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行業數據產品經理的點、線、面思考

2021-01-11 網易

  

編輯導語:在職場中,產品經理扮演者紐帶的職責,對於業務、團隊等都有著很大的作用;產品經理在企業中的定位也要清楚,是如何進行相互的賦能等;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音頻行業數據產品經理的點、線、面思考,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受梁寧課程的機會判斷系列的第一課「點線面體的戰略選擇」,針對梁寧的課程內容和課後作業,我開始對自己之前待過的音頻公司的「數據產品經理」一職的過往工作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以下,是幾個問題:

  

描述一下,你現在的職業是什麼樣的一個點?你所在的公司或者業務肯定是需要串聯很多點的一條線,那你的這個點是在公司這條線的什麼位置上?這個公司附著在什麼樣的一個面上,誰在給你或你的公司賦能?這個面又是附著在哪個經濟體上?

  在寫作業之前,我們先列出梁寧在這節課的名詞解釋:

  1)富人與窮人的區別是:普通人勤懇努力,他在意的是每一個當下的點,而任何一個點都不會產生過多的收益;如果要成為中產,至少要獲得一次線性周期的收益,富人需要藉助面和體的崛起。

  2)當你想做一個產品的時候,入手只能是一個點;但你要想清楚,它附著在哪個面上?這個面在和誰競爭,它能如何展開?這個面,是在哪個經濟體上?這個經濟體,是在快速崛起,還是沉淪?

  當然,這裡的難度對於我來說是很高的,涉及到了商業相關的內容(這是我不足且正在努力加強的知識面),所以在當下的階段我可能無法站到更高的角度上去剖析。

  一、點

  我是在2018年去了這家公司才擔任數據產品一職的,在最初的1年裡我的職能主要是BI(數據可視化)數據產品的工作,維護著公司內部一個類似於 Tableau(將數據轉換為多類型圖表)的工具;這個產品是承載著業務方與分析師之間的重要紐帶,目標是讓分析師通過這款BI產品製作出看板讓業務方更直觀的了解業務規律和重點。

  在最初的一年裡,其實我和普通的中後臺產品所幹的事情沒有什麼區別;加上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如公司組織架構,大數據部門與BI分析師部門是分開的,一些業務的分析比較隔離),我在分析師與業務方之間的連結中斷,我並沒有很好的在這個點上充分發展,只能在系統側了解開發層面的東西;而對業務側的賦能,甚至數據本身的價值積累都沒有很好的沉澱。

  拋開線、面、體,2018年8月~2019年8月這段時間裡,我在這個點上的價值都比較低;當然,BI可視化數據產品當然是有其價值的,在其他公司是真正連連結分析師、業務之間的紐帶:有指標標準、閾值的制定,也有協同業務去推薦報表可選的圖表類型。

  到了2019年8月,我開始接手了畫像項目的產品工作,與之前工具型產品工作不同,在這份工作中我更像數據的產品了;除了做一些人群洞察的工具外,也會參與到畫像數據應用、生產當中;在這份工作中,我正式開啟了和業務的直接溝通之路,不再像盲人摸象般YY用戶的需求,也不再像媽媽口中食其嚼物的幼兒。

  更大的優勢是,你無法去照抄行業內的商業化產品,一方面是畫像數據相對隱私,另一方面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數據;不同的業務、不同的周期數據都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在這個點上有更多挑戰、思考、價值的地方!

  二、線

  在上一家公司,我這個點附屬在公司的數據中臺部門,在這個部門內這條線是這樣的:

  

  這條線三個環節都會有參與,最主要的實際中在「數據採集」、「分類與設計」這兩個環節上;其中,「數據採集」主要是基於業務的溝通、甚至也需要去做一些簡單的分析去了解業務目前的痛點,以及確定能否通過數據來解決、需要什麼樣的「數據」。

  到了第二個環節,就是要確定是需要什麼樣的「數據」,是生產新的畫像數據標籤?還是增加人群洞察的功能?或是提供什麼樣的第三系統插件?這些都需要數據產品去梳理了。

  第三個環節,偶爾也會去參與到其中的部分工作,比如數據的格式是要列表型,還是把其中值的抽出來設置成布爾型(是/否);或者是當數據生產完成後,數據的統計周期要多久……

  在整個公司層面內,我所在的點在整個公司的的線就如下所示:

  

  細心的朋友應該發現了一個特點,為什麼「業務反饋」標在虛線上了呢?

