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了183篇偽造數據論文:史上最大科學造假者如何被發現

2020-12-06 生物谷

在被統計學家「抓住」前,日本東邦大學副教授、麻醉醫生藤井善隆發表於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的兩百餘篇論文中,183篇涉及偽造數據。而藤井善隆的論文合著者中,有人根本沒有從事過相關研究,有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論文的存在。

2000年,《麻醉與鎮痛學報》(Anesthesia & Analgesia)上發表了彼得·克蘭克的一篇致《學報》編輯信,認為藤井善隆的數據太過完美。《學報》把這封信同藤井的解釋一同發表。此後,藤井又在《學報》上發表了11篇論文。但藤井似乎也知道見好就收,他在2005年之後就不多在麻醉學界發表論文了,轉而投身眼科學和耳鼻喉學。以2011年12月他發表在《麻醉學報》上的最後一篇文章為截點,他已發表了超過200篇研究。但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他的學術造假行為逐漸被公之於眾。最終調查表明,藤井善隆在其二十年的學術生涯中發表的文章有183篇涉及偽造數據。這使他成為目前單個作者撤回論文數量最高紀錄的保持者。目前,藤井因為學術造假,已經被他所供職大學解聘。

促成這一切的關鍵之一是史蒂夫·葉提斯(Steve Yentis)。葉提斯在他於2009年成為《麻醉學報》的主編之前已經在研究倫理學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當時的麻醉學界還處在兩次影響重大的學術不端的餘震之中。其一牽涉到馬塞諸塞州疼痛專家斯科特·魯本(Scott Reuben),此人偽造了臨床試驗數據,結果因此進了聯邦監獄。

僅僅一年後,又一樁學術不端發生在德國高產研究者約阿希姆·博爾特(Joachim Boldt)身上。他涉嫌偽造研究,違反倫理的做法造成將近90篇論文被撤回。當時的《麻醉學報》發表了一篇由不相信藤井的發現的專家的評論,呼籲業界對這些文章展開檢查。正如葉提斯在後來的一篇題為「謊言,可惡的謊言,以及統計學」的文章中說的,那篇文章引發了大量的讀者來信。其中一篇來自「抱怨實證醫學研究被研究者的工作扭曲」的讀者,要求《麻醉學報》的編輯採取行動。那封來信的作者是英國麻醉學家約翰·卡爾斯利(John Carlisle)。

當時的《麻醉學報》已經發表了博爾特的六篇文章,葉提斯得到了一些經驗。因此當他讀到卡爾斯利的來信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機會。他告訴卡爾斯利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我反過來向這個讀者叫板,讓他去對藤井的文章做一個分析。」葉提斯說。卡爾斯利承認他當時在統計學方面沒有專門的訓練,他也不是一個聲名卓著、言論舉足輕重的麻醉學家。但他的結論是簡單扼要,不同忽視的——藤井的數據從真實的一系列實驗產生是極不可能的。

臨床醫學中的頂尖證據來自隨機對照實驗,這些實驗基本上就是一種統計學的「雞蛋分級器」,它能將偶然得到的結果與由藥品或者其他治療造成的真實效果區分開來。「一般來說,被分析的數據要經過一組得到治療,一組得到安慰劑之後才能得到。」卡爾斯利說,「我做的兩件不同尋常的事情是,首先分析在這些組在接受治療或者安慰劑之前的變量組的不同(比如重量),進而計算這些不同可能比觀察到的更少而不是更多的可能性。」

卡爾斯利將藤井1991至2011年間「黃金標準」般的臨床試驗和其他研究者已經發表的內容,與隨機發生的結果進行對比。他觀察諸如研究開端時患者的身高,血壓以及與藤井所測試的藥物相關的副作用。使用這種方法,卡爾斯利在一篇2012年發表在麻醉學報中的論文中得出結論,藤井的某些發現的機率由實驗得出的概率處於10-33的級別,其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正如卡爾斯利的結論所說的,其中存在支持結論的不自然的模式,「其中的數據不同於能從隨即抽樣中得來數據,其差異之大以至於對實證醫學研究無所貢獻」。換句話說,如果看起來好到難以置信,那麼數學會告訴你,它可能真的就不可信。

卡爾斯利的結論和那些在2000年藤井的麻醉學家是類似的,只是這一次,人們開始對之加以關注。卡爾斯利的發現發表後不久,一個日本調查得出結論說,藤井的212篇文章中只有3篇帶有顯然可靠的數據。其中的38篇,作偽證據還不確定。最終,171篇論文被認定是完全偽造的。正如日本報導的結論說的,這就像是有人坐在桌子邊上,寫了一本關於研究想法的小說。

