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研究發現臺灣近30年梅雨天數減少四分之一

2020-11-30 華夏經緯

   華夏經緯網4月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地區缺水,但今年盼不到清明時節雨。臺灣「中央氣象局」表示,清明連假各地好天氣,氣溫炎熱像夏天。臺師大研究也發現,西太平洋水溫升高,近30年來臺灣地區梅雨季延後,頻率也變少,「空梅」愈來愈多,梅雨天數約減少四分之一。

   據報導,「中央氣象局」表示,現在「氣象局」並沒有定義「入梅」、「出梅」時間。「氣象局」預報中心前主任、中大大氣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解釋,過去「氣象局」有定義梅雨時期,因爭議大取消。研究者若調整對梅雨的定義,就會得到不同結論。

   臺師大昨發表「極端氣候」研究成果,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黃婉如和美國猶他州立大學教授王世宇等,研究臺灣地區梅雨季和北美極端氣候。

   研究指出,臺灣地區位處西太平洋,海水溫度升高幅度是全球海溫二至三倍,北方冷空氣減弱,不利梅雨鋒面南下,以前梅雨冷暖鋒面滯留在北緯23.5度,現在北移到約北緯25度。這些原因造成臺灣地區梅雨季節改變。

   團隊也發現,梅雨降雨強度雖增,但強降雨容易夾帶大量泥沙,反而不利水庫蓄水。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二十世紀 臺灣暖化超速 快全球兩倍
    聯合國日前對暖化效應對全球可能造成的衝擊發出警訊,島內學者研究分析,臺灣在二十世紀的百年氣候暖化速率約為全球平均值的二倍,導致日夜溫差變小、全年日照時數縮短,降雨強度增強等異象,未來可能面臨的衝擊比多數國家和地區更嚴峻。
  • 臺灣未來一周高溫 臺北受梅雨影響6月均溫近3年最低
    華夏經緯網6月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氣象專家吳德榮表示,23日至下周五,滯留鋒在日本附近向西南西延伸,將有多日的晴朗炎熱,但即使未來一周氣溫偏高,與前兩年對比,臺北6月均溫受梅雨影響,仍是近3年最低。
  • 島內報告:最快2019年 臺灣人口將出現負增長
    據臺灣媒體報導,島內出生人口數直直落,長壽年齡又攀新高,人口的「死亡交叉」就在眼前。臺當局人口推估報告指出,原本估計4年後臺灣出生人數將低於死亡人數(人口負增長),但臺內務主管部門的最新資料顯示,最快2019年,「死亡交叉」就會來臨,由此衍生的勞動力不足問題將益發嚴重。
  • 選舉、人事、網軍...盤點2019年臺灣的那些「亂」
    今日起,本報推出「2019臺灣說文解字」特別策劃報導,盤點解析今年臺海大事件。  ▲釋字:「亂」,字義為罔失法度,若合成語詞,其意也多屬負面,如亂政、亂鬨鬨、亂七八糟。  2019年,臺灣又「亂」了!本月6日,「臺灣2019代表字大選」結果揭曉,「亂」字間隔11年二度高票當選,道出島內民聲。  回顧這一年,島內「亂」字當頭。
  • 揭秘臺灣四所最著名大學[組圖]
    「國立」臺灣大學建校時間:1928年總校區地址: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世界排名:第124名(2008年)1928年,「國立」臺灣大學建立,前身是日據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1945年,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1949年,臺大成為島內投注最多社會資源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是許多莘莘學子嚮往的理想之地,她不僅是臺灣的最高學府,也是臺灣建校時間最長,佔地面積最大的「巨型」高校,據說,佔據臺灣面積的近百分之一。拋開臺大的育人、學術研究功能,僅就她的校貌而言,絕對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氣息相互交融的生態旅遊勝地。
  • 臺灣簡訊:島內再出現瘧疾致死病例 今年第二例
    中新社香港七月二十日電題:臺灣簡訊    島內再出現瘧疾致死病例  《中國時報》報導,臺灣「衛生署」證實,一名四十二歲女性四月底到六月下旬赴緬甸,六月底發作,七月初就醫,確定混合感染熱帶瘧與間日瘧。經二周治療仍不幸在十八日病逝。這是今年第二例、臺灣近十年來第四例島外移入瘧疾死亡個案。
  • 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近四分之一是南極洲幹的!200年後有意外表現!
    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釐米,並且未來還要加速上升。導致海平面上升的因素是很多的:大洋熱膨脹、山地冰川、格陵蘭陸冰和南極冰蓋的融化等,但綜合起來其實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冰蓋和冰川融化帶來的新增水量,以及海水隨著變暖而膨脹。
  • 2017年的梅雨季節,什麼時候到來?
    梅雨季節是一個讓人們極為厭煩的季節,「梅雨季節」這個詞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語。2017年的梅雨季節是什麼時候?在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臺灣、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於正是江南楊梅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梅雨季裡空氣溼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黴,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黴雨」。
