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曉麗
11月14日,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同時在「專科聲譽排行榜(2019年度)」和「專科綜合排行榜(2019年度)」中上榜,均進入全國前十名。
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由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已連續發布11年,以學科水平、臨床專科聲譽為核心,兼顧年度科研產出。作為評估中國醫院學科建設水平的標杆之一,「復旦排行榜」在業界受到廣泛認可,成為各大醫院學科建設、科研發展和院級管理水平的衡量標尺。
病案追兇:孕婦腹痛緊急剖宮產,血液培養發現真相
25歲的陳女士被家人匆匆送到當地醫院時,已經懷孕8個多月了。平時產檢一切順利,這天下午卻突然肚子疼了十幾個小時。趕到醫院後,胎心監護髮現胎心明顯下降,最低只有80次/分鐘。還沒來得及明確診斷,當天夜裡,陳女士肚子疼得更加厲害,還開始發燒,胎心監護也提示情況在不斷惡化,被緊急轉院送到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就診。
由於胎心持續下降,為了胎兒安全,醫生立即為其安排了剖宮產手術,孩子出生後立即轉入了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治療。由於早產,孩子發育還不完善,體重不足三斤,並且伴有感染症狀。為了確認孩子狀況,醫生為其安排了三大常規、肝腎功、心肌酶、CRP、血培養等系列檢驗。
其中血培養很快呈現陽性,經過鑑定為產單核細胞李斯特感染,檢驗醫學中心臨床微生物科主任張旭華結合患兒的早產、低體重等表現,推斷產婦極有可能為產單核細胞李斯特菌感染,才造成的早產。
「產單核細胞李斯特菌感染相對罕見,產婦和胎兒屬於易感人群,感染後容易引起早產。」張旭華介紹。張旭華馬上聯繫產科,詢問產婦的情況,得知陳女士正高燒不退,尚未找到明確病原菌,先後嘗試使用的幾種抗生素治療均無效。
進一步詢問發病過程,張旭華得知陳女士發病前吃過冰箱冷藏的牛肉,吃前沒有加熱,而這正是李斯特菌感染的主要途徑。為此,張旭華建議為陳女士送檢血培養、大便培養、宮頸分泌物培養,果然發現陳女士感染了產單核細胞李斯特菌。
由於該細菌只對青黴素和氨苄西林這兩種藥物敏感。隨後,醫生為陳女士調整了治療方案,停用其他抗生素,改用青黴素和氨苄西林治療,陳女士的病情很快好轉,並治癒出院。
醫學是核心:七個專業科室兩個專業組,開展檢驗項目500餘項
提到看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臨床各科室的醫生。其實,在整個看病過程中,檢驗科幾乎必不可少。只要我們踏進醫院看病,就會或多或少和檢驗科建立聯繫。很多時候,檢驗科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個醫院的診療水平。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內科病房樓的四樓和五樓,是該院檢驗醫學中心的主要陣地。每天,數以萬計的血液、尿液、大便等標本被送到這裡,經過不同專業組分揀、編號、掃碼後,進入各類儀器檢驗,檢驗結果覆核準確後,最終形成一張張檢驗報告單,被送到醫生和患者手裡。
「檢驗可以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例如陳女士轉來我們醫院時,血常規檢驗發現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比例都增高,可以初步診斷她存在細菌感染。」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主任毛海婷介紹。
同時,檢驗結果也是判斷治療效果和預後的依據。在治療期間,陳女士和孩子都經常需要複查血常規等項目,由此主管醫生可以判斷前期治療方案的效果如何,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相對於臨床各專業科室從單一學科角度分析和診斷疾病,檢驗醫學可以從不同角度全面解讀檢驗結果,並給出疾病的治療建議。這在當前疾病譜越來越複雜,病因也越來越難界定的情況下,意義重大。」毛海婷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迅速組建了新冠核酸檢測工作小組,並升級為專業組,建立了一支50人的預備隊。截至目前,核酸檢測樣本數量已超過18.4萬人次。
如今,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下設臨床生化科、臨床免疫科、臨床分子生物學實驗室、臨床微生物科、血液與體液檢驗科、急診檢驗科、南部院區檢驗科共七個專業科室和新冠核酸檢測專業組、採血組兩個專業組,目前開展檢驗項目500餘項,覆蓋眾多疑難雜症,每天完成檢驗標本超過1萬份。
人才是保障:檢驗技師向檢驗醫師轉型,更多參與臨床決策
作為山東大學的直屬附屬醫院,教學是醫院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始終將培養德才兼備、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科研攻關能力的人才作為教學目標。
現代醫學發展迫切需要檢驗醫師發揮檢驗和臨床之間的橋梁功能。檢驗醫師是既有檢驗技師證又有醫師證的檢驗工作人員,是目前檢驗醫學中心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
檢驗不是僅僅出具簡單的數據型報告,還要為臨床提供更有價值的結果解讀與決策建議。檢驗醫師需要經常參與臨床溝通及多學科診療協作,包括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為臨床提供檢測項目選擇建議、對檢測結果進行解讀、提示可能的診斷及後續檢查建議、隨訪監測頻率等。
為此,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要求所有專業科室每個月都要到臨床科室交流,在了解臨床對檢驗需求和建議的同時,也向臨床醫護人員介紹檢驗醫學中心最新開展的檢驗項目及其臨床意義等,從而打破檢驗和臨床之間的溝通障礙,及時發現問題並改進,促進了雙方的密切合作,並肩與疾病作戰。
