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雜誌刊發對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原指導員李雲鵬妹妹李愛雲的專訪文章。李愛雲在李雲鵬為國捐軀後,隻身從老家徐州來到劉老莊插隊落戶,因先後多次婉拒組織為其推薦的相關工作,被不理解他的人稱為「傻」。現對文章摘錄如下:
劉老莊連八十二烈士原指導員李雲鵬的妹妹李愛雲
「劉老莊戰鬥,是哥哥和81名戰友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悲壯戰歌。我會一直在這片土地上,永遠為大哥和他的戰友守靈,陪著他們一輩子!」望著林木蔥蘢的烈士陵園,70歲的李愛雲佝僂著背,清理著四周雜草,嘴裡念念有詞:「哥哥們,我又來看你們了。」
哥哥,就是於1943年3月18日為國捐軀的劉老莊連指導員李雲鵬。妹妹,就是1969年懷著對英雄哥哥的無比敬仰之情,隻身從老家徐州來到劉老莊插隊落戶,後一直紮根在淮陰大地的李愛雲。期間,組織為了照顧她,推舉她到南京軍區參軍、到復旦大學生物系學習,但她都婉拒了。不理解她的人說她「傻」,但她淡淡一笑,不改初心。愛雲,敬愛大哥雲鵬之意。
時值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我踏上淮陰這塊用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採訪了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出代表」的劉老莊連原指導員李雲鵬的妹妹李愛雲。
一說起劉老莊82烈士,一聊起大哥李雲鵬,剛從醫院做完胃部手術的李愛雲一下子就健談起來。她回憶道,李雲鵬原名李亞光,父親李夢祥是名小學教員,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大哥才有機會一直讀到高小。上世紀30年代,正值戰事緊張,作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知識分子,李雲鵬的父親李夢祥常在家中憂嘆國難,耳濡目染間,年幼的李雲鵬樹立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報國志向。
李愛雲家中兄妹6個,她排行最小。李雲鵬犧牲時,李愛雲還沒有出生。「我大哥是父親一生中最大的驕傲,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驕傲。」小時候,李愛雲最幸福的時光,就是晚飯後聽父親講大哥的故事,「父親告訴我,大哥自幼聰明靈氣,能自己製作土槍,常和夥伴們拿著自製的土槍練習槍法,他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的槍要對準日本鬼子!每每聽父親講到哥哥犧牲時候的慘烈,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 在李愛雲小時住的舊宅裡,房梁上掛著一隻風箏,那是大哥小時候親手扎的,幼小的愛雲經常仰望風箏,恍惚間,風箏好似飛向高空。「我總以為那是哥哥用無言的方式告訴我要立志高遠」,儘管從未見過大哥,但李愛雲卻是聽著大哥的故事長大。大哥的志向,也成為她一生痴痴的追尋。
1938年徐州淪陷,有志人士高喊抗日口號,李雲鵬和同學一起前往離家8公裡外的豐縣華山鎮,參加了地下抗日組織。1939年,八路軍的蘇魯豫支隊路過沛縣,要擴軍,李雲鵬自告奮勇參了軍。「大哥是1939年正月十九正式參軍,穿上軍裝的他意氣風發。那天父親跑了好遠去送他,可誰會想到那是他與大哥的最後一面!」說到這裡,李愛雲不覺落下了熱淚。
李雲鵬離家4年,家裡親人一直惦記著。期間聽說他被選送到延安學習,後來又聽說他到了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一個連隊當兵。
「在劉老莊戰鬥前,他曾給家裡寄過兩封信,這成為家裡親人惟一的回憶。」 李愛雲家裡最貴重的東西就是一個大皮箱。這個皮箱裡,裝滿了李愛雲平時用心收集的一些關於劉老莊82烈士英雄事跡的報刊文章。當然,最珍貴的還是大哥在1941年和1943年分別發給父母的兩封家書。現在,這兩封信已成為革命文物,收藏在縣檔案館內。不過,李愛雲還是把信封原件留了下來,作為對哥哥的永久的懷念。李愛雲說自打父親收到這兩封信後,大哥便杳無音訊,直到第二年,同在部隊的表叔孫一濤寄來一封家書,告知父親,大哥已經犧牲。
李雲鵬犧牲後一直不知道具體被埋在哪,想去那個地方看望都不能。這個悲痛,全家一痛就是20年。「那是1963年,我們全家人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收聽紀念劉老莊戰鬥20周年的文章,才知道雲鵬大哥犧牲的準確地點和時間。」李愛雲對當時的印象非常深刻。
