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為國防通信築起「鋼鐵防線」
「一位無線通信領域的技術專家,在並非主流的傳統通信中,不問耕耘苦,甘當孺子牛,潛心鑽研數十載,為我國軍事通信築起一道鋼鐵防線!」這是業界對中科院院士、陸軍工程大學校長王金龍的評價。這位軍事科研領域標杆性的人物,在網絡上鮮有「痕跡」,但他的科研成果,卻是守衛國家和人民安全的「國之重器」。
2019年11月,王金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1月,憑藉多年潛心研究的成果「某新型短波通信系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項「國家級」榮譽接踵而至,引發大眾對這位「神秘」新晉院士的熱切關注。日前,本刊記者專訪王金龍,走進他3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探索短波通信技術的科研人生。
革命老區走出的院士,「通信理想」根植心底
以數位化為背景的現代戰爭中,通信系統往往是敵方首要打擊的目標,光纖、電纜可能會被炸斷,衛星可能被致盲,而最為傳統的「短波電臺通信」卻是不受制約、機動性最高的應急通信「法寶」。
「它利用電離層反射,實現幾百裡乃至上千裡的中、遠程通信,它是唯一不受網絡樞紐和有源中繼制約的遠程通信方式。」和王金龍一起工作多年的國家短波通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任國春教授向記者介紹短波通信的特點——方便、機動靈活、抗毀性強,在現代通信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被業內譽為「永不消逝的電波」。
從小紮根內心的信念,能改變人的一生,也終將改變我們這個國家。王金龍出生在河北滄州的一個革命老區村,村子叫「小黃莊」,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建立了黨的地下偵通站,對日偽開展了破路、割電線、挖交通溝和鋤奸反特等鬥爭。「我們這個當時不足百戶人家的小村有50多人參加了八路軍和抗日工作,不少人還立功受獎。」王金龍對記者說,「小黃莊」雖不富裕,卻孕育了他的理想信念,時代在變化,但「通信」依然是國防安全的一塊基石。
1979年,16歲的王金龍以優異成績考上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從那時起,他的人生就真正與「通信」結緣。1986年,王金龍憑藉出色的成績和表現被組織選中留校任教,從事的是短波通信。然而,時代的發展,給他拋出了一道「選擇題」。
「由於衛星通信的興起,當時短波通信一度陷入低谷。」王金龍說,特別是衛星通信在數據通信速率和質量上的優勢,短波通信研究出現低潮,人才流失嚴重,有人甚至懷疑短波通信存在的價值。
「一個真正有大成就的人,往往能夠在黯淡中發現光亮,並沿著光亮開闢出一片新的天地。」王金龍回憶說,當時導師沈振元教授的這番話讓他記憶猶新,也更加堅定了他從事短波通信研究的決心。
深入部隊一線調研、積極參加各類演習訓練、密切跟蹤國際前沿動態……隨著研究調查的深入,王金龍更加堅信,短波通信是國防通信的「保底」法寶。「我們的國家和軍隊必須有幾張自己的『底牌』!」在王金龍看來,短波通信作為國防通信的一道重要防線,一定會有用武之地,而他心心念念的就是要為國家鑄就「永不消逝的電波」。
一鳴驚人,27歲研製出國內第一臺短波數據機
熱愛、痴迷、專注,這是不少教職員工對王金龍的印象。「王院士最讓我敬佩的就是他的家國情懷。在短波通信發展低谷時期,他開始從事技術研究,30多年來始終執著於此,說到底還是源自內心對國防事業、對祖國的熱愛。」任國春深有感觸地說。
上世紀80年代,西方軍事強國紛紛實現通信數位化,而我軍仍停留在模擬通信階段,無線電臺功能單一、體積笨重,實現數字傳輸的技術核心——短波數據傳輸設備完全依賴進口。「搞軍事科研,要超越就一定要瞄準最先進的。」王金龍回憶,1989年,他受命進行短波高速數據機的科研攻關,當時困難重重,供參考的技術資料極其匱乏,情況遠比想像中複雜得多。
越難啃的骨頭越能激發人的鬥志。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王金龍提出採取逆向工程思維方法,帶領團隊成員加班加點,查閱大量國外相關文獻資料,緊鑼密鼓開展相關研究。「我們在北方某基地檢驗遠距離通信效果,一待就是半個多月,白天上山下鄉採集分析試驗數據,腳底板磨得全是泡,晚上我們擠在筒子樓裡打地鋪,沒有暖氣,常凍得瑟瑟發抖。」任國春向記者回憶研發關鍵期的那段日子,400多個日夜全力鏖戰、無數次的推導演算…… 終於,在1990年,關鍵技術接連取得重大突破,團隊成功研製出國內第一臺短波數據機樣機,那一年,王金龍27歲。
「那是我這一生中聽到的最美音符。」如今,回憶起當年實驗成功的場景,王金龍仍然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王金龍帶領團隊分析研究國外相關資料,4年後,成功研製了短波並行數據機,並大批量裝備部隊,實現了我國短波通信從模擬到數字的跨越。
不懈求索、再登高峰。2014年,王金龍帶領團隊在完善第三代短波通信系列裝備電臺的基礎上,繼續研究新技術,成功完成了某新型短波通信系統的研製,極大簡化了短波通信電臺的操作,提高了短波電臺的可通率。2019年,該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款裝備體現出了我們的科技自信,它立足解決部隊實際問題,完全自主創新,實現了我國短波通信技術的跨越性進步。」在一次評審中,業內專家這樣評價。
近年來,在荒無人煙的戈壁大漠,在廣袤無垠的深藍大海,在層林覆蓋的崇山峻岭……該型電臺在一次次安保、護航、演習等重大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悉心教戰30載,帶出一支頂天立地的「通信鐵軍」
「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軍隊興。」在王金龍看來,未來戰爭的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誰擁有科技人才優勢,誰就能掌握主動權。
針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一些固有弊端,王金龍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構想,主持軍隊級教改課題「面向創新人才培養,構建『認知、實踐、探索』一體的數字移動通信教學體系」等7項教改項目。2018年,由他主持推動的《數字移動通信》課程建設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丁國如副教授是王金龍帶的一名優秀博士生,他說,王院士對他們的要求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頂天立地」。所謂「頂天」,就是在理論上要力求最高端、站在最前沿;所謂「立地」,就是要接地氣,要貼近部隊實戰,研究的成果一定要是部隊急需的、打仗急用的,培養的人才也一定是能堪當強軍重任的打仗人才。
「寫論文不能僅僅是為了拿到學位,你的科研成果是要運用到實踐中去的,來不得半點馬虎,理論和技術都要經得起實踐檢驗。」身為校長,王金龍指導學生論文也是親力親為,經常密密麻麻寫滿批註,他的學生提交材料,從不敢掉以輕心。王金龍的另一名學生、該校某教研室副主任徐煜華說,導師王金龍生活不講究,但在做學問上卻非常講究,自己曾多次因為論文中某個表述不嚴謹或公式不規範被導師嚴肅批評。
鼓蕩激情揚徵棹,一路輕舟乘東風。近年來,在王金龍的帶領下,團隊先後湧現出長江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大批優秀人才,帶領團隊建成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短波通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領我國短波通信不斷超越,以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屢屢突破關鍵技術,實現由「跟跑」「並跑」向「領跑」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