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12位來自創新一線的科技人入選「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他們或為疫情防控連續奮戰,或為科研攻關獻智出力,或為創新創業築夢賦能,或為科技惠民紮根一線,他們守初心敢創新甘奉獻,吹響了科技創新的攻堅號。今日,我們約見其中的三位科技人,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逐夢故事。
「你們用的每一張紙都有可能用了我們的技術成果。」在姚獻平的實驗室裡,他隨手拿起一張白紙,用指尖摩挲著紙面的紋理,對著記者侃侃而談。
姚獻平是浙江省首批特級專家、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造紙化學品、澱粉衍生物領域的研發工作,被業界尊稱為「澱粉大王」。
背著幾十斤的資料擠火車
改性澱粉被稱為是「造紙行業的味精」,將改性澱粉作為添加劑,能有效降低造紙成本,節能降耗,提高紙品質量。1985年,姚獻平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回到杭州,創建了變性澱粉課題組,投身於澱粉衍生物研究。
「我發現澱粉衍生物在國內需求量大,但是缺乏成熟的澱粉改性及其應用技術,已經成為我國紙業發展的掣肘。而且我在上海從事的植物化學工作也與澱粉行業有關聯,於是下定決心要鑽研這行,為國家做一點貢獻。」姚獻平說。為了做好調研工作,他專程前往北京查閱國內外相關資料。在回杭州一千多公裡的路上,姚獻平將資料複印件打包成一個幾十斤重的大包裹,如同一個苦行僧,搭著火車將它們背了回來。從此,姚獻平在澱粉衍生物領域開始了30餘年的攻堅克難之路。
1988年,姚獻平深入到條件艱苦的磐安縣,利用改性澱粉技術成果建設聯營廠,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依然歷歷在目:廠房是租來的破舊車間,18萬元的科技貸款只夠買部分關鍵設備,連同廠長在內的11個職工沒有一個懂這項技術……姚獻平一家三口就住在老舊的農民房裡,用痰盂當廁所,用煤油爐當廚房,「為了推廣成果產品,有時出差一個月才回來,掀起被子發現裡面生了一窩小老鼠」。他說。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帶領團隊建成了國內首條萬噸級澱粉衍生物生產線,聯營廠在造紙界出足了風頭,一躍成為科技明星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練就一身「雜家」本領
姚獻平說自己當時有三個家,一個在杭州,一個在磐安,還有一個在流動的火車和汽車上。1989年,為了打開改性澱粉造紙市場,姚獻平坐了十來個小時的綠皮火車,一路顛簸到廣東湛江山區的塘篷造紙廠,在造紙車間守了一周,累了躺在機器旁邊的廢紙堆裡小憩,醒來繼續調試,夜以繼日進行應用試驗,最終取得顯著成效。當年,塘篷造紙廠就扭虧為盈,獲利100餘萬元。從此,改性澱粉技術一炮走紅,聯營廠掛上「金字招牌」,合作單位源源不斷。
「我既負責技術研究也負責產品推廣應用,事事操心,所有你能想到的公司崗位我幾乎都幹過。我現在還感激在磐安的那段日子,它讓我對成果轉化有了深刻認識。」姚獻平在磐安一幹就是九年,產研結合的經歷練就了他一身「雜家」本領。他認為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產品研發、工程放大、應用技術研究、資金籌措、團隊建設等等,就好像一串項鍊要環環相扣,不能斷鏈;市場是檢驗成果的唯一標準,要藉助市場導向流程走出一條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新路徑 」。
投身新材料研究
沉浸造紙化學品行業30多年來,姚獻平主持承擔科研項目30多項,和他的團隊先後研發新產品50多個,申請發明專利22件。通過成果轉化,姚獻平團隊發明的技術已應用於上億噸紙和紙板,並通過全球招標進入多家國際大型造紙企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姚獻平初心不改,立足於澱粉衍生物領域,將目光轉向了與澱粉化學結構相似的納米纖維素材料上。他說,納米纖維素具有小尺寸效應、表面效應和宏觀量子隧道效應等特點,重量只有鋼材的1/5,而強度是鋼材的5倍,不僅應用範圍廣泛,而且還能與澱粉衍生物相結合用來開發全降解生物質新材料,是全球研究熱點。目前,姚獻平團隊在華南理工大學、杭州機電設計研究院等專家團隊合作下,已建成國內首條100kg/d微納米纖維素的中試線,在納米纖維素綠色、低成本、連續化製備關鍵「卡脖子」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現階段全世界這項新材料的研究也是起步不久,造價成本高,市場能否接受還是一個問題,但是通過聯合技術攻關,我們有信心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姚獻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