「聽到這個消息後,父親很激動,急切地出發了,第一次來到劉老莊82烈士墓前」。那是兒子1939年離開家後第一次父子「重逢」,這時已經過了25年了。劉老莊是江蘇省淮陰縣(現改區)的一個鄉,交通很不方便,李愛雲告訴記者,他父親是從徐州坐火車到淮陰,再坐一天只發一趟的公交車才能到鄉上。「父親已經70多歲,凌晨出發深夜才到鄉上,父親暈車吃不下飯,去一趟特別辛苦」, 但他父親每年都會在3月18日烈士犧牲日到劉老莊為82烈士掃墓祭奠,直到去世,從未間斷。
父親常說,「這麼長時間了,那裡的老百姓都自願戴上白花從四面八方來到你大哥他們墓地祭奠掃墓。他們把你哥哥當親人待。」
到劉老莊去悼念大哥是李愛雲早有的想法,但家裡不富裕,只能負擔父親一個人的路費。直到1967年3月18日,李愛雲的心願才得以實現。走到墓前,李愛雲情不自禁跪倒在地,撫摸大哥的遺像,仿佛是失散多年的大哥回到她的身旁,她放聲痛哭,盡情傾訴著對大哥的思念之情。
那天,也是李愛雲命運的轉折點。她的心,像立刻長出了根,深深扎進大哥血染的這片土地。從劉老莊回到家後,她就萌生了到那裡工作的想法。1969年,正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年代,李愛雲是老三屆,她想去劉老莊插隊,「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想離哥哥們近一些。」起初,母親因為離家太遠不同意她去,後來,她找來在部隊當兵的三哥一起說服了母親。1969年7月,離別了家中父母,20剛出頭的李愛雲插隊落戶到了淮陰。送別之時,父親語重心長的地對她交代,「要記住,你大哥的戰友也是你的哥哥,到了劉老莊後要常去看他們,不要忘記他們。」李愛雲記住了父親的交代,自此,每年的清明和劉老莊連烈士犧牲的祭日,她都會去掃墓祭奠。
剛到淮陰,李愛雲按照當時淮陰縣委的安排被分配到劉老莊大隊一隊插隊當農民。此時,淮陰正在實施旱改水。李愛雲白天和大夥一起勞動,手推肩挑樣樣不落後。到了晚上,作為大隊民兵營副營長,她還要帶領民兵進行訓練,有時一練就到深夜。當時的勞動真苦,但她沒叫一聲苦,沒喊一聲累,用她的話說:「哥哥在這兒犧牲生命都不怕,我吃點苦又算得了什麼?」她戴著近視鏡,清秀瘦弱,但幹起活來卻很拼命。漸漸地,村裡的鄉親們喜歡上了這個城裡來的小姑娘,鄉親們憐惜她,會朝她喊一聲,「傻姑娘別累著!」說起這段,李愛雲竟開心地笑了起來,「那時很艱苦,但心裡根本沒覺得苦,可能是因為我太愛這個地方了!」
在劉老莊插隊不到半年,南京軍區政治部給她下了封調令,讓她去淮陰縣人武部報導參軍。面對這個調令,李愛雲心裡打起了鼓,當兵是她自幼的夢想,如果去,就可以如願以償,但她又想,如果她去了,那就是沾了哥哥的光,別人會說李愛雲是拿哥哥當跳板,這樣做,對不起長眠在這片土地上的哥哥。想到這裡,李愛雲放棄了這次機會。第二年,組織又安排李愛雲到復旦大學上學,但她又一次拒絕了,把這個寶貴的學習機會讓給了看守烈士陵園的工人的子女。1971年,家鄉徐州招她回市區工作,又被她推辭了。這次,老鄉們看不過去,動員她離開這裡。老鄉們不忍心一個知識青年在農村吃一輩子苦。但李愛雲堅持了自己的決定,不理解她的老鄉們說她「傻」,但她的想法很簡單,「來到劉老莊我就沒想過離開,不能因為條件苦就半途而廢,如果人人都選擇繞開了苦,那就不會有人得到甜,既然我是李雲鵬的妹妹,這個苦就讓我來吃吧。」
後來,李愛雲與當地一個普通的小夥結了婚,徹底紮根在淮陰,過著普通人的生活。1999年,當得知縣政府要籌資興建82烈士紀念館時,李愛雲夫妻倆把家中僅有的1000元存款捐給了政府。那個時候,他們夫妻倆一個月拿不到1000元工資。
現在,李愛雲除了祭掃哥哥的陵墓,還義務承擔為參觀者宣講李雲鵬和劉老莊82烈士事跡的工作。淮陰師專附中、淮陰青少年活動中心、劉老莊中學等學校都留下她深情的講述。讓更多人知道抗戰勝利的來之不易,是她對哥哥的最好懷念方式。
李愛雲於1992年到2002年期間被選為淮安市第三、第四屆人大代表,淮陰縣政協第五、第六屆委員,2010年被評為「中國好人」「江蘇好人」, 2013年,她被評為江蘇省「道德模範」。
陽光下,劉老莊烈士陵園的82棵青松,鬱鬱蔥蔥。仰望82棵青松,李愛雲在心中對哥哥們說,我今年已70,但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會陪伴在你們身旁。
推薦閱讀
盤點:歷史上九對擁有兄弟關係的著名共產黨人(組圖)
組圖:歷屆中共中央領導人在閱兵式上的珍貴照片
從《西行漫記》中彭德懷身世說起
手跡:朱德彭德懷給程潛閻錫山的電報
中共「36位軍事家」中有11位為革命壯烈犧牲(組圖)
盤點:解放戰爭期間起義的15位國民黨高級將領
萬裡與毛澤東等歷任中共中央領導人珍貴合影(組圖)
>>參與有獎知識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