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國防通信築起「鋼鐵防線」——記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

2020-12-04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他為國防通信築起「鋼鐵防線」

「一位無線通信領域的技術專家,在並非主流的傳統通信中,不問耕耘苦,甘當孺子牛,潛心鑽研數十載,為我國軍事通信築起一道鋼鐵防線!」這是業界對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校長王金龍的評價。這位軍事科研領域標杆性的人物,在網絡上鮮有「痕跡」,但他的科研成果,卻是守衛國家和人民安全的「國之重器」。

2019年11月,王金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1月,憑藉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某新型短波通信系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項「國家級」榮譽接踵而至,引發大眾對這位「神秘」新晉院士的熱切關注。日前,本刊記者專訪王金龍,走進他3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探索短波通信技術的科研人生。

革命老區走出的院士,「通信理想」根植心底

以數位化為背景的現代戰爭中,通信系統往往是敵方首要打擊的目標,光纖、電纜可能會被炸斷,衛星可能被致盲,而最為傳統的「短波電臺通信」卻是不受制約、機動性最高的應急通信「法寶」。

「它利用電離層反射,實現幾百裡乃至上千裡的中、遠程通信,它是唯一不受網絡樞紐和有源中繼制約的遠程通信方式。」和王金龍一起工作多年的國家短波通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任國春教授向記者介紹短波通信的特點——方便、機動靈活、抗毀性強,在現代通信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被業內譽為「永不消逝的電波」。

從小紮根內心的信念,能改變人的一生,也終將改變我們這個國家。王金龍出生在河北滄州的一個革命老區村,村子叫「小黃莊」,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建立了黨的地下偵通站,對日偽開展了破路、割電線、挖交通溝和鋤奸反特等鬥爭。「我們這個當時不足百戶人家的小村有50多人參加了八路軍和抗日工作,不少人還立功受獎。」王金龍對記者說,「小黃莊」雖不富裕,卻孕育了他的理想信念,時代在變化,但「通信」依然是國防安全的一塊基石。

1979年,16歲的王金龍以優異成績考上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從那時起,他的人生就真正與「通信」結緣。1986年,王金龍憑藉出色的成績和表現被組織選中留校任教,從事的是短波通信。然而,時代的發展,給他拋出了一道「選擇題」。

「由於衛星通信的興起,當時短波通信一度陷入低谷。」王金龍說,特別是衛星通信在數據通信速率和質量上的優勢,短波通信研究出現低潮,人才流失嚴重,有人甚至懷疑短波通信存在的價值。

「一個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往往能夠在黯淡中發現光亮,並沿著光亮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王金龍回憶說,當時導師沈振元教授的這番話讓他記憶猶新,也更加堅定了他從事短波通信研究的決心。

深入部隊一線調研、積極參加各類演習訓練、密切跟蹤國際前沿動態……隨著研究調查的深入,王金龍更加堅信,短波通信是國防通信的「保底」法寶。「我們的國家和軍隊必須有幾張自己的『底牌』!」在王金龍看來,短波通信作為國防通信的一道重要防線,一定會有用武之地,而他心心念念的就是要為國家鑄就「永不消逝的電波」。

一鳴驚人,27歲研製出國內第一臺短波數據機

熱愛、痴迷、專注,這是不少教職員工對王金龍的印象。「王院士最讓我敬佩的就是他的家國情懷。在短波通信發展低谷時期,他開始從事技術研究,30多年來始終執著於此,說到底還是源自內心對國防事業、對祖國的熱愛。」任國春深有感觸地說。

上世紀80年代,西方軍事強國紛紛實現通信數位化,而我軍仍停留在模擬通信階段,無線電臺功能單一、體積笨重,實現數字傳輸的技術核心——短波數據傳輸設備完全依賴進口。「搞軍事科研,要超越就一定要瞄準最先進的。」王金龍回憶,1989年,他受命進行短波高速數據機的科研攻關,當時困難重重,供參考的技術資料極其匱乏,情況遠比想像中複雜得多。

越難啃的骨頭越能激發人的鬥志。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王金龍提出採取逆向工程思維方法,帶領團隊成員加班加點,查閱大量國外相關文獻資料,緊鑼密鼓開展相關研究。「我們在北方某基地檢驗遠距離通信效果,一待就是半個多月,白天上山下鄉採集分析試驗數據,腳底板磨得全是泡,晚上我們擠在筒子樓裡打地鋪,沒有暖氣,常凍得瑟瑟發抖。」任國春向記者回憶研發關鍵期的那段日子,400多個日夜全力鏖戰、無數次的推導演算…… 終於,在1990年,關鍵技術接連取得重大突破,團隊成功研製出國內第一臺短波數據機樣機,那一年,王金龍27歲。