  因為在我所屬的這家公司,這個是對於我這個數據產品來說僅有部分業務反饋,而大部分業務又直接和商業智能中心的分析師反饋,另一小部分會由算法同學直接操刀作用在推薦算法上。

  因為與分析師部門分割溝通成本較高,且對接公司業務部門較多沒有多餘精力,加上數據的監控的建設才開起步;所以,近一年在這條線上沒有實現真正的數據閉環,這也是我從這家公司決定離職的重要導火索。

  三、面、體

  最後,就大膽說說公司附著的面與體吧,我的前公司屬於音頻內容類公司,2019年起騰訊、頭條、快手都開始進軍音頻內容領域,甚至連B站視頻也增加了「後臺播放」功能,即開啟後,息屏狀態下也能聽到視頻的聲音。

  乍一眼看這屬於風口領域,按照梁寧的話就是我可以藉助面和體的崛起,在這個點上也可以獲得一波收益;可是在深入觀察、思考,我卻不這麼看了。

  目前音頻內容主要是兩大塊:娛樂和教育,娛樂主要是有聲書,教育分為K12(中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而有聲書的爭奪戰其本質是版權之爭,騰訊旗下的閱文集團擁有全網最大的內容版權,且在發力智能化的 TTS(從文本到語音),增加了語氣,更像人在朗讀。長期來看,其他平臺根本不是騰訊的對手。

  再說到教育,相比K12教育的好未來、新東方、猿輔導,和專注成人教育音頻內容的「得到」,我所在的前公司還沒有較長時間長度的教育沉澱;那未來我是否可以藉助面和體的崛起,也是個不明確的未知數,再加上前面我提到「我所在點這條線上沒有實現正真的數據閉環」的重要原因,後來我就有了離開了這家公司……

