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9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8月23日,美國疾控中心(CDC)發布公告稱,發現全美第一例與電子菸相關的死亡病例。CDC同時表示,美國22個州有193個「潛在病例」。這些病例都是在6月28日至8月20日的兩個月內報告的。
這一事件的發生對於之前鼓吹電子菸無害論的電子菸愛好者而言無疑是當頭一棒。而作為臨床醫生,我們在多種場合都已經呼籲和告知大家電子菸的潛在危害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從理論變成現實,但沒想到關於電子菸致死性的病例來得如此之早。
醫生視角看待電子菸
瑞金醫院戒菸門診年接診量大約1000多人,菸民群體大多來自華東六省一市。在前來戒菸門診尋求幫助的人群中,大約三分之一菸民既往嘗試過電子菸戒菸,但最終大多以失敗告終;甚至有些菸民捲菸未能戒斷,最終形成了捲菸和電子菸雙重成癮性依賴。其根本原因在於,電子菸中尼古丁含量與捲菸並不相同,其燃燒形成也大相逕庭,電子菸戒菸體驗差別很大。
在既往大多數使用過電子菸的人群中,不少人持有「電子菸無害」的觀點,更有甚者將「電子菸」視為是一種滿足「心理性和生理性尼古丁依賴」的新型娛樂工具,孰不知尼古丁攝入一旦過量會顯著增加猝死風險。
需要明確的是,電子菸絕對不是沒有毒性。與之相反,電子菸會導致空氣中顆粒物質(PM)和其他汙染物的釋放,汙染室內環境,且釋放的幾種毒性物質可存在於物體表面很長時間,即環境菸草煙霧(ETS),後者對於非吸菸者也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威脅,特別是對於兒童。含或不含尼古丁的電子菸均仍會揮發致癌物及其他刺激氣道反應的氣霧微粒。
出於口感體驗和滿足感,目前市面銷售的大多數電子菸含有菸草提取物或尼古丁成份。此外,在基礎研究中,除上述物質外,研究人員還檢測到了丙酮、丙烯醛、丁二烯、環己烷、乙二醇、乙醇、甲醛、煙生物鹼、亞硝基、丁酮、金屬(鎘、鉛、鎳、銅)以及甲苯等毒性物質的存在。
需要提醒的是,電子菸同樣存在「二手菸霧」之說。雖然其致癌化合物及其他有毒物質比傳統菸草燃燒產生的煙霧含量要低1-2個數量級,但依然在部分電子菸產品中檢測出相當高含量的有毒物質。此外,電子菸產生的微粒大小範圍多在超細的範圍內(約100-200nm),明顯小於傳統捲菸煙霧的微粒。
由於目前電子菸的品牌種類繁多,缺乏監管,且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各國政府對電子菸的態度各不相同。部分國家已經將電子菸納入藥品管理的範疇,所謂「是藥三分毒」,應用電子菸的人群同樣會遇到各種不良反應,最為常見的則是咽喉刺激、口乾和口腔刺激,此外還有頭暈、噁心和頭痛等。口腔和咽喉部刺激可能與菸鹼中的乙二醇有關,而頭暈、噁心和頭痛可能與尼古丁的過度使用有關。因此,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TO)僅將電子菸定義為一種未經證實的尼古丁替代療法,尚未獲得科學證據證明這種產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正確的戒菸姿勢
每位立志戒菸的菸民,在戒菸之前需明確,每個人的戒菸過程和感受都各不相同,我們支持菸民們積極嘗試自行戒菸,但如果靠個人的力量無法成功戒斷,也歡迎大家來到專業化戒菸門診尋求幫助。我們通過個體化評估(身體機能狀態、尼古丁依賴評分、唾液中尼古丁殘留、呼出氣一氧化碳含量),制定了符合個人身體條件的戒菸方案;並在戒菸隨訪逐步推進戒菸進程。這專業、科學化的戒菸措施讓瑞金醫院戒菸門診的戒斷率高達90%以上。因此,力勸各位使用電子菸的夥伴們,早日拜託煙霧繚繞,重新步入無煙生活,方為人生健康之上策。
歡迎轉發點讚
撰 文 | 周劍平
編 輯 | 周邦彥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