「那是我這一生中聽到的最美音符。」如今,回憶起當年實驗成功的場景,王金龍仍然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王金龍帶領團隊分析研究國外相關資料,4年後,成功研製了短波並行數據機,並大批量裝備部隊,實現了我國短波通信從模擬到數字的跨越。

不懈求索、再登高峰。2014年,王金龍帶領團隊在完善第三代短波通信系列裝備電臺的基礎上,繼續研究新技術,成功完成了某新型短波通信系統的研製,極大簡化了短波通信電臺的操作,提高了短波電臺的可通率。2019年,該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款裝備體現出了我們的科技自信,它立足解決部隊實際問題,完全自主創新,實現了我國短波通信技術的跨越性進步。」在一次評審中,業內專家這樣評價。

近年來,在荒無人煙的戈壁大漠,在廣袤無垠的深藍大海,在層林覆蓋的崇山峻岭……該型電臺在一次次安保、護航、演習等重大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悉心教戰30載,帶出一支頂天立地的「通信鐵軍」

「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軍隊興。」在王金龍看來,未來戰爭的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誰擁有科技人才優勢,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針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一些固有弊端,王金龍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構想,主持軍隊級教改課題「面向創新人才培養,構建『認知、實踐、探索』一體的數字移動通信教學體系」等7項教改項目。2018年,由他主持推動的《數字移動通信》課程建設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丁國如副教授是王金龍帶的一名優秀博士生,他說,王院士對他們的要求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頂天立地」。所謂「頂天」,就是在理論上要力求最高端、站在最前沿;所謂「立地」,就是要接地氣,要貼近部隊實戰,研究的成果一定要是部隊急需的、打仗急用的,培養的人才也一定是能堪當強軍重任的打仗人才。

「寫論文不能僅僅是為了拿到學位,你的科研成果是要運用到實踐中去的,來不得半點馬虎,理論和技術都要經得起實踐檢驗。」身為校長,王金龍指導學生論文也是親力親為,經常密密麻麻寫滿批註,他的學生提交材料,從不敢掉以輕心。王金龍的另一名學生、該校某教研室副主任徐煜華說,導師王金龍生活不講究,但在做學問上卻非常講究,自己曾多次因為論文中某個表述不嚴謹或公式不規範被導師嚴肅批評。

鼓蕩激情揚徵棹,一路輕舟乘東風。近年來,在王金龍的帶領下,團隊先後湧現出長江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大批優秀人才,帶領團隊建成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短波通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領我國短波通信不斷超越,以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屢屢突破關鍵技術,實現由「跟跑」「並跑」向「領跑」的轉變。 