目光向外,對標國際,為了儘可能與國際水平接軌,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堅持「引進來,走出去」人才戰略,始終注重與國際檢驗醫學界保持廣泛的聯繫,鼓勵導師與國外相關科研單位或高等學校進行博士生聯合培養。
到目前為止,與美國、荷蘭、加拿大等國家的多家醫學院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已有10餘名研究生參與到中美等的科研機構和大學的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中。
科研是基礎:發展新型檢驗技術,克服現有檢驗缺陷
作為醫教研三位一體的綜合性科室,科研攻關也是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的重要工作內容。近年來,在學科帶頭人、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院長王傳新和毛海婷的帶領下,中心科研工作捷報頻傳,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018年,王傳新當選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2019年,毛海婷當選中華檢驗醫學教育學院山東省分院院長,搭建了山東省檢驗醫學網上教育平臺;同年,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加入京津冀魯檢驗結果互認協作單位並順利通過ISO 15189認可現場評審,並始終按照該標準進行質量管理;同年10月,毛海婷團隊受邀出席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並作相關學術報告,在國際醫學平臺上展現了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的風採。
對於檢驗醫學來說,科研主要是探索實驗室標誌物和檢測手段在疾病發生發展和預後轉歸中的作用。通過努力發展實驗室檢測手段,改進各種標誌物和檢測技術,可以為疾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監測提供科學依據。
現實中,臨床上廣泛應用的實驗室標誌物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以惡性腫瘤為例,影像學是目前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很多時候影像學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實際上,腫瘤在表現出腫塊或包塊前,在血液中已經有了相應標誌物表現,如何找到這個腫瘤標誌物,實現早期診斷,就是檢驗醫學科研攻關的方向之一。
為了鼓勵大家重視科研,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出臺了眾多措施,包括定期舉辦科研講座,邀請院外高水平專家指導,靈活安排工作和科研時間等。
近年來,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共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2項(其中面上項目8項,青年基金項目14項),獲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創新工程)4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12項,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公益性科技攻關類)7項,發表SCI論文61篇,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為檢驗醫學水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檢驗醫學中心簡介: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檢驗醫學中心現有職工107名,其中泰山學者特聘教授1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3人,山東省齊魯衛生與健康傑出青年人才4人,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2人,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9人,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博士學位28人。
總試驗場地6400餘平方米,配備大型檢測設備70餘臺套,包括日本希森美康全自動模塊血液體液分析儀(XN-20)流水線、自動血塗片製備儀(SP-16)、CellVision AB公司全自動細胞形態學分析儀(DI-60),全自動尿液分析儀(UF-5000)流水線,沃芬全自動凝血分析儀(ACL TOP 700 LAS)流水線,羅氏全自動生化免疫流水線,安圖全自動生化免疫流水線,貝克曼庫爾特化學發光儀(DXI800)流水線,邁瑞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CL-2000i)流水線,國內第一條裝機的雅培Alinity化學發光分析儀流水線等。
是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候任主委單位,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副會長單位、山東省醫學檢驗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山東省腫瘤標誌物檢測工程實驗室、山東省腫瘤標誌物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十三五」高校重點實驗室、山東大學檢驗醫學中心、山東省工業技術研究院腫瘤新型生物標誌物研發與轉化協同創新中心以及「全國多中心前瞻性肝癌極早期預警標誌物篩查項目」協助單位。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