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個傳說,國外有位科學家在一次科學大會上演講,主題是:有生物開始,地球就在為生物滅絕做準備,這是地球自然演化的一個過程。
1.地球在早期的演化中產生了水和微生物,然後又進化出植物和動物。這些有機物在地殼變化中變成了大量的石油和煤炭,為將來的塑膠袋覆蓋整個地球使生物滅亡做好了原材料上的準備。
2.在這演化的後期,人類出現了。人類的進化產生了科技文明,利用地球原有的資源,研發出大量不是地球自然進化出來的東西。比如,大量地開採石油這類有機物,製造出塑料這種對生物有害,而又千年不腐的東西。
3.由於塑料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成本低廉又特別的好用,人類在各個領域簡直是肆無忌憚地在使用塑料。人類丟棄的垃圾中有大量的塑膠袋,由於不易降解,廢棄塑膠袋越來越多,充斥著整個地球環境。塑料微粒進入生物體內,破壞生物生長繁殖。
4.最後整個地球被塑料垃圾覆蓋,生物滅亡!所以說,地球演化出生物,再進化出人類,人類再發明出塑料,使地球上的生物滅亡。這些都是地球的目的,是地球正常演化的一個過程而已。最後,他揶揄地說大家可以安心地使用塑膠袋,這很科學。
以上是這位科學家的推理和結論。有趣吧?
我們暫且不說這位科學家的觀點是否成立,或者這演講只是他對環境汙染氣憤之極的反諷。
但我們生活中塑膠袋的使用和丟棄的塑料垃圾,真是觸目驚心!
1959年瑞典包裝設計師斯滕·古斯塔夫·圖林(Sten Gustaf Thulin)設計發明了塑膠袋,當時他的初衷是取代紙袋。圖林看到大量的使用紙張,造成森林砍伐嚴重,造紙又是汙染嚴重的行業,所以他發明了塑膠袋,希望人們能重複使用,保護環境。
但是,塑膠袋的極其廉價和萬能,被人們毫無節制地當一次性袋子使用了,對環境的破壞比紙袋更嚴重。圖林萬萬沒想到,這塑膠袋的發明與他的初衷適得其反,最後鬱郁而亡。
塑料的歷史,模糊地說大概有一百年了,但早期的應該叫賽璐珞,中文叫塑料。我們現在所說的塑料是由石油提煉出來的高分子化合物,根據分子結構的差別和用途的不同,有很多種學名,基本都帶有聚乙烯字樣。這個就是我們大量使用,到處都是白色汙染,現代人說的塑料。
高分子化合物分子模型
塑料因為分子結構的穩定性和可塑性,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本身塑料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在上世紀中期帶動了世界材料界變革性的發展。
塑料也是因為分子的穩定性,而在大自然中無法降解,但是又會老化而形成一些微粒散發在大自然中,這就給生物環境帶來了汙染。
塑料對環境的汙染主要是作為垃圾的廢棄生活用塑膠袋,尤其是各種包裝,從食品、外賣、快遞、服裝……,反正就是各種包裝,都是一次性的,尤其是現在的外賣,真是觸目驚心!
科學家已經證明,生物體內已經有塑料微粒,人類也不例外。由於塑料的不可降解,作為垃圾的廢棄塑膠袋散布在地球的各個環境,已經開始影響生物的生存。
尤其是海洋,海洋學家查爾斯·摩爾指出,北太平洋的垃圾數量很可能已經超出了人類的想像,接近1億噸。不少海洋生物誤食塑膠袋而死亡。
讓我們重新用使用紙袋吧,至少它是可再生原料。不要把地底下的石油挖出來鋪滿地球,不要讓那個科學家生氣,也不要讓地球按生物滅絕的進程演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