  • 蔡英文幻想臺灣再成「猛虎」 島內:空洞無意義
    摘要:【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李俊峰 環球時報記者 吳志偉】「讓臺灣再度變成猛虎」——臺灣「總統」蔡英文剛剛在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上發表文章,展望2017年的臺灣,宣稱「要讓臺灣重回四小龍」。
  • 臺灣人島內旅遊最愛高雄風光 新北淡水名列第二
    臺灣人島內旅遊最愛哪裡?根據臺灣地區「交通部觀光局」調查,高雄的愛河、旗津及西子灣遊憩區,還有新北市的淡水、八裡排名前二;中部以臺中市逢甲商圈到訪比率最高,東部則是花蓮七星潭。  從統計數據跟網絡旅遊文章可以對照出,西子灣勝過墾丁,不僅臺灣人愛去,大陸自由行觀光客也愈來愈喜歡到高雄,除了可以到世界聞名的美麗島捷運站,還要到西子灣看日落。
  • 島內年輕人獻血量創20年新低,分析認為這四點是關鍵因素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受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影響,島內醫療用血需求增加,年輕血源卻逐漸減少。去年17歲至20歲民眾的獻血率,創近20年來新低。據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血液基金會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島內17歲至20歲族群的獻血率從1999年的25.37%下降至去年的14.09%,為近20年來新低。
  • 臺灣四所最著名的國立大學
    內地考生入臺讀大學早已不是新鮮事,很多同學都被臺灣大學獨有的氛圍和學術環境吸引,小編整理臺灣最著名四所國立大學的相關資料,和同學們分享。: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世界排行榜:第124名(2008年)  1928年,「國立」臺灣大學建立,前身是日據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
  • 「臺灣的51區」?島內這個軍事基地到底啥來頭?
    島內軍事專家據此猜測,本次測試的是「增程天弓三2型」飛彈,即臺軍眼中的「臺灣版薩德」。綠媒引用「消息人士」的話說,此次飛彈測試,將從北部向南發射靶彈,再從九鵬基地發射「增程天弓三2型」飛彈實施攔截。這一期「臺軍揭秘系列」,我們就來聚焦九鵬基地。臺灣最引以為豪的軍事基地臺灣有兩個飛彈與火箭研製發射基地,一個為屏東九鵬基地,另一個為臺東南田村基地。
  • 蔡當局被「打臉」,島內一重要數據出爐!事實證明臺灣離不開大陸
    據中國臺灣網消息,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1月8日公布了2020年的臺灣進出口統計數據,根據統計,2020年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億美元,同比增長14.6%,佔臺灣總出口額的43.9%,不僅規模創歷史新高、依賴程度也來到新的高點。大陸(含香港)穩居臺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 澳大利亞「大堡礁普查」 發現近30年來珊瑚減少了一半
    澳大利亞「大堡礁普查」 發現近30年來珊瑚減少了一半
  • 臺灣高校大陸招生放棄比例超四分之一
    歷經六任「教育部長」,臺灣的大學到大陸招生終於在2011年變成現實134所登「陸」臺校,招生總數本科1488名,碩士、博士研究生653名。本科招生最後確定錄取1015人,實際報到確認者為742人,放棄人數為273名,放棄比例超四分之一去臺灣念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臺灣社會中蘊藏的多元價值、獨立自主的精神,以及同源同種的中國人帶來的友善的環。距離開學還有兩個月,雖然錄取通知書在手,孩子們卻依然煩躁不已。
  • 臺灣人的命也是命 島內民怨沸騰 祖國統一隻有「衝鋒號」!
    早在2018年,「臺農產品貿易赴美友好訪問團」赴華盛頓,與美國大豆協會籤署了採購意向書協議,承諾2018-2019年共採購390萬噸大豆,價值約1.56億美元,每噸單價為400美元,較當時美國市場每噸321美元的單價高出了79美元,等於一次性向美國大豆協會贈送了30.81億美元。但是,更令臺灣人民擔憂的是,島內的肉品市場也已經開始淪陷了。
  • 2016年安徽省梅雨監測與診斷
    一、2016年梅雨概況2016年沿江江南6月18日入梅,較常年偏晚2天;7月21日出梅,偏晚10天;梅雨期長度33天,偏長8天;梅雨量730毫米,偏多1.15倍,歷史排名第4,僅少於1954年(995毫米,梅雨期6月13日-8月1日)、1996年(959毫米,梅雨期6月2日-7月22
  • 學者稱臺灣地區多樣特有物種正在快速滅絕中
    中新網7月26日電 島內有學者指出,臺灣地區的物種具備豐富的多樣性,但滅絕的情形也很嚴重。根據學者的研究,至少已知有24種滅絕、79種瀕危;若包含臺灣學者沒研究過的物種,實際滅絕數量可能是十倍、百倍或更高。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由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代主任邵廣昭指出,臺灣地區的面積僅佔全球陸域面積萬分之二點五,卻有全世界10%的魚種、5%的鳥種,其它如昆蟲、植物、哺乳類、爬蟲類,品系也都佔1%以上。
  • 研究顯示:到本世紀末臺灣年平均氣溫恐增2至3度
    研究顯示:到本世紀末臺灣年平均氣溫恐增2至3度 2011年11月09日 20:50: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11月9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