相關焦點

  • 陸軍工程大學2020年「申請-考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軍械工程學院主體和重慶通信學院、工程兵學院、武漢軍械士官學校為基礎調整組建,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並重、工程技術與作戰指揮融合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為全軍重點建設院校之一。同時,大學具有悠久的研究生教育歷史,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文革結束後於1979年恢復研究生培養工作,是全軍最早開展和最先恢復研究生培養的單位之一。大學培訓任務以陸軍通信兵、工程兵、軍械裝備等領域為基礎,輻射陸軍工程保障和新型作戰力量全領域。
  • 科技創新為「天路」築起安全防線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速度最快、運量最大、環境最惡劣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也被稱之為「天路」。多年來,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積極推進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為「天路」安全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馬大為研究員、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復旦大學馬蘭教授、東華大學朱美芳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董紹明研究員、華東理工大學塗善東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黃震教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趙振堂研究員、同濟大學呂西林教授、同濟大學徐祖信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武漢大學築「雙巢」 引院士鄧子新回歸當院長(圖)
    武漢大學藥學院、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搭就事業新平臺武漢築「雙巢」 引院士鄧子新回歸 鄧子新低調到漢就職
  • 中科院-北郵「通信工程中的數學問題」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12月28日,我校聯合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中科院-北郵『通信工程中的數學問題研討會』」採用線上線下交互的模式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北京郵電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十餘所高校院所的百餘位師生參加了研討會。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工程兵作戰指揮論》,房永智等,國防工業出版社,2016《工程兵作戰行動論》,樊靈賢等,國防工業出版社,2016《工程兵專業技術論》,傅博韜等,國防工業出版社,2016《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全本)》, 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2011《作戰指揮基礎概論》,孫儒凌,國防大學出版社,2011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他希望在未來5至10年,可以構建天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體系,使量子通信技術在國防、政務、金融和能源等領域得以應用;能夠利用量子模擬揭示新材料設計和新能源開發等問題的機制,具備基本功能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探索對密碼分析、大數據分析等的應用。  此次論壇通過線下、線上同步直播的模式向社會公眾進行科學傳播。
  • 科技報國築夢未來——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下)
    圖為在中國科技大學量子儲存與量子中繼實驗室裡,潘建偉與團隊成員交流。 (資料圖片)記者程兆攝  冬至將至,合肥的最低溫度已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實驗室裡,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正在為研發新一代量子衛星而緊張地忙碌著。無論在合肥、上海,還是北京,潘建偉院士一直來去匆匆。
  • 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發布 中科大5人在列
    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發布 中科大5人在列   8月1日,中國科學院發布《關於公布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的公告》,公告說,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
  • 中科院院士陳國良為南郵師生上思政課 分享他的座右銘
    記者今天(11月30日)了解到,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郵電大學教授陳國良為該校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的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 中科院院士李濟生去世,他把衛星定軌精度從千米精確到米
    李濟生,1943年5月31日生於山東濟南,196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歷任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技術部總工程師、研究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李苑)  相關連結  光明日報曾於2001年5月28日、5月29日,連續兩天刊登文章報導李濟生院士的事跡——  《為祖國航天事業之崛起——記中科院院士、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總工程師李濟生(上篇)》  本報記者李志偉楊永林通訊員傅明毅
  • 中科院公布增選院士初步候選人名單 江蘇11人入圍
    2017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於今年1月1日開始啟動,根據2017年年初中科院學部主席團的決定,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額基數為60名。  交匯點記者注意到,在這個初選名單中,來自江蘇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有11人。其中,東南大學有4人入選,南京大學有3人入選,蘇州大學、南京理工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各有1人入選。
  • 楊振寧恢復中國國籍 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這次會議還有一個特別的內容,就是為95歲的楊振寧先生祝壽,歡迎楊振寧先生恢復中國國籍,轉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此次為楊振寧祝壽的30位中科院院士,大多是物理學界的資深專家,他們是—— 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白以龍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原所長陳和生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南開大學原副校長陳永川
  • 邵象華院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邵象華,冶金學家,冶金工程專家,中國近代鋼鐵冶金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1995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 世紀40 年代初,設計和主持建造中國第一座新型鹼性平爐;40 年代末,作為鞍山鋼鐵公司總工程師、煉鋼廠技術副廠長、技術處處長和中央試驗室主任,主持大型平爐的修復和投產工作,主持和參與建立中國大型現代鋼鐵聯合企業的技術管理體制,組織研製中國獨創的平爐鎂鋁磚爐頂,創立控制沸騰鋼偏析的新技術等。
  • 我國探月工程3位總設計師畢業於哪所大學?不是清華、北大、北航
    一、孫家棟:哈爾濱工業大學孫家棟院士是我國探月工程一期總設計師,更厲害的是,這位院士還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技術負責人、風雲二號衛星總設計師、北鬥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總設計師。作為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孫家棟院士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完整版名單公布 候選人大幅減少
    2015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的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日前公布了初步候選人名單,共有157人。由於此次是去年兩院院士大會修訂章程後的首次院士增選,院士推薦範圍、渠道都較以往有較大修改,初步候選人數量比上一次2013年增選時大幅減少。  在上一次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時,共有391人入圍初選。
  • 64人新當選中科院院士!(內附全名單)
    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5.7歲,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67歲,60歲(含)以下的佔87.5%。女性6名。經過全體院士投票選舉,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名。新當選外籍院士共來自12個國家,其中美國8人,法國2人,澳大利亞、奧地利、巴基斯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荷蘭、加拿大、瑞典、義大利、英國各1人。
  • 61人新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包括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圖)
    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今天揭曉,共有61人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1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3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6人,技術科學部12人。在新當選的6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男性58人,女性3人。
  • 築起全民禁毒防線|白銀區開展禁毒工作綜述
    白銀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加強禁毒工作的決策部署,聚焦構建「六全」毒品治理體系,按照「分類指導、分類施策」總體思路,以治理外流毒販和萎縮毒品消費市場為重點,強化打擊整治、全面主動進攻,築起全民禁毒防線。
  • 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
    原標題: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  中國甘肅網9月7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 (記者武永明)蘭州大學雙聘院士聘任儀式9月3日下午在該校舉行,中科院院士丁林被聘為蘭州大學雙聘院士,並擔任蘭州大學地質科學與礦產資源學院學術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