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保健鞋墊促進血液循環,再不搶就沒了!
——長時間不關機,手機輻射竟然能夠致癌!
——震驚!這些家旁邊就是小區變電站,你還安全嗎?
面對爸媽分享的這些「關心」如何接招?今天,我們找到科技領域優質創作者@奧卡姆剃刀 ,請他來聊聊這些年和謠言「鬥爭」的故事。
「賣剃刀的都搞科普啦?」一直以來,奧卡姆剃刀都有這個煩惱。
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源於同名的科學原理。「它指的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要像一把尖利的剃刀,把假設、想像都剔除掉,儘可能還原事實。」
同樣,這也是他做科普的初衷。
接觸網際網路科普之前,奧卡姆剃刀已經在通信領域幹了30餘年,知識根基就是這時打下的。
「小時候特別想當兵,飛機飛彈學不上,就報了個通信專業」。大學畢業,他去做了報務教員,日常收發電報。這段工作經歷中的所得,也被奧卡姆剃刀以通信小知識科普的形式,分享到頭條上。
從本科到博士,奧卡姆都選擇了通信專業;此後他也一直從事通信工作。他說,「這不只是興趣愛好,也是專業特長。」
1997年,奧卡姆剃刀決心考研。千禧之年,他第一次站上講堂,將通信知識傳授給更多人。
五年後,磁鐵能預測地震等偽科學論調甚囂塵上。在奧卡姆剃刀看來,這些都是打著科學旗號的謠言,他十分想反駁還以真相。於是,從三尺講臺到網際網路,他邁出了第一步,開始在新華網科技論壇和中國通信網C114上寫科普連載。
比如,面對懷孕必穿防輻射服謠言,奧卡姆剃刀在網上闢謠,「基站電磁輻射能量低,那點微弱功率,甚至比不上我們每天曬的太陽。」
「每天喝一杯紅酒的人,身體會更健康」。到現在,很多人都以此為宜。
奧卡姆剃刀再一次做了打破「幻象」的人:每天都能喝上紅酒的人大多是有錢人,他們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水平比普通人要好。「如果他們不每天喝酒,可能會活得更長」。。
在網上科普久了,奧卡姆剃刀還會被粉絲布置「作業」。雖然現在他應對自如,但回想剛開始在上網做科普那會,還是有些不適應。自認為講得十分清楚了,卻有不少網友說他的科普內容晦澀難懂。漸漸地他意識到,教師是面對同一年齡段、一定學識的人教學,而網際網路不一樣,受眾面廣且受教育程度不一,所以在科普時應儘量用詞簡單、多舉例子。「不是給同行讀的,是給公眾科普的,這才是正確的思維。」
現在,奧卡姆剃刀每次創作完,首先給讀初中的兒子看,兒子懂了,自己的科普也寫得差不多了。
在網上科普10年後,奧卡姆剃刀看到更大的機會。2015年,他入駐頭條,開始了網際網路科普的第二階段。
打開他的頭條主頁,會發現奧卡姆剃刀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老本行」。只是在通信領域裡更聚焦了,長期追更的粉絲,戲稱他為「5G教科書」。
在@奧卡姆剃刀這裡,5G的新奇體驗,讓人一探現代世界的奇妙。
「5G最大的兩個特點,就是萬物互聯和極低時延」,乍一聽還是很抽象。聽奧卡姆剃刀一舉例,好多人就懂了。
「有了5G,挖掘機師傅不用去工地,在空調屋裡就能幹活。」這並非開玩笑,而是「萬物互聯「在建築行業的未來應用。技工師傅可以通過5G技術遠程操控挖掘機,也能到寫字樓裡坐班工作。「藍翔出來的高材生可能還得再進修」,有網友調侃道。
由此可見,未來各行各業都有「遠程辦公」的可能。在軍事上,坦克可以通過5G實現無人駕駛,未來的坦克編隊,只需要一名乘務員,就能遠程調度所有坦克的行進和射擊。
「極低時延「在醫學上的進展也尤為突出。過去由於網絡時差延遲,病人可能已經奄奄一息了,電腦那端還沒監測出這個信號,所以遠程手術帶有極大的風險性。但在未來,依託於5G技術,遠程同步治療將成為可能,偏遠地區的人也無需跑到大城市裡就醫,在當地醫院就可以實現。
在驚訝於5G未來應用的同時,「4G網速是不是下降了?」成為人們更為關心的現實問題。
奧卡姆也就這個問題在頭條做了科普,「4G網速確實降低了,但並非是運營商的問題,而是源於4G不限流量業務。」
為了更便於網友理解,奧卡姆把不限流的4G套餐比作過去的大雜院:每戶交固定的水費後敞開用水,然後水管子整天開著,資源也就浪費了。
坊間有傳聞說「流量開一夜,房子都沒有」,奧卡姆剃刀在自己的節目《奧侃》中闢謠了,還是「流量、資費說雙封頂,外加階梯收費,會儘量合理化」。
「我的4G手機還能撐多久?」面對5G商用,有人在奧卡姆剃刀的頭條評論區留言。這位「5G教科書」告訴大家:5G手機的全面組網,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預測到2025年,中國4G手機佔有率還能高達72%。
