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常常喜歡用人生,夢想這類的詞語?
因為我們有機會過想像的生活,我們要創造我們的生活。」
在《皮囊》中看到了一篇人物事跡,作者童年時期的偶像少年文展,一位小鎮裡面土生土長的孩子,在少年的時候就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並<自己規劃了長達一生的目標計劃。並從九歲的時候就開始實行。但是當最後文展失敗了,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無論計劃的多好,終究不敵現實。
文展是有先天缺陷的孩子,出生就有了兔唇,因為先前的缺陷難免有些偏激,但是小鎮上沒有人嘲笑他,相反都很尊敬他。在同齡的朋友都在嬉笑玩鬧的時候,文展就制定了人生目標—走出小鎮,紮根在大城市。並為這個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九歲開始每天晚飯整理中國歷史大綱,以獲取歷史知識,為中考做準備。更是組織「文展兵團」,指揮同齡孩子做事,以訓練領導能力,為上學和工作做準備。
而在高中以前,文展的計劃的實行可以說是完美,有了豐富的知識和領導能力,但是為了上中專好分配工作,需要把分數控制的很死,所以最後解散了兵團,把自己關在屋子裡面學習。最後完美地實現了計劃的第一步,分數控制的很死,只有一兩分的差距。考上了福州重點中專,到了心心念念的大城市。
但是在大城市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同學們用先天缺陷來嘲笑文展,文展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偏激。雖然身處在大城市中,卻格格不入。也開始痛恨上了生養他的小鎮,甚至拒絕回家。畢業後也是鬱郁不得志,最後在父親去世後回到了小鎮。曾經的天才文展被現實打擊的體無完膚,最後選擇了去一個幾千人口的村莊做發射臺的維修看護工作。
當我看完這個故事,我久久不能平息,為什麼一個如此優秀的少年,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一個克服了先天缺陷的人,卻不能克服流言蜚語的傷害。
冷靜下來,在仔細分析文展的遭遇,落寞的天才是必然的。書中和別人口中的世界,不是自己所真正感受的世界。一個天才如果不能去迎合世界的改變,最終也只會被世界的改變所淹沒。
文展的偏激、冷漠讓他不懂得去做改變,總是認為自己可以抗下所有的事,每當遇到問題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與人交流。而見識了大城市的繁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出身小鎮的卑微與粗鄙,甚至痛恨小鎮。更是從小就瞧不上同齡的孩子,總覺得自己是天才,高人一等。在小鎮上如此,在大城市真的也能如此嗎?少年的想法很天真。
文展畢業後,因為夢想和現實的巨大差距給了一個重大的打擊,每天自己把自己置身到地獄之中,然後再開始努力的在大城市佔據一席之地。還是不與人交流,痛恨自己出身。又怎麼能真正地生活在大城市。
當現在的巴掌打到臉上的時候,不應該獨自舔舐傷口,而是應該奮起,給現實一巴掌。即使沒有能力打出那一下,也要積極陽光的面對現實。
文展妥協了,也被淹沒了,夢想也熄滅了。經受了大城的洗禮回到了小鎮,但是又被鎮上的人嘲諷了一通,去到了一個無人認識的小村莊,不在想著遠方,也忘記了故鄉。在平靜的村莊安置了被現實打碎的那顆曾經躁動不安的心。
如今的小鎮的生活未必不好。但是小鎮青年還在談論著夢想,只是夢想一變再變。
「人才不必著急,按照生活一點點做好,生活會給你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