卡爾斯利的數據分析並不限於麻醉,甚至也不限於關於人的科學。這種方法能運用在方方面面,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只要其對象被隨機地分為不同的組。其他學者使用他的方法是很方便的。斯坦福麻醉學家,《麻醉與鎮痛學報》目前的主編史蒂文·沙弗爾(Steven Shafer)說:「它仍舊在進化之中,但約翰·卡爾斯利的基本方法能被推廣成為一種發現研究造假的工具。」沙弗爾,葉提斯和其他研究者正在朝向那個方向努力,卡爾斯利也計劃在近期發表一個新的方法。他們的一個目標是將這個過程自動化。沙弗爾說,他自己就用這個方法辨認出了一個學術造假者。

這個技術的用處不限於抓住造假者。柯克蘭(Cochrane Collaboration),一個對醫學文獻展開檢查和元分析的英國機構,可能使用它來檢查任何採樣調查的可靠性。這些元分析將對具體幹預(如藥物或者手術)中的發現做採樣調查,從而對治療提供有力的指導。(生物谷Bioon.com)

據《鸚鵡螺》等刊物編譯。

 

相關焦點

  • 學術圈「造假之王」,200餘篇論文有183篇論文被撤稿
    其中騙子之王更是達到前無古人的地步,發表論文數212篇,因涉嫌造假而遭到撤稿的就達到了183篇之多。然而打假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也因此誕生了有名的「學術警察」。學術界可能是這世界上僅以「自我審查」作為主要行為監督方法的群體之一。
  • 美國埃默裡大學三篇心臟病學論文遭撤銷
  • 5篇必讀的數據科學論文(以及如何使用它們)
    這些論文所涉及的主題包括:編制數據科學工作流、輕量化神經網絡的突破、重新思考使用統計學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對每篇論文,我都給出了將其思想應用到自己手頭工作上的一些想法。這是由谷歌研究院團隊傾情奉獻(2015年NeurIPS),當我們需要設置自己的數據科學工作流時,我們可以從該論文中學習到多個避免反模式的明確方案。
  • 中國65篇數學論文涉嫌批量造假,丘成桐:其實抄襲現象一直存在
    3名院長級人物牽涉其中在這些問題論文中,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大數據學院講師閆振海是最早被撤稿的作者之一。今年2月4日,數學期刊《差分方程進展》公布消息,撤回閆振海2015年在該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理由是與另外兩篇文章出現「明顯的內容重疊」,且一名外國通訊Beatriz Ychussie身份無法核實,論文中Beatriz所屬的丹麥羅斯基勒大學表示「查無此人」。
  • 識別偽造視頻?人工智慧專家有高招
    真實視頻畫面(左)與「深度偽造」畫面(右)。視頻編輯軟體變得越來越複雜,很多精心偽造的視頻讓你越來越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演員真的在那部電影中出現過嗎?這個視頻是經過剪輯的嗎?這些難以通過肉眼識別真假的視頻被稱為「深度偽造」視頻。有的「深度偽造」可能是無傷大雅的玩笑,但有的可能用心險惡。
  • 前哈佛大學癌症研究人員3篇論文偽造多張圖,仍有2篇論文未被撤稿
    根據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ORI)的通報,研究者David Panka,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工作期間,在三篇論文和一次會議演講中共偽造了十幾張圖片。David Panka曾在哈佛醫學院擔任講師,也曾是哈佛大學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副教授。
  • 川大正式撤稿一篇6分SCI,原因是所有作者均不知情有該論文
    圖片來源:Trends in Chemistry通常情況下,存在偽造作者身份的論文大都可能存在問題,因此,這類論文在撤稿時,原因並不單單是偽造作者身份,經常還伴有數據有效性、結果有效性存疑,甚至是抄襲、剽竊等原因。舉個例子,2018 年,PLOS ONE 雜誌撤稿了一篇文章,原因除了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對論文不知情外,還有數據疑似造假。
  • 美國加州大學博士被發現在兩篇論文中造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近期調查發現,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畢業生Peter Littlefield博士在已發表的兩篇論文中數據造假
  • 廈大和天大兩篇碩士論文雷同相似,誰是抄襲者?官方回應來了
    ,甚至是致謝和論文引用部分都大部分重複雷同的情況。所以大家都在好奇:這兩個是誰抄了誰的論文?誰是造假者,誰又是無辜的?針對這個現象,天津大學和廈門大學高度重視迅速展開調查,並發表了最新的調查及處理公告。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追蹤:論文審核存灰色地帶
    值得關注的是,經基金委調查,第三方中介機構在這些學術不端的案例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28篇被撤銷的論文,都是委託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潤色」並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論文完全是通過買賣請人代寫代投;會上通報的8個科研不端典型案例,又涉及偽造論文審稿人郵箱、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論文同行評議過程等行為。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SCI論文 論文造假 學術不...