5G大火,奧卡姆剃刀的科普也向此傾斜。其實,在此之前,他做了不少通信類的科普,最出名的要數北鬥系統,這篇文章在頭條發出後,被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相繼轉載,引起不小的反響。
如今,奧卡姆剃刀在頭條創作已有3年之久。關於「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這個說法,他頗有感觸。比如老百姓特別害怕基站輻射,奧卡姆剃刀認真研究了兩套理論,並且不間斷科普,但5G基站輻射依然是謠言之首。
如奧卡姆剃刀所說,「闢謠是長期的過程,科普永遠沒有盡頭」。
作為通信專家,在「5G測速」這件事上奧卡姆剃刀樂此不疲,經常和頭條網友分享各地的測試結果。
從天安門廣場到大興機場,就連在電視臺做直播時,都不忘試驗一下。
別看奧卡姆剃刀在視頻裡一本正經科普的樣子,他的日常生活也是格外圈粉。
在電視臺錄製節目時,他趁閒暇時間跟粉絲分享錄製感想,視頻裡侃侃而談的奧卡姆剃刀竟然緊張起來。
通信專家也會有當「網紅」的煩惱,面對一堆化妝品手足無措,男用化妝品把一個學識淵博的科普人給難倒了。
結果還有網友留言讓專家好好學習化妝知識,「網紅也是有技術含量的」。
術業有專攻,「健身小白」在頭條發起關於深蹲的討論,粉絲十分熱情,紛紛在評論區分享健身經驗。
在@奧卡姆剃刀的頭條號裡,除了漲知識,你還能透過通信專家的「頭條圈」,看到他的另一面,了解他的日常。如今已有78萬頭條網友關注,等待更新。
奧卡姆剃刀的專業解讀、走心科普,讓粉絲收穫頗豐。在頭條,他的科普被308萬人點讚,4篇科普成千萬爆款,36篇獲百萬點擊。
「視頻化是必然趨勢,它是一種輕鬆舒適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又能讓人們達到深度理解」,為了讓內容更直觀、用戶更好吸收,奧卡姆剃刀想做出一些視頻化的改變。
但在進行新嘗試之前,他還是猶豫了。
多年以來在論壇、網站、公眾號的內容創作,奧卡姆剃刀更多是以圖文為主,視頻創作還是一個陌生領域。「我是不是還要組建個視頻團隊?」,新形式的創作過程、額外的成本支出,是他比較擔心的問題。
一件事打消了他的焦慮。對接運營告訴奧卡姆剃刀,「視頻化創作不難,只要提供選題,頭條團隊來負責拍攝」,這解決了他大部分的問題。
於是,奧卡姆剃刀的第一檔視頻節目——《奧侃》出現了。他把它定義為「5G脫口秀」,讓人更懂5G,全面認知才能識別謠言。
「一個5分鐘的視頻,轉換成演講稿就有1200個字,這對於大多數網民來說,很難讀懂文章含義。而視頻化後,創作人的語氣、表情、神態都是對內容傳遞的強化,更容易讓人接受和認同。」首次嘗試視頻之後,奧卡姆剃刀分享自己的感受。
《奧侃》也讓奧卡姆剃刀看到了創作的另一番生機。從「在家辦公,歐美網絡癱瘓」反觀世界電信基建,成了第一個百萬小爆款。看了視頻的網友們,對國家的通信能力有了更深的認識。
除了粉絲們的反饋,多年不見的老友也通過頭條看到了他,發連結過來問,「這是你嗎?」
也有用戶和同行資訊如何在頭條更好地創作,對此奧卡姆有自己的見解「「能不能做好做強,核心還是原創內容的持續輸出,缺一不可,如果有垂直領域的優勢,不要怕沒話題」。
如今,《奧侃》已經累計播放1.4億。奧卡姆剃刀口中和平臺的視頻化配合,其實是和去年生機大會上發布的「IP-UP計劃」息息相關。用20億的流量和1000萬資金,以獨家視頻定製,幫助更多創作者打造個人IP。和奧卡姆剃刀一樣,更多創作者加入進來,目前有70多位,其中不乏科普創作者和政經大拿。
如在「我在頭條做科普——上頭條漲知識」系列科普視頻計劃中,大學老師@三一博士,在頭條開設《理程碑》,從工程技術角度做深度科普。
@科技袁人袁嵐峰 ,以科學、工業、技術等領域為話題,打造短視頻科普節目——《科技袁理》,密集的知識輸出,被粉絲稱為科普界的「江湖百曉生」。
人大國關學院教授金燦榮@政委點金,從國際政治角度,解讀新聞背後的國際形勢。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通過《維為道來》輸出戰術知識,帶網友探究新聞背後的道理。
當然,還有更多像他們一樣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正在頭條分享著他們的觀點與見識,解讀時刻發生在身邊的熱點事件。透過他們新穎獨特的視角、思考獨到的評論,也許,你對這個世界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也像奧卡姆剃刀一樣,在垂直領域有濃厚的興趣和紮實的內容根基,也歡迎你來頭條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