  以上是我對自己產品崗位的思考,你對自己崗位的點、線、面有什麼樣的認識呢?歡迎在下方參與評論交流~

  #專欄作家#

  兮兮,微信公眾號:孤身旅人(ID:gushenlvre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人工智慧、toB產品、大文娛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產品經理的進階之路(2):如何搭建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
    明確自己職業規劃我們需要在搭建知識體系之前明確自己職業規劃,才能夠去建立知識體系的框架,還記得剛進入產品經理這個行業時,看到的一張產品經理成長方向的圖,他分為了4條線:產品經理到產品專家(技術線),在這條線上,產品經理需要側重產品側知識體系,包括用戶本質訴求的洞察能力
  • 信息世界的思考:內容產品經理的方法論
    在網際網路行業,「大數據」更是盛行已久,大數據如同波濤洶湧的海洋,在這個數據大航海的時代,我們會扮演什麼角色?作為「內容」/「信息」相關的產品經理,又有何作為?如何梳理與思考?(OTA老鳥,案例和思路圍繞「酒店」展開)一、「信息」相關詞語有哪些?
  • 關於AI學習方法的思考——產品經理入門人工智慧
    2、由此,也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猜測AI產品經理可能存在的類型:機器學習/深度學習AI產品經理:可能包含視覺、語音、圖像、文本等相關技術;數據分析AI產品經理:可能包含不同行業的不同維度的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機器人AI產品經理:這裡可能會包含ToB或ToC應用等業務場景;特殊傳感器或執行器AI產品經理:可能包括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家電等等
  • 數據分析實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網站(上篇):平臺視角
    再根據實際的數據情況,並沒有直接的讀者UV數據,所以僅對以下兩條業務線進行分析:業務線1:多少作者產生了多少投稿;業務線2:投稿的文章帶來了多少閱讀量進行分析。從左往右按年份來看:2012~2015可能還是產品經理在行業內剛開始冒頭的時候,所以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產品設計、產品運營、產品經理大家都還不太敢寫,或者說能寫的人還很少,主要就是分析行業和轉載報導當前的行業趨勢;2016
  • 產品經理要訣 | 聯想能力是產品經理向上發展的關鍵之一
    產品經理的工作本質上是什麼?答曰:解決問題,不停的解決問題。需求是真是偽?用戶會喜歡這個功能嗎?數據會增長嗎?這個市場還有機會嗎?產品經理每天可能就在無數個問題中頻繁跳躍。儘管解決問題看上去很理性,但實際工作中往往要在前面加一個形容詞: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網易雲音樂的播放界面,是一個轉動的復古黑膠唱片,這個設計是怎麼來的?我常被問到這個問題。
  • AI產品經理的定義和分類
    例如,雖然「AI產品經理」是2016才開始被行業提及,但我在2012年設計「語音助手」app的時候,確實已經在接觸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AI概念和技術細節了。 作為一個新職位概念,「AI產品經理」的定義和分類,是網際網路產品經理以及AI從業者都非常關心的。本文,我將嘗試提出自己的觀察和總結,拋磚引玉,希望能促進行業對「AI產品經理」有更多的重視和思考。
  • AI產品經理的入門必修——概念篇
    編輯導語:隨著各行各業的豐富,產品經理的崗位職責也越來越細緻;如今科技發展迅速,AI人工智慧已經開始深入生活中,AI產品經理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AI產品經理的學習概念分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經過近幾年來的發展,產品經理的崗位職責劃分的越來越細,對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產品經理與用戶的關係,是我懂你
    活動筆記•產品運營筆記邀您閱讀前,先思考:當前的研究環境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使產品滿足快速迭代的需求?今天,我主要給大家分享兩個內容:做產品的態度和技能。那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產品?不管是產品經理還是開發團隊,都需要跟用戶之間建立起一種關係。我們做線上產品,很少有機會能走到線下跟用戶接觸和交流。希望有一個平臺,能夠讓產品經理跟用戶產生更多的碰撞,更多的去吸收用戶的一些吐槽或建議。產品經理需要建立起聯繫用戶的工作習慣。做多少調查,看多少用戶反饋,然後把用戶的反饋集中到產品上,這才是產品的價值所在。
  • 會是誰最後幹掉了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這個行業還會存在多久呢?誰又會代替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本文作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並且找到了一些產品經理不被替代的理由。只有這樣,產品經理才可以從容進化,無懼未來。產品經理距離「物種滅絕」還有多久?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比話題更沉重的,是現實。
  • 四象限選拔法:從面試官角度,看數據產品經理的面試和選拔
    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因為對數據產品經理能力、知識、技能的綜合要求,相比其他方向產品經理要高很多,相比分析師、開發等其他崗位又更全面。而通過看簡歷、加1-2小時的面試,選拔出優秀的數據產品經理或好苗子,更是難上加難。經過很多嘗試,我總結了一套四象限選拔方法,作為每次提問和評估的提綱,與候選人進行面試溝通。
  • 數據分析師和產品經理的愛恨情仇
    要說跟產品經理關係最密切的人莫過於運營團隊了,但是今天我們來講一講大數據分析部門和產品經理之間那些事兒,且聽我一一道來。 首先,在一些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經理,運營經理是運營經理,或者還有一些,索性結合到一起——「產品運營經理」。
  • 想成為數據產品經理,先掌握這些數據分析方法論(二)
    之前在《想成為數據產品經理,先掌握這些數據分析方法論》一文中,分享了一些基礎的數據分析方法,從業務分析、用戶分析和產品運營三個方面提供了一些分析的切入角度。接下來,進階一步,我們再來看看還有哪些實用的分析工具。一、業務分析:如何做診斷歸因?
  • 產品經理底層內核之——熵減思維
    比如網易雲音樂前產品負責人王詩沐,他在《幕後產品》中對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總結有四點:往本質思考往重點思考往上層思考往不同思考他強調了產品經理對內核思維建設的重要性。產品經理需要保證系統一直處於有效且高效的運轉狀態,而且能不斷滿足變化的市場需求。對於執行層的產品經理來說,我總結了以下三點:1.
  • 給產品經理的一封信——6個維度自我提升
    我個人是把每一份工作都當成是自己的一次修煉,我在思考的事情是,我能在這份工作裡讓自己成長多少,讓自己的段位提升多少。我希望所有的小夥伴們都能有這個意識,你是在為自己的下一份工作拼命的增加籌碼。網際網路是一個相對公平的行業,產品與設計更是一個用成績說話的職業,這一點我們必須意識到。
  • 產品經理2020年總結:三十而已(附2020年產品經理書單及足跡)
    最近整個行業也逐步意識與反思到,「中臺」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創新的,不管是數據中臺,還是業務中臺,或者職能型組織很多角色本身就是起到「中臺」的作用。 另外職能團隊本身的變化,好的B端產品與好的B端銷售配合,發揮的效用一定會比單純的產品要強,畢竟B端產品本身就是生意。關鍵銷售人員的變動,會讓產品之前立的flag無從落地。
  • 同樣是產品經理,為什麼我找工作這麼難?
    沒有系統的產品知識:看了很多關於產品的書籍,也在網上大量尋找乾貨,覺得自己了解很多,但只學到了皮毛,沒有形成一套自己做產品的體系,也不知道具體如何運用,如何檢驗是否有效。邏輯嚴謹性不強:做需求時沒有考慮特殊場景,實現功能沒有考慮錯誤分支,追蹤數據指標卻說不清為什麼要追蹤這幾個指標,等等。獨立思考不足:對產品設計的思考深度和功能長期規劃上都還有很大不足。
  • 數據產品經理之數據分析與挖掘
    作為如今網際網路+過程中最火熱的關鍵詞之一,大數據越來越火,隨之而來的數據倉庫、數據安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圍繞大數據的商業價值發掘利用相關的技術和知識越來越引起政府、企業和求職者的重視。其中,作為數據產品經理必備的專業知識之一的數據分析可以分為廣義的數據分析和狹義的數據分析,廣義的數據分析就包括狹義的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人們常常提到的數據分析是指狹義的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都是從數據中提取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但互相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
  • 《奇葩說》連續7季爆火,產品經理能得到什麼啟示? | 人人都是產品...
    02 奇葩說的成功,對於產品經理的啟示而作為產品創造者的產品經理,從奇葩說的成功中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其實1-3年產品經理面臨著跟第五季《奇葩說》一樣的困境:從19年開始,整個行業,對於初級產品經理的能力要求,變得越來越高。純技能/執行/功能型產品經理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
  • 2020年,關於B端產品的一些思考
    編輯導讀:B端是近幾年的風口行業,各大企業和巨頭紛紛入場,希望能挖掘出市場的最大價值。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梳理總結了自己在B端產品上的一些思考,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2020年是我來到創業公司的第一年,一切都是新的,新業務、新市場、新產品。這一年忙忙碌碌,做項目、定產品,沒太多時間思考。
  • 後臺產品經理的原型設計規範
    這是Kevin的第 656篇原創, 持續日更,做產品經理的創業斜槓青年。 任何產品經理無論是產品新人、還是高級產品經理、還是產品負責人。要想落地產品上線,原型的設計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