    2015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集團因同行評議涉嫌造假,撤銷了上海某大學王立山等人於2013年發表的1篇論文,該論文是王立山讀博期間發表的4篇論文之一。  王立山稱,自己迫於博士畢業壓力,在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寫完論文後,偽造了通訊作者的電子郵箱,隨後委託同學臧衛東投稿。臧衛東表示,他在投稿推薦審稿人環節偽造審稿人郵箱,並因此掌控了此郵箱,向編輯部反饋編造的審稿意見。
  • 北京大學詹啟敏團隊被質疑論文造假,科研界:必須抓緊查清楚
    近日,多名科研人員在學術交流網站Pubpeer上指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涉嫌「造假」。學術造假是指剽竊、抄襲、佔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的學術腐敗行為。北大教授詹啟敏的25篇論文,都被懷疑存在有偽造和修改研究數據的行為。學術造假的危害有多大?
  • 論文圖片是不是造假,你心裡竟然沒點數?
    ,涉及可疑文章已近50篇。該博士因「發現」心臟含有幹細胞(c-kit)而出名,其研究也主要基於「心臟中含有可以再生心肌的幹細胞」這一觀點,他本人也被當做了是心臟幹細胞療法的創始人。全世界根據他的理論開始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希望能夠多快好省地解決心臟疾病。
  • 撤稿107篇!中國被曝最大醫學論文造假案
    自2015年斯普林格撤稿64篇論文以來,累計撤稿造假論文數目已有450篇之多,但這並不意味著結束,發言人表示,他們還會繼續追查和這些評審專家相關的其他文章。好好看病的大夫在這個時代是最大的傻瓜!可不就造假論文唄!每天接幾個「幫助寫論文」的電話都習以為常啦!@愛在身邊:不管哪層醫院都要論文,問題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寫論文,這不是逼著人造假嗎?
  • 117篇SCI論文被撤稿,23篇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值得關注的是,經基金委調查,第三方中介機構在這些學術不端的案例中扮演重要角色——上述28篇被撤銷的論文,都是委託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潤色」並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論文完全是通過買賣請人代寫代投;會上通報的8個科研不端典型案例,又涉及偽造論文審稿人郵箱、提供虛假審稿意見、操控論文同行評議過程等行為。
  • 「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調查
    小蕭在帖子中描述了兩篇論文的比對情況:    「這兩篇論文整體框架完全一樣,除了把『江蘇』兩字替換成『山東』,把江蘇的統計數據換成山東的統計數據,以及一些統計指標的對比排序結果稍微改變之外,從摘要到目錄到文獻綜述到正文分析再到後面的對策幾乎完全一樣,就連參考文獻的排列順序也TMD一模一樣,就差後面的致謝不同了,太誇張了。」
  • 兩年117篇SCI論文被撤稿 造假已成產業鏈
    2015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集團因同行評議涉嫌造假,撤銷了上海某大學王立山等人於2013年發表的1篇論文,該論文是王立山讀博期間發表的4篇論文之一。  王立山稱,自己迫於博士畢業壓力,在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寫完論文後,偽造了通訊作者的電子郵箱,隨後委託同學臧衛東投稿。臧衛東表示,他在投稿推薦審稿人環節偽造審稿人郵箱,並因此掌控了此郵箱,向編輯部反饋編造的審稿意見。
  • "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調查 直接用替換鍵搞定
    隨後他寫道:「雖然說現在所謂的學術論文多是垃圾,除了自己之外沒幾個人看,但也不帶這麼抄襲的吧?」他從兩篇論文中摘出了一些段落,「讓大家看看怎麼個滿篇抄襲法」。小蕭一共列出了5處內容,分別摘自論文的中文摘要、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從貼出的內容看,兩篇論文的內容幾乎完全一樣。小蕭告訴筆者,他發現這件事是「挺偶然的」。
  • 前哈佛大學癌症研究人員3篇論文偽造十幾張圖片,仍有2篇論文未被撤稿
    根據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ORI)的通報,研究者David Panka,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工作期間,在三篇論文和一次會議演講中共偽造了十幾張圖片。David Panka曾在哈佛醫學院擔任講師,也曾是哈佛大學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副教授。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她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指出,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的多篇論文,都存在著圖像異常問題。 但如果將考察的範圍變為普通的學術期刊、畢業論文等,國內的造假手段要赤裸得多。 比如在電商平臺上,能很輕易地找到代寫論文的商家,國內外期刊論文代發、代寫、翻譯等都是小兒科。只要肯花錢,國外的同行評審甚至都能搞定。至於抄襲、剽竊、偽造、修改研究數據等現象,更是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