權威期刊,雖然一致共同封殺,只有兩家省級期刊發表,卻也沒有一家說個不,看來,在2007年前後,【真相】文稿曝光以後,相對論是真是假,高層物理學家不看則已,一看都心知肚明,以下事態可以證明:或與筆者曾經扔下一句話不無關係「如果相對論還不停車,主流學界將無法推脫繼續誤人子弟之嫌」,所以導致後來悄悄從期刊的學科分類目錄和中學物理中撤銷了相對論的戶口
  • 今日頭條舉辦「頭條分之一」創作者沙龍,內容生態 「分子引力計劃...
    在今日頭條,每一位創作者都在分享著自己的生活,或是各個領域的知識與見解。每一位創作者,都是「頭條分之一」。5月25日,今日頭條在北京後山藝術空間,舉辦了「頭條分之一」創作者線下沙龍,為優秀的創作者們打造一場創作思想碰撞的饕餮盛宴。
  • 今日頭條CEO朱文佳:在頭條,看見更大的世界
    11月25日,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在北京舉行。今日頭條CEO朱文佳發表致辭並宣布啟用產品新Slogan「看見更大的世界」。他表示,不僅是用戶因為看到頭條上的內容,接觸到了更大的世界,頭條創作者們同樣因為創作內容,成就了自己,走進了一個更大的世界。  以下為朱文佳致辭全文。  大家好,我是朱文佳。
  • 知識網紅對談諾獎科學家丨今日頭條上線科普視頻系列
    該系列由今日頭條科學頻道聯合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推出,頭條科普創作者連線對話科學家,聚焦2020年度科技大事件和科研成果,帶觀眾了解科學家大成就背後的小故事。據了解,這些視頻的錄製契機為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今日頭條助力身心領域創作者累計變現超1.5億,啟動新計劃為內容...
    今日頭條泛生活中心運營總監李秋萌表示,頭條系產品的打通以及一系列平臺政策、運營活動的扶持,為身心領域內容創作者提供了多樣化的內容表達形式和優質的粉絲生態環境。「未來一年內,我們將致力於形成身心領域完整的內容和創作者生態,讓更多優秀的創作者在平臺落地生根、穩步生長、生機勃勃,和今日頭條一起實現更大的夢想和可能!」
  • 獨訊頭條自媒體上線一周宣布投資3億元補貼自媒體文章創作者
    1月8日消息,在獨訊頭條上線不到一周時間,突然官方宣布自2020年5月1日起,在未來12個月,獨訊頭條至少投入3億人民幣補貼給獨訊號上的優質自媒體創作者,鼓勵自媒體作者長期生產高品質內容。獨訊頭條宣布投資3億元補貼原創自媒體創作者獨訊頭條CEO張宸希在披露,「2020年5月1日起,連續12個月,將全面支持自媒體優質文章創作者,張宸希說:「3億補貼是給認真做內容者的合理回報」此外,獨訊號自媒體平臺還設立了還有一個億的投資基金,滿足「團隊靠譜、有持續的內容生產力」以及「
  • 30多年鑽研通信領域,他給78萬人在線開課,網友:5G看他就夠了
    同樣,這也是他做科普的初衷。接觸網際網路科普之前,奧卡姆剃刀已經在通信領域幹了30餘年,知識根基就是這時打下的。「小時候特別想當兵,飛機飛彈學不上,就報了個通信專業」。大學畢業,他去做了報務教員,日常收發電報。這段工作經歷中的所得,也被奧卡姆剃刀以通信小知識科普的形式,分享到頭條上。
  • 今日頭條上線科普視頻《科學家請回答2020》 連線對話諾獎得主
    今日頭條上線科普視頻《科學家請回答2020》 連線對話諾獎得主 站長之家(ChinaZ.com) 11月9日 消息:近日,今日頭條上線了科普視頻系列
  • 今日頭條:未來一年幫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
    【TechWeb】11月25日消息,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今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發布了最新的創作者扶持計劃「頭條行家計劃」,在未來一年幫助1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健康、財經、科學、教育等多個專業垂直領域內容,在今日頭條大受歡迎。
  • 今日頭條內容營銷大全:選人、投放、數據效果全揭秘
    不止楊不壞認為「頭條號內容的營銷價值,被忽略或者被低估了」,許多營銷從業者也在逐漸把目光投向這一篇紅海:流量巨大、創作者豐富,但營銷價值並未充分被挖掘。今天就想和大家分析下被忽視、被低估的圖文流量——今日頭條,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頭條號」。
  • 淘寶頭條「斑馬計劃」牽手內容創作者 手機淘寶能查看本地生活資訊
    與此同時,「斑馬計劃」一期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重慶、成都9個城市招募主流媒體做為城市合作夥伴,共建基於用戶LBS定位功能的城市頻道。如成都消費者,就可訂閱喜歡的成都本土內容頭條號,一邊看頭條熱文掌握消費資訊,一邊在文章頁面下單購物。
  • 2018年今日頭條科普內容閱讀量超5000億 知識分子如何走紅?
    這本海洋生物科普書籍在豆瓣評分高達8.2,亞馬遜評分4.5星(滿分5星),一時間洛陽紙貴,國內文藝青年幾乎人手一本。那是他運營微博帳號「博物雜誌」的第六年,六年來,張辰亮以「博物君」的身份解答網友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
  • 這位今日頭條作者的圈子吸引 300餘人,癌症患者都跟著他一起學英語
    而@李俊超老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圈子」成為了引領粉絲學習、生活的「利器」。「圈子」是頭條號平臺為創作者推出的,用於深度連接粉絲的互動、營銷與變現工具。創作者通過「圈子」功能,可創建免費或付費的社群。在圈子裡,成員們可隨時發布內容,進行分享交流。在有圈子之前,他就每天在頭條上更新英語教學視頻。
  • 湖南醫生靠健康科普成知識網紅,創作一年多收穫40多萬名粉絲
    李瑛說,漸漸的,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人獲益,於是他開始摸索其他的健康宣教模式。  文字科普、直播、短視頻……李瑛開始各種嘗試,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的盛行,他開始在今日頭條、抖音等平臺開設帳號,利用空閒時間宣傳呼吸內科相關的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